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梁漱溟儒学之思探微
作者: 张兴明   来源: 北京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儒思   佛思     自觉   理性  
描述: 本文围绕梁漱溟的儒学之思展开探索,力图发掘出其儒思之独特处。梁漱溟儒学之思是在多元化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的新阐释。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以柏格森为代表的生命哲学为梁氏儒学之思提供了概念基础,此即儒学之思的西学基础。当然,梁漱溟并没有生硬的套用西方哲学概念,而是对之加以创造性的转换,这突出表现在其前后期心理学观的发展演变上——从重“意识、理智”到重“本能、直觉”再到重“理性、自觉”。因为这一套概念模式,梁漱溟的儒学之思才有了坚实的基础,使他对儒学的重新阐释更加清楚明白和独具新意。另一方面,梁漱溟儒学之思又
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角色及其实现路径——以共青团衢州市柯城区委为例
作者: 徐祺   来源: 宁波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角色   社会管理   路径   共青团   柯城区  
描述: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当前,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的“两期相遇期”,社会管理难度加大,需要更多力量的参与,团组织也需要参与。共青团组织必须在社会管理领域找准定位,充分发挥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作用和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这三大社会职能。通过参与社会管理体现好共青团组织明显的政治性、群众性、社会性的本质;也从参与社会管理中,体现共青团组织
衢州市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模式研究
作者: 徐俊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投资项目   衢州市政府   代建制  
描述: 政府投资是国家干预经济运行和进行直接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投资项目也一直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发挥过较大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逐步接轨,传统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已与新的经济环境相冲突,各种弊端已袒露无疑。2004年7月16日,国务院颁布《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而衢州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代建制”在2000年就开始摸索,2004年正式下文试行,2010年再次对相关
衢州城区初中英语教师网络校本教研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 余丽娟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不断深入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教师对自身专业化发展和相互之间的教研协作与成果共享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与此同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网络校本教研应运而生,它开阔了教师的教育视野,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引领中的一个亮点。因此,近年来,衢州城区学校都已经开始尝试开展网络校本教研,通过网络将专家、学校、教师甚至学生联合起来,共同探讨教学问题,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使学校校本教研的整体效益得到提升。但教师的参与情况如何,网络校本教研是否真正起到了作用?本研究基于当前衢州城区初中英语教师传统校本教研
市级人大代表闭会期间活动规范体系的完善:以衢州市人大代表闭会期间活动为个案
作者: 郑小苗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规范体系   市级人大代表活动   闭会期间  
描述: 市级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是代表执行代表职务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整个市级人大代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探讨完善闭会期间代表活动规范体系的有关问题,将有助于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更好地体现国家主人翁的地位。 本文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与衢州市人大代表闭会期间活动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综合运用管理学、政治学与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知识,阐述了市级人大代表闭会期间活动开展及规范体系建立的状况,揭示代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孔广森学术思想变化试探
作者: 张成栋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孔广森   大戴礼记补注   公羊学   公羊春秋经传通义   朴学  
描述: 清代著名学者孔广森是孔子第七十代孙,年仅三十五岁辞世但一生著述颇丰,他的主要著作涉及朴学、经学、文学、音韵、算学等多方面。孔广森其时,正值清代学术由朴学向今文经学交替转化之际,他的学术思想也表现出由朴学而今文经学的明显变化,从他学术思想变化中或可以一窥当时学术的发展变化。本文从分析孔广森的生平及著述出发,以《大戴礼记补注》和《公羊春秋经传通义》为主,重点探究了其学术思想的变化,以期正确评价孔广森在清代学术史中的地位与影响,为现代学术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一部分主要考察了孔广森的家世与生平、师承与交友、治学著述等方面,以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第一小节通过介绍孔广森先辈及同辈中佼佼者,并简略勾勒其年谱,以明其家世与生平;第二小节重点述及了对他学术思想影响较大的戴震、姚鼐、庄存与、王念孙、孙星衍等;第三小节简要介绍了孔广森的主要学术著作。孔广森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以及他学术思想的衍变,与他的家世师承及生平经历都是分不开的。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通过选取能够体现孔广森朴学思想和今文经学思想的两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大戴礼记补注》和《公羊春秋经传通义》,深入分析了孔广森的朴学思想和今文学思想,进而指出孔氏学术思想上的发展变化。孔广森的朴学思想表现出方法多样、博稽群书、汉宋兼采的特点;他的公羊学自立“三科九旨”、杂糅今古文之说,融并汉宋学风,开乾嘉以后新义理思潮之先路。总括孔广森的学术思想,先治朴学,后治公羊学,开启了融并汉宋学风,进而将引据经典的古义考述转向通经达旨的新义理疏解的“通学”路径。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孔广森之后今古文经学的变化以及后人对孔广森学术的评价,以此来明确孔广森学术的地位及影响。此部分一是理清孔氏之后今古文学发展变化之脉络,二是述及此后经今古文有关著作对孔氏著作的引用或驳斥,三是考察后人对孔广森学术的评价。在清乾嘉时期古、今文经学错综交织、相继发展的环境下,孔广森的学术思想并没有从一而终,其向往“通学”的学风,在当时博征详考的学术背景下抑或是学术新局的开创之作,也是对清代势微沉潜的公羊学的一次发展。
南宋陆门学者的教化理念与实践
作者: 刘仪秀   来源: 清华大学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教化   陆象山   杨简   南宋陆门   袁甫   理念与实践   陆九渊  
描述: 來釐清鄉百姓的問題,無論是鄉倫理的建立或是地方政治的改革,仍是以本心說為主軸。而對於鄉公益活動的參與,陸門學者亦是積極的投入至其中,救荒、鄉曲義田的活動,都有著他們的身影。在在可以證明,南宋陸門學者的心學思想,仍是具有積極的落實性,一樣講求經世致用的作為。
孔传《古文尚书》渊源与成书问题探论
作者: 崔海鹰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本并传   对古书的反思   《古文尚书》   孔子   华简   孔安国   出土文献  
描述: 《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一直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点课题,影响深广。其中,清代学者《古文尚书》辨伪的方法、成果,尤为后世疑古辨伪学者所崇重、借鉴和推衍。不过,清人的辨伪工作并非完美无缺,也存在不少可议之处。近年来,随着大量战国秦汉时期的简帛古书问世,前沿学者倡导对古书成书问题展开反思,一些学者由此对《古文尚书》案进行反思和检讨,并探索新的研究理路与方法。最近,由于清华简《尚书》类文献的面世,使《古文尚书》问题的探讨愈发地展现出复杂性与深厚的学术、文化内涵。本文企望在此学术背景下,将《古文尚书》问题的讨论落脚于对其成书过程与特征的具体认识上。旨在由“对古书的反思”角度,探论孔安国传本《古文尚书》的系列成书问题,具体即从上溯其渊源所自入手,考察其传流、演变以及在西汉时期的整理成书过程,以求更深刻地理解《尚书》类文献的本质,及其传流、演变的各种特征,进而为《古文尚书》案的重新认识和解决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第一章为引论部分,主题是对《古文尚书》问题的反思以及新研究理路的探讨。首先回顾《古文尚书》问题的由来,继以综述现今学术背景,特别是现当代学者对《古文尚书》问题的反思与新探讨,以及相关出土文献所带来的《古文尚书》问题的新进展,进而提出在此新背景下,由“对古书的反思”视角,具体、分步骤地考察《古文尚书》的成书问题。第二章追溯《尚书》类文献的起源,特别是其与上古王官传统的关系,以从内在理路上对《尚书》类文献可靠性加以论证。这类文献来自史官记录,并经过相续的编纂、整理,与王官传统,尤其是史官制度密不可分,并为史官赞治的重要途径和工具。因此,《尚书》类文献重在承载历代王道、治法,为现实政治提供制度、思想、文化资源。在此试举一端:儒家所传“中道”思想渊源深厚,而将清华简《保训》篇与今本《尚书》、《逸周书》等相关记载相结合,可明显看出《尚书》类文献中系统的“中道”思想传承。第三章探讨东周时期《尚书》类文献的传流问题。在政治、文化分裂的背景中,《尚书》类文献亦在不同地域与文化区中继续传播、传流,并随即发生相似却又不尽相同的演化、改易,造成样貌、特征等的各具特色。由新出简帛文献可见,东周时期的学术、文化、文献等已有非常广泛的传播,许多文献,包括《尚书》类文献,都有多种文本在各地传流。通过比较典籍引文与《尚书》原文,出土《尚书》类文献与今本《尚书》的异同,大致可见,即使在政治分立、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尚书》类文献的精神、本质基本不变,但其不同文本间会产生、存在诸如字体、文句、篇目、篇名等的各种差异。第四章主要讨论孔子儒家与《尚书》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尚书》文本的各种影响。孔子熟习《尚书》类文献,并对其性质、内涵、功能等有深刻认识,他对这些文献的整理、研习和讲论,是其继承、发展王官之学与先王之道的重要体现。正由这一过程,形成孔门《书》说,以及孔门《尚书》传承。其中,所谓孔子“删书”,其实质并非将一部分删去、弃之,而是择取其中内容重要、主题鲜明、文本完善的一部分,从而形成已知《尚书》学史上第一个定本。但除此以外,由子思、孟子引《书》可见,孔门中还当有其它《尚书》类文献的文本传流。第五章主要讨论孔安国与《古文尚书》的关系。首先由汉初政治、学术的特殊背景,考论孔壁所出《古文尚书》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和意义。继而结合相关文献,考察孔安国的学术背景、渊源及学风特点。又结合现代简帛文献的整理方式,以求更准确地理解孔安国对《古文尚书》的整理和改编过程。其间,为了澄清一些重要论据,对孔安国《尚书序》做了专门考证。最后推论孔安国整理《古文尚书》,既有对字体的隶定,也包含对文句的改读、疏通,意在保证《尚书》大义的前提下,在形式上作出适应时代的改变。孔安国对《古文尚书》的整理、训传工作,开启了汉魏孔氏家学中的《古文尚书》传承历程。第六章为后论部分,提出由对《古文尚书》真伪之疑辨,到现代学者对疑辨之反思、检讨,再到出土文献带来的新问题与新认识,不能简单地视为机械地否定之否定,而应在新的学术背景下,将研究重点引申、整合到对《古文尚书》成书问题的具体认识上。再以论文主题部分为基础,总结《尚书》传流中多本并传,以及文本屡屡改易等特征,指出在此过程中“变”与“不变”的辨证性:文字、形式常应时而变,而本质、主旨等则大体不变。这些传流特点对认识孔传《古文尚书》的成书及其面貌、特征具有关键意义,并对《古文尚书》真伪问题及其它文献的相关问题均大有裨益。
《周易正义》法律思想研究
作者: 梅强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易正义》   人本主义   尚中以中   本体论   礼法合一  
描述: 本文立足于文化语境,在区分《周易》、王弼《周易注》和《周易正义》三者不同思想体系的基础上,以《周易正义》为特定研究对象,从道本论、气本论、有无论、化生论、变易论等多维视角观照《周易正义》的生命哲学体系,剖析《周易正义》法律观与法制观的具体内容,进而归纳出《周易正义》的法律思想特征:扎根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坚持礼法合一的价值取向,追求尚中以中的理想境界。本文共由七部分组成,绪论和第一章为本研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第二章是本研究所赖以支撑的哲学基础,第三、四、五章着重探讨《周易正义》的法律思想体系,最后一部分是简单的结语。绪论第一节首先界定法律思想研究的范围,即以法律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周易正义》中有关立法、司法和执法、守法的观念和认识以及所折射出来的法律理念进行分析,以期明确《周易正义》法律思想所维护的唐朝宗法制度与社会秩序。第二节从法律文化、易学哲学等视角综述前人对《周易》及《周易正义》的相关研究成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从希斌先生的专著《易经中的法律现象》。第三节交代选题动机,本研究对孔氏《周易正义》所蕴含的各种法律思想观点、理论潜质进行阐发,努力发掘孔氏《周易正义》有关法律思想新解,审视其经学和法律思想交融互渗、相辅相成的存在样态,考察其理论概貌、历史意义与综合影响。第一章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周易正义》的时代特征和孔颖达学术思想特征。初唐时代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崇儒学的主流意识,二是融通儒、释、道的开放情怀,三是刚健进取的大唐精神。与其所处的初唐时代密切相关,孔颖达的学术思想有三个特征:一是崇儒学、捍卫儒学纯洁,二是兼玄融道,三是遗有佛迹。第二章是本研究的哲学基础。阐述《周易正义》以道本论、气本论为基础,以化生论为主体,以有无论与变易论为两翼,构建起一个有机的生命哲学体系。其核心内容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对生命意识的执着追求与生命精神的高远追求,其形而上的理论形态表现为对作为主体的人之所以为人而存在的逻辑演绎体系的展开,其形而下的器用形式为对人作为主体在礼为根本的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规定性定位,而不是描述性定位。《周易正义》生命哲学强调人的生命价值的两个方面:一是人作为人本身的生命价值的强调,二是人作为伦理学意义上的人的生命价值的强调,并把儒家的核心理念“礼”——即三纲五常等具体内容引入了《周易正义》的生命哲学体系中,从而在理论形态给礼学注入了生命的新鲜血液。《周易正义》所昭示的中国传统哲学执着的生命意识和高远的生命精神影响着后来一代又一代的儒学和哲学思想建构,并哺育着后世儒学与哲学的魂灵。第三章探究《周易正义》的法律观念内核:其核心内容是“礼入于律,礼法合一”,具体表现为儒家“三纲”思想的法律化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法律化两个方面。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法律思想的特点就是礼法合一,法是作为礼的注脚而存在的。《周易正义》以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表达出唐代正宗儒家“三纲”思想与宗法制度的法律化倾向,其基石精神就是尊尊、亲亲、父父、子子。第四章《周易正义》法制思想旨归主要述及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内容:明德和慎罚。明德的核心是“德”。《周易正义》在其特殊的体系中,赋予卦之四德上承神灵之启示、下通人事之变机的丰富内涵,并在经验世界为德的器用层面提出了治国经邦的宏观要求与个人修养的微观内容。德在宏观层面的基本内容是:惠民,任用贤哲,节以制度以及教化民众。德在微观层面的基本内容是:忠孝、节制、谦逊。《周易正义》的法制思想集中体现在象刑观、刑罚适用原则和刑罚目的论三个方面。首先,《周易正义》的刑罚体系引进象刑,以初唐时期的时代文化特征及其经学发展的深厚儒学文化底蕴为支撑,形成与劓、刵、椓、黥、大辟五刑对应的象征之刑罚:犯劓刑者赭其衣,犯黥刑者蒙巾,犯椓刑者著其扉,犯大辟者使其布衣无领等。象征之刑对应于肉刑,以象刑代替真正的肉刑。这种象刑在《周易正义》的生命哲学体系上以儒家礼的思想为指导,以教化万民为旨归。其次,《周易正义》坚持治国安邦要以礼为主、礼刑并举的主张,形成了其完整的刑罚观体系,表征出其独特的刑罚适用原则:区分故意与过失原则、轻刑原则、重刑原则。这些刑罚原则与初唐时代的文化特征是相吻合的,在《唐律疏议》及《贞观政要》等典籍中都有佐证。再次,从刑罚目的论来看,《周易正义》体现的既不是简单的报应论,也不是单纯的预防论,而是针对具体的情况侧重于刑罚目的论的不同方向。而且,它对报应论及预防论的双向追求是和谐的,并行不悖的。无论是报应论还预防论,都是建立在唐朝宗法等级秩序之上,为维护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大夫→平民→奴仆的等级秩序服务。礼义道德和德治思想是《周易正义》刑罚目的论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明德与慎罚的关系而言,两者都是《周易正义》法制观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互为表里。第五章主要指出《周易正义》的法律思想特征:人本主义是其哲学基础,礼法合一是其价值取向,尚中以中是其理想境界。结语部分对本研究作出简要的归纳总结:《周易正义》反映了唐朝的法律实践,通过对当时立法的生动折射及司法的间接反映,蕴含并表达出丰赡的法律思想,不愧为中国传统思想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孔颖达《五经正义》训诂研究
作者: 王雁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训诂   孔颖达   《五经正义》  
描述: 孔颖达是唐代著名经学家,他的《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正义》)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为我们解读《五经》、研究唐代训诂成就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训诂的核心是词汇问题,这也是孔颖达《五经正义》训诂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认为,孔氏重点是从因声求义、推求引申义、辨析同义词三个角度探求词义的。另外,训诂的形式也很重要,所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训诂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即特殊辞例的发明。孔氏在辞例问题上进行了几乎穷尽性的研究,他不仅沿用前人的一般辞例,而且创立了诸如对文、散文、婉文、逆言、协句等特殊辞例。目前学术界对孔疏的训诂研究主要体现在文势、“疏不破注”、体式和语法等方面,而孔颖达《五经正义》中的词汇研究和发明特殊辞例这两部分至今很少有人涉足,我们以此作为研究课题,正可以填补这一空白。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一、前言:主要介绍研究对象,包括孔颖达其人、《五经正义》的撰修过程、版本状况、训诂研究的现状、价值及方法。二、词汇研究:主要从因声求义、推求引申义、辨析同义词三个方面展开。(一)因声求义研究。词是音义结合的产物,音义关系是词汇研究的...
< 1 2 3 ... 83 84 8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