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儒学警悟
作者:     俞鼎孙     俞经辑刊   来源: 北京:中华书局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儒家  
描述: 本书共收录《石林燕语辨》十卷、《演繁露》六卷、《嫩真子录》五卷、《考古编》十卷、《扪虱新语》八卷和《莹雪丛说》二卷,共四十一卷。
会稽孔氏与晋政治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学刊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会稽孔氏   晋宋政治  
描述: 会稽孔氏于东汉末年南渡 ,在东吴一代寂尔无闻。东晋时期 ,孔氏由次等士族一跃成为东南豪强 ,又因晋末与出身寒微的刘裕着意结交 ,使孔氏成为南朝吴姓士族中的显贵。这更增强了孔氏家族势力 ,使其豪强色彩进一步加深。刘宋后期 ,孔氏因参与“义嘉之乱” ,受到很大打击 ,再加上尚文轻武社会风气的影响 ,使孔氏由武转文 ,成为典型的文化世族
僧著述考(一)
作者: 暂无 来源: 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代   佛教   出家   宋僧   浙江   刻本   文化研究   高僧   禅师   宋史  
描述: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土,遂成燎原之势,与儒学和道教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内容。而处于中国古代文化"造極"时代的赵王朝,佛教的发展更形成了与儒、道三足鼎立的发展態势,渗透到了宋代社会生活
大足石刻与大足石刻铭文概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足石刻铭文录》   铭文   大足石刻  
描述: 大足石刻造像 ,据现存纪年造像镌记 ,开凿于初唐高宗永徽元年 ,然具规模的造像 ,晚唐方渐大兴 ,至南宋更达到鼎盛。今大足石刻名下 ,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唐、、明、清各代石窟 75处 ,像约 5
关于马和之《诗经图》的一些问题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南文化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经图》   唐风图   马和之   画家   南宋  
描述: 之传人。马氏传世之代表作,一致被推崇的是他的《诗经图》若干卷,由末高宗赵构书诗篇,马氏据诗的内容制图,艺林中传为佳话。今天,我们还能见到画家所绘制的《诗经图》,大都是从清乾隆年间内府庋藏的所谓《学诗堂
孔孟仁孝观与宋儒的重医倾向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孟   仁孝   宋儒   重医  
描述: 本文认为仁孝观是孔孟儒学的重要内容。它强调孝为仁的根本和实质 ,而仁则为孝的直接与具体的体现。孔孟还把治病救命的医学知识也包涵在其仁孝观念中 ,这对后人是一个重要的启迪。宋代诸儒在创立理学的过程中阐扬、发挥孔孟仁孝观 ,并援医入儒 ,出现了明显的重医倾向。宋儒这一学术倾向在封建社会后期产生广泛的影响 ,其进步意义尽管值得肯定 ,但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关于宋代新儒家伦理论中“诚”的概念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岳论丛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代   新儒家   伦理    
描述: 从先秦儒学到宋代新儒学 ,其思想继承的核心内容基本是围绕伦理理论中人的本性这个问题展开的。特别是孟子的“性善说”以及作为其逻辑根据而提出的天人合一理论 ,成为宋代性理学成立的决定性基础。宋代新儒家在自己的伦理理论体系中努力探求规范法则与自然法则的相关关系。为此 ,他们关注先秦儒家的“诚”概念 ,并把它作为天人相关的媒介进行深入阐述。宋代新儒家们以“诚”为媒介将“性”与“命”相统一 ,从存在论上保证了他们的伦理理论根据。朱熹认为 ,“诚”并不是道德的抽象性 ,而是实在的“理” ,用“诚”来概括天理的必然性。这表示宋代新儒家的伦理理论彻底上升至存在论层次 ,意味着基于不变权威的中世纪道德至上主义的萌芽
论宋元老学中的儒道合流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宋元老学   儒道合流  
描述: 宋元时期是老学发展的一个高峰 ,不但解《老》著作众多 ,而且学术观点各异。本文通过对王安石、宋徽宗、江、程大昌、杜道坚老学著作的考察 ,认为以儒释《老》是该时期老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 ,并且 ,从王安石将老子的自然之道与儒家的经世之学结合起来到杜道坚把《老子》解释为一套“皇道帝德”之术 ,可以得出一条较鲜明的思想线索 ,即老学不断与儒学和现实政治靠拢、合流 ,从而反映了宋元时期孔老同归、儒道交融这种思想发展的历史总趋势。
“心远”考——关于宋代新儒家的意识构造的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心则远   视远惟明   新儒家思想  
描述: 宋代新儒学家胡安国高度赞扬其恩师杨时恬淡名利 ,为其做墓志铭以“然则公于斯世 ,所欲不存 ,果何求哉 ,心则远矣”总括之。杨时为宋朝廷一命官对老庄和佛教的超越尘世的思想持严厉的批判态度。其“心则远”绝不会是“心远地自偏”的隐遁之意。而是“尚古人 ,志在天下” ,“视远惟明”的士大夫态度。以杨时的人和思想使消极避世的“心远”转变为积极用世 ;将隐士有心无用转化为儒家的“用心 ,至用”的儒家思想。这也正是宋代新儒家思想意识的高度凝炼
论宋学禁欲取向的根源及其在思想史上的结果:从韩、李异同说起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学   韩李异同   禁欲取向   儒家的身份认同  
描述: 本文集中探讨了宋学的产生问题。文章指出,儒学复兴运动的核心是排斥佛老、在 政俗两方面清除宗教迷狂与重塑儒家的身份认同、确立儒之为儒的根据,而这两点与“宋学群体” 的兴起,是一个同步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韩愈、李翱以及北宋的新学、蜀学、洛学等都 在寻找着对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其中,洛学由于最能满足宋学的总体趋向,因此,最终成为一般 思想界的普遍共识,因而被普遍接受为“真理”。
< 1 2 ... 5 6 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