关键词
中日茶道精神之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茶文化   中日茶道   精神  
描述: 一如,普爱万物,见性成佛的佛法真如。饮茶习俗不仅在中华大地上呈现出千姿百态,更随着我国的对外交往而传播到世界各国,而在这其中,东瀛之国日本的茶道即成为了茶文化的集大成者。本文比较了中日茶道中"和"和"静"的精神,对于中日跨文化交际有着积极意义。
略论宋元学术精神及特质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习与实践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学新兴   宋元学术   禅风繁盛   道教内丹化  
描述: 中国学术发展到宋元时期,开创了新学风、新学术、新品格、新精神,成为超越汉唐的新时代。这一时期的学术多元,大师辈出,学派林立,是思想自由、切磋争辩、成果丰硕的时代;另一方面,儒、佛、道三教作为当时
韩非:节情欲,惜精神
作者: 暂无 来源: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情欲   健康长寿   韩非   养生之道   哲学家   七情六欲   精神  
描述: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韩非善于取道、儒、墨诸家之长,其养生之道,亦高人一筹。 韩非认为,人要健康长寿,须适动静,省思虑,惜智慧,爱精神。他特别强调了“少费即谓啬”的主张。人有七情六欲才能生息繁衍
几度耕耘终结果 孜孜学术叩儒径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术   内圣外王   思想研究   耕耘   人生际遇   简帛   孔子   思孟学派   儒学   儒家  
描述: 谢耀亭与我相识较久,因他读本科时的老师是我读硕士的同学,其时这对师生皆在陕西师大读博士,我正于学校一隅安身立命,因此相识相知。耀亭兄很快成为我乐于交流的学术同仁,等我再次攻读学位之时,他已至山西
领略大师学术风采 学习大师治学之道 中国近现代学术大师系列——熊十力
作者: 暂无 来源: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习   学术   治学   哲学家   张家湾   湖北省   中国   近现代  
描述: 熊十力(1885--1968),著名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湖北省黄冈(今团风)县上巴河张家湾人。主要著作有《新唯识论》、《论六经》、《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乾坤衍》。“十力”是佛典《大智度论》中赞扬佛祖释迎牟尼的话,比喻佛祖有超群的智慧、广大的神通和无边的力量。沈约《内典序》也有“六度之业既深.十力之功自远”之说。
牛的象征意义之一 儒子精神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牛业科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表白   忠诚   鲁迅   象征意义   匕首   工作   正因如此   信念   人民   精神  
描述: 吃的是草,挤的是奶,耕的是地,挨的是鞭,割的是肉,流的是血……遇强不示弱,遇弱不逞强,工作最得意时就是被人牵着牛鼻子……这就是牛的儒子精神!而鲁迅先生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
李白诗歌的浪漫特征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写算(教研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白   诗歌   特征   浪漫   精神  
描述: 儒、道、侠三种思想奇妙地统一于李白的思想性格和气质中.这使他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以及手法都显示了与众不同的浪漫特征.
中国文化元精神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国企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儒道两家   道德经   中国文化   法实现   中庸之道   宇宙生成论   独尊儒术   太极   精神  
描述: 儒道两家的根本差异在于对"中"作为修身的理解不同,即对"中"的理解不同,或者说对"道"的理解不同,导致中国"以儒治国"、"独尊儒术"的二千年的历史无实质性进展,既无法实现"治国"的目标,更遑论"平天下"的目标。
集团党委号召全体员工学习李东英拾金不昧精神
作者: 暂无 来源: 城市公共交通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习   党委书记   员工   出租汽车公司   总经理   董事长   现金   精神  
描述: 6月13日中午.市交委主任黄敏、市交委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娄和儒、李永生董事长、何斌总经理、纪志龙副书记一行多人来到鹏程出租汽车公司,手捧鲜花专程看望拾获537万现金的“鹏程的哥”李东英。
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建筑美学品格及精神价值创造
作者: 暂无 来源: 建筑与文化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筑形象   传统文化理念   道德   空间   载道   艺术家   文以明道   周敦颐   美学品格   精神  
描述: "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在《周子通书·文辞》中提出的:"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涂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他强调了"道"的第一性,而"文"仅仅被视为一种负载大道信息的工具。其实"文以载道"的思想,最早在战国时已露端倪。"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是战国时候就已在流传的古训。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就提出要求"文以明
< 1 2 ... 58 59 6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