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2010年全国卷III高考作文题解读及素材运用
作者: 暂无 来源: 科海故事博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依据文体选用表达方式,运用理性思维、恰当语言,反映对社会人生和现实生活的深入思考,这样的文章才能具有时效性和张力,才能博得阅卷老师的首肯,给你以高分。 【素材运用】 1.母亲
“造假大师”,张大千的另一面?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报参考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上世纪30年代,张大干与齐白石齐名,素有“南张北齐”之称。不过,齐白石对他嗤之以鼻,张大干一次去其居所拜访,齐闭门而拒。 不招待见的原因——张大干造假太过“无耻”。 这位“伟大艺术家”的造假水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受害者无数 上世纪20年代,张大干的假画比他的真画更有名气。 张大干作伪的对象,上自魏晋南北朝,下至明清,各朝各代具有代表性的画家的画作,他都拿来仿之。 因为作伪水平极为高超,他甚至赢得一个“石涛(明末清初“四画僧”之一)复生”的称号—他仿石涛的画几可乱真。 几个段子可见一斑: 1925年冬,画家陈半丁宴请张大干等好友,旨在炫耀自己收藏的石涛精品册页。席间,陈半丁将装裱精致的石涛册页放在案上,扉页上有日本名鉴定家内藤虎题“金陵胜景”四字,众人赏罢啧啧称奇。哪知张大干趋前,略瞥一眼,便说:“这个画册,是我3年前画的!” 此话一出,满座皆惊。 陈半丁一脸不悦,诘问“有何凭证”,张大干如数家珍,将册页内容、题跋和印章一一说出,宾客翻开册页比照,果不虚言。 陈半丁尴尬至极,好友不欢而散。 类似的故事,“受害的主角”还有黄宾虹,据说张大千以假的石涛画换了黄宾虹一幅真的石涛画,令有“石涛鉴定专家”之誉的黄宾虹大丢面子。 与张大干有交往的黄苗子说,上世纪20年代末,张大干和一位古董商串通,用一张假的石涛画,骗了上海收藏家程霖生13000元,张大干后来私下对好友说:“程霖生收藏的一百幅石涛画七八成都是我画的。” 张大干的伪作充斥坊间,以至一些博物馆的石涛藏品,也有出自张大干之手的。 国内知名收藏家罗振玉、高剑父、昊湖帆等都吃过他的苦头,甚至连少帅张学良也买过张大干的伪石涛画。据说张学良还摆了一道“鸿门宴”宴请张大千,不过两人不打不相识,竟成了朋友。 背后高人 张大干造的假画,在今天,依旧让鉴定家们头痛不已。 1999年,在国际上闹得沸沸扬扬的“董源《溪岸图》是不是张大千所造”的争论,就是一个例证。 争论的双方都是当代的书画鉴定大家,如高居翰(艺术史家,美国人)认为此画就是张大千所仿。这个观点也不是没有道理:张大干有一个习惯,他在买到一幅宋元的古画后,往往自己会画上几张,也就是书画行里面所说的“F蛋”。这些“蛋”有的是通过他自己之手卖给别人,有的则是通过拍卖行销售。因为他的仿品水平高,拍卖行和鉴定师很难看出来。 此外,张大干的假画能够骗过很多藏家的眼睛,还和一个叫周龙昌的裱画师有关。 周龙昌的猿画功夫登峰造极,最擅长挖补,可以说达到神出鬼没的程度,任何破碎,任何人物、山石、亭子等,均可搬东迁西,无丝毫破绽可寻。他的工具很简单,一竹丝签,一片极薄的象牙片子,只要心细,把纤维对正,就可以织成原来的样子。 张大干曾以每月200银元的月薪请周龙昌到家中专裱旧画,一年二三件而已。后每月增为300元,专为张修补旧画。 他的很多假画还有一个特点,喜欢请鉴定专家为他所摹仿的古画题跋。有人做过调查,叶恭绰、溥儒、黄宾虹、于非庵为他题得最多,而这些人都为当时鉴定界的权威,一言九鼎。 不过,为何这帮专家会趟混水,有苦衷还是没发现是伪作,已不得而知。 据现代书画鉴定大家傅申说,张大干仿制的历代书画家和收藏家印有900多方,其中仅明代收藏家项元汴的印章就有100多方(现藏于纽约赛克洛博物馆)。 卖假画表爱国 张大千遭人非议,一是“作伪”,还有一件为“破坏敦煌”。 1941年,张大干曾借五千两黄金(一说将一批名贵古画典押甘肃银行)三赴敦煌,研究壁画。 所谓“破坏”,系一次在临摹时,张大干无意中发现一个秘密,一个洞窟里的壁画竟有好几层。外层的泥皮早巳脱落,要想看里层精美的画作必须把外层剥落。 还有种说法,是指张大干在陪同于右任参观时,命随行的士兵打掉外层壁画。 此事哄传一时,影响久远,最后虽证实张大干“并无毁坏壁画情事”,但至今依旧有非议。 上世纪50年代初,张大干将3幅中国古代名画(其中有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董源的《潇湘图》)低价卖给大陆,以此表明自己爱国。 而据确凿的证据,张大干当时是急需用钱,在美国卖画到处碰壁之后,才将这几幅画卖给大陆的,而令人寒心的是,其中的《潇湘图》竟是假画,张大干临死前两个月在给友人谢稚柳的信中承认是赝品。 据陈传席《张大干卖画报国内幕》,后来美国政府的限制政策松动,张大干收藏的中国名画就不断地卖给美国各大博物馆,再也没见他低价卖给大陆。 另据张仃(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回忆,1956年夏在巴黎主持国际博览会中国馆总设计时,见过张大干,张大干手里有一批中国古代名画想卖给中国大陆,由于漫天要价未被接受。 二流画家 到了现代,很多人对张大干推崇有加,徐悲鸿甚至誉他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有关他的逸事也是接连不断,有人用一段话概括他的人生: 他面壁敦煌三载,誉毁参半;与毕加索论画拍照,为世人津津乐道;他曾献毛泽东《荷花》,亦为蒋介石绘《松下高士》;他当土匪,却乐做“雅贼”;他做和尚,却不肯受戒;他造伪画,又自曝家丑;他执教鞭,又拂袖而去。 他潇洒,一场豪赌,输掉国宝《曹娥碑》,无颜面对病中老母;他风流,红袖添香至日韩,妻妾成群一大帮;他富可敌国,又贫无立锥之地;他浪迹天涯,印度、日本、阿根廷、巴西、美国,最终归骨中国台湾岛…… 不过,有人称,张大干当年假如留在大陆的话,和其他画家相比,最多算二流。 傅雷在给友人的信中,评价过他的画:“大干是另一路投机分子,一生最大本领是造假石涛,那却是顶级的第一流高手。他自己创作充其量只能窃取道济(即石涛)的一鳞半爪,或者从陈白阳(陈淳)、徐青藤(徐渭)、八大(尤其八大)那儿搬一些花卉迷人唬人,往往俗不可耐,趣味低级,仕女尤其如此……” 世人曾剖析张大千作伪的原因:一为利,维持他庞大的开销;二为名,向艺坛权威挑战;三还是为名,炫耀自己的功夫不凡。 而黄苗子的评说比较耐人寻味,他在指出作伪是不道德的同时,又说:“一位不世出的天才,在复杂的近代社会中,为了艺术的追求,拐着弯走这样崎岖的世路,我想这是可悲悯而不可随意谴责的。” 孰对孰非,只能仁者见仁了。新闻链接: “财富”张大千 20世纪80年代,张大干的作品率先进入了艺术品拍卖的国际市场。 1987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的《泼墨桃源图》以170万港币成交,创出了当时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拍卖的最高纪录;1989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的《巫峡清秋图》也以120万元港币落槌。据海外拍卖市场的统计数据,在20世纪80年代,张大干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屡屡冲破百万元的大关,而一般性的小幅作品则也可达至10万以上的价格水平。 1993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的艺术品市场逐渐成型,发育迅速。根据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不完全统计,1993年至2005年元月,流人大中华地区拍卖市场的张大干书画作品有4313件,其中成交量在2687件,成交比率为62%,总成交金额已达60369.214万元。 1993年国内春季拍卖市场,上拍张大干书画作品5幅,却出入意料地达到了80%的成交率;上海
地理 济南山寨探幽
作者: 暂无 来源: 走向世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山下设场,来者皆得饮食。远近感其惠,归附益重。他以黄崖村为中心修建了三处小寨,还在黄崖山顶建起面积达6万余平方米、1 200余间石室的大寨。自此,张积中将弘扬太谷学派的学术团体演化成了有浓厚封建教会
解析邓核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足球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特约撰稿尧皓 10月8日,国足在昆明的大雨中2比1战胜了到访的叙利亚队,结束了此前热身赛三轮不胜的尴尬。中国队的世界排名也重新回到了前80名,一个相对合理的位置。高洪波率队16个月以来,在
杨万里的诗歌中的“荼”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年文学家·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本文以杨万里诗歌的“茶”现象为出发点,以其诗歌中的原句为依据,来讨论杨万里对“茶”的态度和饮茶的习惯,以及诗人在“茶”这一意象中所要委婉表传达的哲理。 关键词:茶 饮茶诗 味外之味 [ 中图分类号]:I20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5-0059-01 著名的南宋诗人陆游曾经留下了不少有关“茶”的诗文,还有一位与他同时期的文人在创作上不甘示弱,写下了相当多或以“赠茶”为题,或以“饮茶”为乐的诗篇,他就是杨万里。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者仅一部份,《全宋诗》当中收录的不过四千多首。其中,做一个大概的统计,出现“茶”这个字眼的诗歌一共为50 多首,可以说占很大的比重。其中有写饮茶规矩和烹茶技巧的,也有表达自己对新茶喜爱和以茶作喻的,但是,杨万里有关“茶”的诗文和陆游的诗作有一明显差异,就是非常浓郁地表现了一种嗜茶如命的心境。这种酷爱“茶”的兴趣是陆游所难以比拟的,我们知道,在古代,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种重要的日常饮品,不论是武夫还是文人,都对茶情有独衷,而阅读杨万里的诗歌,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茶在古代独一无二的地位,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茶”作为一种文化意象所承担的深远的文化使命。 杨万里对“茶”的态度,有一首《武陵春》词可以说明,在词的小序中他说“老夫茗饮小过,遂得气疾”,词中又说“旧赐龙团新作祟,频啜得中寒。瘦骨如柴痛又酸,儿信问平安”。由于嗜茶,“茗饮小过”,“频啜得中寒”,弄得人“瘦骨如柴”。但他仍不愿与茶一刀两断,他在一首诗中曾说“老夫七碗病未能,一啜犹堪坐秋夕。”虽病不绝,只是少喝点罢了。而在他的病中《止酒诗》二首中,则相当果断地因为身体衰弱停止饮酒,可见,相对于酒来讲,诗人则更偏爱茶了。在《和张功父桤木巴榄花韵》一诗中,这种宁可不吃美味佳肴也要饮茶的爱好表露无疑“桂隐主人臞见骨,不餐酥酪却餐茶。” 此外,杨万里由于夜里也好饮茶,故常常引起失眠,在《苦热登多稼亭二首》中他写道“日脚斜红欲暮天,倚栏垂手弄云烟。两行相对树如许,一叶不摇风寂然。剩欲啜茶还罢去,却愁通夕不成眠。黑丝半把垂天外,白雨初生远岭边。”在《将睡四首》中也有:“已被诗为崇,更添茶作魔。端能去二者,一武到无何。”诗人把“茶”和“诗”并举,称为生活中的魔障,认为自己是走火入魔,陷入了“茶”和“诗”的泥沼,有欲扬先抑的效果,可见,“茶”跟杨万里有着多么密切的关系。《猎桥午憩坐睡》则是从反面来说明“茶”对诗人睡眠的影响;“路是山腰带,苔为石面花。隔溪闻鸟语,疏竹见人家。雨足睛须耐,神劳睡却佳。睡魔推不去,知我怪新茶。”诗人认为,之所以饮用了新茶,才没有以前那样提神的效果,所以怪罪新茶不似旧茶之好。即使茶叶大大影响了杨万里的睡眠,但他从未责怪饮茶这件事。他在《三月三日雨,作遣闷十绝句》中说“迟日何缘似个长,睡乡未苦怯茶枹。春风解恼诗人鼻,非菜非花只是香。”其《不睡四首》诗又说“夜永无眠非为茶,无风灯影自横斜。”为自己的喝茶伤身开脱,杨万里嗜茶如命可见一斑了。 在杨万里的饮茶诗中,写到自己喝过的很多种类的茶,比如白山茶、黄檗茶、武夷茶、双井茶、鹰爪茶,还写了著名的《桑茶坑道中八首》,可谓将茶写尽写绝了。诗人将茶从茶芽写到新茶的色泽,再写到茶叶泡开之后的浓香、自己喝茶之后的感受以及喝茶的规矩都有哪些,我们从一首首描摹细腻生动的饮茶诗中,也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对茶的喜爱之情和茶文化在中国的繁盛。《晚兴》写的是茶芽:“双井茶芽醒骨甜,蓬莱香烬倦人添。蜘蛛政苦空庭阔,风为将丝度别檐。”《山茶》写茶树从生长到丰收的过程,“树子团团映碧岑,初看唤作木犀林。谁将金粟银丝脍,簇飣朱红菜碗心。春早横招桃李妒,岁寒不受雪霜侵。题诗毕竟轮坡老,叶厚有棱花色深。”《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一定程度反映了诗人对茶的看法: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当响答。紫微仙人乌角巾,唤我起看清风生。京尘满袖思一洗,病眼生花得再明。叹鼎难调要公理,策动茗碗非公事。不如回施与寒儒,归续茶经傅衲子。 杨万里的嗜茶如命绝非是口腹之贪,他追求的是茶的味外之味。杨万里在《习斋论语讲义序》中说:“读书必知味外之味,不知味外之味而日‘我能读书’者,否也!《诗》曰:‘谁谓荼(即茶)苦,其甘如荠。’吾取以为读书之法焉。”将读书与饮茶作比较,由饮茶而想到读书,从这段话中可看出杨万里深得饮茶的味外之味,因此,即使他病得瘦骨如柴,仍不愿放下茶杯。杨万里如此钟爱茶叶,自然也推崇同道之人,在《题陆子泉上祠堂》中有“先生吃茶不吃肉,先生饮泉不饮酒。饥寒秪忍七十年,万岁千秋名不朽。惠泉遂名陆子泉,泉与陆子名俱传。一辨佛香炷遗像,几多衲子拜茶仙。麒麟图画冷似铁,凌烟冠剑消如雪。惠山成尘惠泉竭,陆子祠堂始应歇,山上泉中一轮月。”他是很赞赏这样远离尘世,以茶为伴的清苦生活的。这就是杨万里虽然嗜茶如命,但更从清澄如碧的茶水中悟出的为人处世之正道——做人应当淡雅如茶。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记载说,杨万里从常州知府调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时,将万缗积钱弃于常州官库,两袖清风而去。他致仕回乡后,“清得门如水,贫唯带(皇帝所赐的玉带)有金。”故居老屋三代末加修葺,只能挡挡丝风片雨。“故人气味茶样清,故人丰骨茶样明。”这是杨万里《谢木韫之舍人赐茶》中的诗句,他将茶的清雅﹑明澈,来称道知心朋友的气质﹑丰骨,把茶在精神方面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而即以其诗还颂其人,杨万里也当之无愧!
孟子的民本效应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企业文化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文/叶建华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盂”,且被称为“亚圣”。 孟子其人 孟子(约前372-前28 9年),名轲。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邹城)。孟子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 “孟母三迁” “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增广贤文》中有“能师孟母三迁教,定卜燕山五桂芳”之文。当今有些学者提出将孟母生日(四月初二)作为中国的母亲节。 孟子为孔子之孙子思门人的学生。孟子曾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争夺地盘,吞并他国,没有人采纳他的政治主张。孟子年老之后效法孔子隐退与弟子—起著书立说,流传后世的有《孟子》七篇,即《梁惠王》上下; 《公孙丑>上下; 《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 《尽心》上下。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尤其是他提出的“民本”思想成为影响后世的一束光芒。 孟子的思想对后人影响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乳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 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提出了许多流传千古、影响后世的名言。如: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是由孟子的思想发展而来。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 “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 “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之。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民本效应 孟子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提出了许多影响后世的思想,最具特色的当属民本思想。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敢于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不亚于哥白尼的日心说,不仅需要智慧,而且需要勇气。孟子的民本思想穿越了2000多年的时空,今天仍然放射着历史光芒,在世界管理发展史上,人本管理取代了把人当作机器的泰勒式科学管理。以人为本是我国当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孟子的民本思想已经形成民本效应,影响越来越深广。 民本效应是指,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要把群众的利益作为企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当代启迪 由孟子“民本思想”演绎而来的“民本效应”已成为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管理法宝,不仅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和管理智慧。 一是要确立正确发展理念。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盈利性经济组织。 “企”字始于人,也止于人。企业要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发挥员工的创新精神,做到发展为了员工、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理念。偏离民本思想,损害员工利益的企业都会短寿早逝。 二是要依靠员工共渡难关。由于受到经济周期,政策调整、企业管理、技术创新、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企业难免面临危机,遭遇困境。企业在遇到危机和遭遇困境时,有的企业习惯采取大幅裁员以降低成本,这种方法虽可解一时之危,却会带来长久之困。我国许多企业在遇到危机和困难时依靠员工抱团取暖,共渡难关。比如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在应对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时,做到“停产不裁员,欠薪不减薪,歇岗不失业。”积极开展销售劳动竞赛活动,巩固老客户,开拓新市场,团结员工共渡难关。使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出困境,企稳向好。事实证明,紧紧依靠员工是企业战胜困难的法宝。 三是要保障员工合法权益。今年富士康连续发生了13起员工自杀事件,富士康的股价因此大跌,给富士康的无形资产带来了巨大损失。据媒体报道,把人当机器的状况仍然在富士康上演。富士康的员工没有感情交流,同一宿舍的员工互相不知道姓名,以“屌毛”互称;上下班刷卡,用餐排队稍有不当就会遭到保安的侮辱甚至殴打;员工每天紧张、简单、重复地操作,并且担心出现次品遭到重罚,有的员工羡慕因受伤可以公休的员工,希望自己受伤得到公休。如此等等不难看出,这家位列世界500强利润丰厚的公司与他们当年提出的 “以坚定及无私的理念贯彻谋求员工、客户、策略伙伴、社会大众及经营层的共同利益之高标准”的企业文化相去甚远。孟子曰: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当代企业应当从孟子民本效应上汲取智慧,吸取富士康的教训,植入健康基因,以仁爱之心,关爱为企业创造财富的员工的权益,改善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维护员工的尊严,营造和谐企业氛围。 四是要促进员工全面发展。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当人满足了生存、安全等低层次需求之后,,还会有追求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中高层需求。员工素质低不是企业的责任,而员工素质长期得不到提高就是企业的责任。顾客来到麦当劳、肯德基店消费,没有必要知道它们的老板是谁,感受服务的是前厅员工,因此,员工素质是企业的基础。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企业应当舍得投入,重视员工培训,促进员工素质的提高。在注重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同时,还应当注重事业留人,企业应当制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为每一个员工提供上升通道和空间。如GE公司韦尔奇花了10多年时间实施了“继任者计划”,经过严格、科学的程序,从众多的候选人中选定伊梅尔特作为接班人,从而保持了GB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健康、持续发展。韦尔奇20年任内创造的辉煌业绩固然值得称道,而他制定和实施的人才战略尤其是“继任者计划”更为其他企业所效仿,更为后人所传颂,更为教科书所垂青。 责任编辑:万江心 mdn801@126.com
“造假大师”张大千
作者: 暂无 来源: 长江文艺·纪实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文/李诚 重庆“打黑”期间,文强受贿物品中一幅“364万元青绿山水画”备受瞩目,可最后经文物专家鉴定,这幅张大千的青绿山水系赝品。 有人戏称,“造假”大师被造假。 “造假”大师——张大千,在百度百科上,他的标签是:一位深受爱戴的伟大艺术家。这位“伟大艺术家”的造假水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受害者无数 上世纪20年代,张大千的假画比他的真画更有名气。 张大千作伪的对象,上自魏晋南北朝,下至明清,各朝各代具有代表性的画家的画作,他都拿来仿之。 因为作伪水平极为高超,他甚至赢得一个“石涛(明末清初“四画僧”之一)复生”的称号——他仿石涛的画几可乱真。 几个段子可见一斑: 1925年冬,画家陈半丁宴请张大千等好友,旨在炫耀自己收藏的石涛精品册页。席间,陈半丁将装裱精致的石涛册页放在案上,扉页上有日本名鉴定家内藤虎题“金陵胜景”四字,众人赏罢啧啧称奇。哪知张大千趋前,略瞥一眼,便说:“这个画册,是我3年前画的!” 此话一出,满座皆惊。 陈半丁一脸不悦,诘问“有何凭证”,张大千如数家珍,将册页内容、题跋和印章一一说出,宾客翻开册页比照,果不虚言。 陈半丁尴尬至极,好友不欢而散。 类似的故事,“受害的主角”还有黄宾虹,据说张大千以假的石涛画换了黄宾虹一幅真的石涛画,令有“石涛鉴定专家”之誉的黄宾虹大丢面子。 与大千有交往的黄苗子说,上世纪20年代末,张大千和一位古董商串通,用一张假的石涛画,骗了上海收藏家程霖生13000元,张大千后来私下对好友说:“程霖生收藏的一百幅石涛画七八成都是我画的。” 张大千的伪作充斥坊间,以至一些博物馆的石涛藏品,也有出自张大千之手的。 国内知名收藏家罗振玉、高剑父、吴湖帆等都吃过他的苦头,甚至连少帅张学良也买过张大千的伪石涛画。据说张学良还摆了一道“鸿门宴”宴请张大千,不过两人不打不相识,竞成了朋友。 背后高人 张大千造的假画,在今天,依旧让鉴定家们头痛不已。 1999年,在国际上闹得沸沸扬扬的“董源《溪岸图》是不是张大千所造”的争论,就是一个例证。 争论的双方都是当代的书画鉴定大家,如高居翰(艺术史家,美国人)认为此画就是张大千所仿。这个观点也不是没有道理:张大千有一个习惯,他在买到一幅宋元的古画后,往往自己会画上几张,也就是书画行里面所说的“下蛋”。这些“蛋”有的是通过他自己之手卖给别人,有的则是通过拍卖行销售。因为他的仿品水平高,拍卖行和鉴定师很难看出来。 此外,张大千的假画能够骗过很多藏家的眼睛,还和一个叫周龙昌的裱画师有关。 周龙昌的裱画功夫登峰造极,最擅长挖补,可以说达到神出鬼没的程度,任何破碎,任何人物、山石、亭子等等,均可搬东迁西,无丝毫破绽可寻。他的工具很简单,一竹丝签,一片极薄的象牙片子,只要心细,把纤维对正,就可以织成原来的样子。 张大千曾以每月200银元的月薪请周龙昌到家中专裱旧画,一年二三件而已。后每月增为300元,专为张修补旧画。 张大千的很多假画还有一个特点,喜欢请鉴定专家为他所摹仿的古画题跋。有人做过调查,叶恭绰、溥儒、黄宾虹、于非庵为他题得最多,而这些人都为当时鉴定界的权威,一言九鼎。 不过,为何这帮专家会蹚浑水,有苦衷还是没发现是伪作,已不得而知。 据现代书画鉴定大家傅申说,张大千仿制的历代书画家和收藏家印有900多方,其中仅明代收藏家项元汴的印章就有100多方(现藏于纽约赛克勒博物馆)。 卖假画表爱国 张大千遭人非议,一是“作伪”,还有一件为“破坏敦煌”。 1941年,张大千曾借五千两黄金(一说将一批名贵古画典押甘肃银行)三赴敦煌,研究壁画。 所谓“破坏”,系一次在临摹时,张大千无意中发现一个秘密,一个洞窟里的壁画竞有好几层。外层的泥皮早已脱落,要想看里层精美的画作必须把外层剥落。 还有种说法,是指张大千在陪同于右任参观时,命随行的士兵打掉外层壁画, 此事哄传一时,影响久远,最后虽证实张大千“并无毁坏壁画情事”,但至今依旧有非议。 上世纪50年代初,张大千将3幅中国古代名画(其中有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董源的《潇湘图》)低价卖给大陆,以此表明自己爱国。 而据确凿的证据,张大千当时是急需用钱,在美国卖画到处碰壁之后,才将这几幅画卖给大陆的,而令人寒心的是,其中的《潇湘图》竟是假画,张大千临死前两个月在给友人谢稚柳的信中承认是赝品。 据陈传席《张大千卖画报国内幕》,后来美国政府的限制政策松动,张大千收藏的中国名画就不断地卖给美国各大博物馆,再也没见他低价卖给大陆 另据张仃(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回忆.1956年夏在巴黎主持国际博览会中国馆总设计时,见过张大千,张大千手里有一批中国古代名画想卖给中国大陆,由于漫天要价未被接受。 二流画家 到了现代,很多人对张大千推崇有加,徐悲鸿甚至誉他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有关他的逸事也是接连不断,有人用一段话概括他的人生: 他面壁敦煌三载,誉毁参半;与毕加索论画拍照,为世人津津乐道;他曾献毛泽东《荷花》,亦为蒋介石绘《松下高士》;他当土匪,却乐做“雅贼”;他做和尚,却不肯受戒:他造伪画,又自曝家丑;他执教鞭,又拂袖而去他潇洒,一场豪赌,输掉国宝《曹娥碑》,无颜面对病中老母;他风流,红袖添香至日韩,妻妾成群一大帮;他富可敌国,又贫无立锥之地;他浪迹天涯,印度、日本、阿根廷、巴西、美国,最终归骨台湾岛…… 不过,有人称,张大千当年假如留在大陆的话,和其他画家相比,最多算二流。 傅雷在给友人的信中,评价过他的画:“大千是另一路投机分子,一生最大本领是造假石涛,那却是顶级的第一流高手。他自己创作充其量只能窃取道济(即石涛)的一鳞半爪,或者从陈白阳(陈淳)、徐青藤(徐渭)、八大(尤其八大)那儿搬一些花卉迷人唬人,往往俗不可耐,趣味低级,仕女尤其如此……” 世人曾剖析张大千作伪的原因:一为利,维持他庞大的开销;二为名,向艺坛权威挑战:三还是为名,炫耀自己的功夫不凡。 而黄苗子的评说比较耐人寻味,他在指出作伪是不道德的同时,又说:“一位不世出的天才,在复杂的近代社会中,为了艺术的追求,拐着弯走这样崎岖的世路,我想这是可悲悯而不可随意谴责的 ” 孰对孰非,只能仁者见仁了。 摘自《周末》
设计之前文化之后一一听清美未来设计艺术总监张军谈设计
作者: 暂无 来源: 21世纪广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一听清美未来设计艺术总监张军谈设计 文/本刊记者Susan 商海浮沉一文人 多年前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张军,毕业时和大多数毕业生一样,怀揣梦想,踏上未知的旅程,但张军和其他人又是不一样的,他没有选择去为大公司打工,却驻扎在外交部一间不起眼的宿舍里做起了自己的公司。 如今,在北京CBD建外SOHO明亮的、别具空间感的办公室中,张军的模样已然不似当年。谈吐间,更像是一位睿智的学者。多年的商海打拼,未曾染上横行恣肆的铜臭气息,倒是隐约传来文人的气质。不做作,不刻意卖弄。张军指着放置在办公室一角的《少林养生》(一部他设计的作品)给笔者讲起了文化的“故事”。 这是一幅为少林寺所特意制作的LOGO名日“少林养生”,第一眼看去是一尊佛;再一眼看去是莲花几朵,思忖片刻再看,则是中国文化里“儒”“释”“道”的浑然天成。当然这第三眼是在张军指导下读出的认识。张军对此特意指出:“设计师应该具备文化的底蕴,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一部优秀的设计必然调动你的思维神经,让你从更深层的文化角度去审视她。” 侃侃而谈间,笔者所能网罗的关键字眼,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词汇,那不是一个附庸风雅的人在刻意向人秀学识,而是一个真正了解了中国文化,并在自己的设计和创作中认真实践的人。然而中国的优秀文化却未能助中国设计一臂之力,即便是张军这样的商海文人也承认中国的文化陷入无法落地的尴尬。 文化没能与设计结合起来 和很多行业内的有识之士一样,张军也经常会为这样的一些问题所困扰: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国的设计应当以什么样的姿态呈现在世界交流的舞台上,交流语境下的设计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它的文化性质又如何?然而诸如此类涉及行业何去何从的核心问题,张军却只能给出自己无奈的解释。 “设计应该置于一种大的文化背景中来谈,中国的设计行业面对西方同行之所以无法展开平等的对话,就在于文化根基的薄弱。中国的创新是以全盘否定过去为代价的,但是被否定的很大一部分传统文化是精华,因而在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环境下,我们没有人会去谈论文化,没有人会在意文化的力量,没有方向,迷失了自己,无法切切实实的干一些事情,这是设计行业诸种问题的根源。” 谈到中国设计行业目前所遭遇的尴尬,在道出了根源之后,张军还告诉记者,去看看中国目前拍的商业大片就知道中国的社会文化目前陷入了一种怎样的光怪陆离的圈子,一方面是西方式的色彩与激情,一方面则是中国文化表层因素的插科打诨,这种小丑一股的“中西结合”其实在设计行业也普遍存在。 或许很多人都懂得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实践,这使得设计和文化割据拉大,没法融合。 做一个有判断力的设计师 敏锐的判断力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或对未来做具有前瞻性的计划,或对某个事情做是非曲直的分析,尤其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对方向的把控与判断更是不可或缺。从外交部的宿舍起家,到与中央电影学院的朋友合作,再然后和清华美院同仁共创事业,张军似乎依然没有找到感觉,终于在2004年的时候单飞,走起了自己的路。 “我六年前就判断出了今天的审美,因此我就开始提前准备。”其实这应该是一个设计师所必需的特质。设计往往以视觉方式呈现时代的变迁,而视觉艺术往往反映出一定时段的审美观念。社会在急速变化,人们的审美观念也会相应的改变,而观念总是滞后于时代的现实发展,因此未来时段的审美因子肯定在当下的生活中露出端倪,聪慧的人一眼看透,张军就是一个例子。 张军也谈到设计行业目前最大的发展障碍就是,很多人对社会的认识还很肤浅,缺乏一定的判断力,随波逐流,混沌生活如同搅在浑水当中而不知出处。更糟糕的是,年轻的设计师们心态浮躁,根本没法安下心来好好地做事情。 “没有那么复杂!”张军如是说,“太多人去追逐那些没法确定却又具有诱惑性的东西,其实只要为自己把握得住的事情下力气,做很多事情就会很明朗。” “不当总统就当广告人” 张军告诉记者,清美未来虽然是专注于设计,却依然以广告行业的标准要求自己。广告的标准回归到本质来说就是品牌的缔造。一旦做出了品牌,其影响力将不可同日而语。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会给企业带来无法估计的创收效益。张军或许更倾向于将这种品牌的影响力称作社会驱动力,它能够驱动社会群体去青睐某个产品,更有胜者将左右一个时代的喜好。这也就是张军说给记者的那句颇有震撼效果的话“不当总统就当广告人,”其意思就在于广告人能和总统一样对社会大众形成一定的驱动效果。 清美未来对自己一贯的定位就是实施品牌战略,帮助客户构建国际化品牌。着意于将中国本土大型的企业品牌推向国际化。这其实是每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高度都必须面临的问题,但事实上中国的很多企业观念很滞后,不明白品牌这种企业软实力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因而对品牌的概念很淡薄。“我们就是在帮助我们的客户强化这种理念,并帮助他们实施品牌战略。” 其实这又涉及到设计与文化的另一个层面,是设计将企业的文化以视觉的方式绽放于目前,同时又是企业的文化帮助设计作品渲染了品牌的魅力。设计之前,文化之后,这种繁复萦绕的关系只要能为设计师们所掌握,定能帮助其良性成长。 采访最后,张军对设计行业的新手们提了些小建议,鲜有涉及设计本身的,更多的则与文化相关:读点文化类的书,做点独立的思考,看点优秀的作品,为人生再做一个有意义的计划。看看这些建议,想一想人生,其实都“没有那么复杂!”。
不平凡的音乐老人陈一萍
作者: 暂无 来源: 今日湖北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陈一萍老人已经80高龄了,她一辈子都专心扑在音乐事业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高高兴兴地做好她的音乐编辑工作,象春蚕吐丝,把她所学的音乐知识全部吐出来,编织成一幅幅音乐美景,贡献给人民。 上世纪60年代我刚参加广播电视工作的时候,她已经是年富年强的中年广播音乐编辑,我总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在文艺编辑部,在图书资料室,在音乐磁带库,在录音制作间,她不是俯案疾书,就是抱着一盘盘音乐磁带急行,或是在录音复制机前熟练地操作,每星期都有她辛劳制作的优秀音乐节目在湖北电台或武汉电台广播(当年省市台在一起办公)。我那时就对她这种对音乐广播事业的执着精神感到敬佩。 后来,我长期在广播电视战线做报刊编辑工作,先后负责编办《湖北广播》业务刊物和《湖北广播电视报》,陈一萍非常热心在报刊上宣传音乐知识,满腔热情地向广大听众、观众、读者普及音乐常识,几乎每星期她都要写出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音乐专稿,我们特为她开辟了音乐专栏,她也成了优秀撰稿人,至今我还记得她撰写的一些音乐专稿,字体娟秀,行文严谨。 陈一萍离休已经26年了,她身体不好,眼睛近视,90年代初不幸遭遇车祸后,被法医鉴定为六级伤残,家里两个儿子都有病,生活相当困难。按说她能够战胜艰难,维持生活就不错了,但她的思想境界很高,意志十分顽强,离休不久,在安排好家务之后,又热情地投入到她喜爱的音乐编辑工作中去了。 一位老年知识份子,一位音乐老人,20多年来,在身体病病歪歪的困境下,始终坚持不懈地做着她的“离休音乐新篇章”。她勤奋地出入于省市图书馆的历史文献室查找近现代音乐资料,到北京、上海等地的唱片公司、电影资料馆收集资料,到各地的旧书店去寻宝淘金,还要登门拜访请教一些音乐家。有时带着点心茶水在图书资料室一坐就是一天。不管酷暑严冬,她都能坚持,连图书资料室的工作人员都被感动了,主动为她提供帮助。她为此要付出很多很多精力,还要用去自己不多的积蓄。 陈一萍的辛勤劳动没有白费,日积月累,心想事成,她终于精心编辑出了一本本很有价值、很有特色的歌曲:集,不仅被很多专家名人看好,为她作序推介,而且被要求很高的国家正规出版社看中,纷纷为她出版发行。她先后编辑出版了《我爱你中国》、《广播电视歌曲选》、《中外少儿歌曲200首>、《朦胧月色》、《流行歌曲精选》、《名曲填词歌曲》、《唱出一个春天来》(合作)、《中外民歌300首》(合作)、《教我如何不想他》、《中国早期电影歌曲精选》、《祖国之恋》(合作)、《中国古诗歌曲选择》(合作)等多部歌曲集。 这些歌曲集均为她离休以后辛勤精心编辑出版,共400多万字,她认真构思,苦寻资料,编辑校对(校对很累),她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啊!还有一本《儒风之歌》,(歌颂孔子公民道德修养歌曲120首)也已艰辛完成,期待出版。 这就是一位音乐老人孜孜不倦地用劳动汗水换来的可喜结晶。 我国著名音乐家,《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曲作者刘炽在1998年得知陈一萍精心编辑完成《中国早期电影歌曲精选》一书后,高兴地给陈一萍写信祝贺,他开头就说: “您千辛万苦又默默无闻地完成了《中国早期电影歌曲精选》,非常好,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我祝贺你,感激你。” 紧接着,刘炽老人冒着高温,满腔热情地为这本歌曲作序,全面论述了这本歌曲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字里行间,激情飞扬,高度赞赏,刘老最后概括地写道:“这本早期电影歌曲也是20世纪上半叶我国各个时期的历史记录。这些歌曲曾在灾难深重的上半个世纪震憾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心魄,如《义勇军进行曲》等,它们是不朽的歌曲,是世世代代不能忘记的歌曲。因此,我认为这是陈一萍女士默默无闻地为祖国所作的一大贡献,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善事,就以此短文为序祝贺这本歌集的出版并感激陈一萍女士吧!” 著名音乐家、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湖北分会名誉主席的林路早在1987年为陈一萍编辑的《中外少年儿童歌曲200首》作序时深情地写道: “陈一萍同志在电台工作了30多年,积累了30多年在电台采录和编辑儿童音乐节目的丰富经验,搜罗了中外古今的大量资料,精选了这么200首编印成册,这可以说是儿童们的福音……这实在是一件大好事!” 时任武汉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的音乐家丁干贞在为陈一萍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中国近现代歌曲选》作序时写道: “陈一萍女士长期在广播电台做音乐编辑工作,接触了大量的中外音乐作品,撰写了许多诠释音乐作品的文章,编选出版了《唱出一个春天来》等十多本歌曲集,她有丰富的编辑工作经验。我热烈祝贺这些歌曲集的出版,愿它为我们的音乐生活增砖添瓦,为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作出积极的贡献。” 明年就是辛亥革命100周年,陈一萍又一次以极大的革命激情出色地编辑出版了《辛亥革命时期歌曲选200首》,《长江日报》2008年11月25日13版用整版篇幅热情报道了这一盛事,通栏大标题是:《200首辛亥老歌将重见天日》,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冯天瑜作序赞扬这是“启蒙民众之利器”!他写道: “辛亥革命自其酝酿准备期到其爆发展开期,产生了一批歌曲,呜奏出时代强音,然而,时过百年左右,这些歌曲大都淹没无闻,鲜为人知;年高八旬的音乐工作者陈一萍,经多年旁搜远绍,筛选整理,编成200首《辛亥革命时期歌曲选》,为我们从音乐史角度观回忆辛亥革命提供了宝贵的文献,可谓功莫大焉!” 还有李少云、杨振兴、陈国权、江柳等名家都热情洋溢地为陈一萍辛劳编辑的歌曲集作序撰文推介,给予高度评价。 她的一生既平凡又不平凡。她所在.的武汉人民广播电台在去年建台60周年的庆典上,评选她为老中青三代十佳编辑记者之一,盛赞她是武汉市最有影响的音乐编辑之一。 她从武汉解放之日起,作为音乐老师,就带着学生,在武汉电台直播室唱出了胜利喜悦的歌声,从此与广播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在文艺编辑的岗位上,一千就是30多年。她搜集采录了自辛亥革命以来大量的历史民歌和革命歌曲,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她编辑出版的十多本歌曲集,唱响海内外,记录了中华民族前进的足音! 责任编辑,钟诚
漫谈五脏调养(二)——《黄帝内经》养生系列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领导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杞子、百合、玉竹等熬汤。另外,我们可以自制“猪心枣仁汤”:猪心1个,酸枣仁、茯苓各15克,远志5克。把猪心切成两半,洗干净,放入净锅内,然后把洗干净的酸枣仁、茯苓、远志一块放入,加入适量水置火上,用
< 1 2 3 ... 774 775 776 77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