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幸思 兼爱管理与非攻营销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文/胡元骏图/本人提供 每周一,固铂轮胎中国区总经理辜思都会准时出现在管理早餐会上,分享最新的行业动态和企业活动,推荐“每周一书”。这已经成为固铂轮胎“墨家管理”模式的一部分
让环保回到东方价值的原点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的,全球变暖哪一个能跑得掉?所以,这个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中国的环保者可以藉此加大在全球发言的力度。 现在正在过渡,必须正视这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大国,别人也帮不了我们的忙
恩施 小地方的大气场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恩施隶属巫郡。秦统一后,恩施属黔中郡,汉属南郡。三国时,吴安二年置沙渠,为恩施设县之始。隋开皇初,改沙渠县为清江县。明洪武年间置施州卫。清雍正十三年增设施南府,恩施县为施南府附郭首邑。从这时起,
与时代较劲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饥鸟晚未栖,弦月阴犹吐。晨上北固楼,慨然涕如雨。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却念五年来,守此良辛苦。畏途穷水陆,仇譬在门户。故乡不可宿,飘然去其宇。往往关梁,又不避城府。丈夫志四方,一节亦奚取。毋为
唐姓来自“西南夷”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开始记唐氏世系,大致如下: 有唐雎,为魏大夫。孙,居沛国,汉封斥丘懿侯。生朝,朝生贤,贤生遵,遵生蒙,中郎将。生临邛令都,都生伦,伦生林。林,尚书令,王莽封建德侯。生蔚,国除,徒居颖川。生
和顺 让你不想家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文·图/胡元骏 如果不能生活在和顺,我愿意把精神的家园建在和顺。 和顺是静静舒展在滇西高原深处的小镇,堪比江南水乡般秀美,却又多了几分纯洁与透明。全镇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这罩曾是马帮重镇、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并有“华侨之乡”“书香名里”的美名。尽管常驻人口仅6000余人,但旅居国外的和顺人却达6万人之多,分布于13个国家和地区。 在这座不大的小镇里,孕育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缅甸国师尹蓉和饮誉中外的“翡翠大王”——寸尊福、张宝廷等一大批英才人杰。 神奇吗?神秘吗?畅游于此,无疑就是将自己融进博大深邃的文化氛围之中了。 建筑史诗“四和三顺” 有人说,建筑是有形的诗。那么在我看来,和顺的建筑就是一部凝固的建筑史诗。曾有人对解放以前和顺的古建筑进行过调查,发现8万多平方米、100多栋老宅子保存完好,不由得让人感叹:和顺本身就是一座民居建筑文化的博物馆。如果若要给和顺的建筑文化加一个标签的话,那么“四和三顺”无疑是最贴切不过的了。 和顺没有豪宅深院,多是小康之家。即使曾贵为云南都督蔡锷秘书长李曰垓、富如翡翠大王张保廷的私宅,与普通小康之家的私宅也大多相仿,此乃和谐;和顺的建筑融合了中国徽派、江南民居以及南亚、西方建筑文化的特色;各种文化的融合一点也没有生硬的感觉,反而还别具一格,此乃融合;和顺建筑的墙基高筑,古朴厚重,虽历经百年风雨却神采依然,老宅皆为木结构,多用不易糟朽的黄心楠木、紫楸木这些上等木材制作,照壁及市内装饰用水墨画而不用彩绘,室内木雕及装修保持木料本色,不上油漆。此乃随和;和顺有寸、刘、李、尹、贾、张、钏、杨八大姓氏,分别修建了祭祀祖先的祠堂,即八大宗祠。同时,和顺还有七座寺庙,佛道儒共存,此乃和睦。 所谓三顺,就是和顺建筑都为顺势而建、顺巷而建、顺其自然。民居群落顺山势而建,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中国风水理念。围绕小河顺山而建,不占良田;豪门大户与邻里和睦相处,顺巷建房,不惊扰邻里,这也是和顺人秉承崇尚公德、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的体现;顺其自然则体现在建筑选址上,由于这里人多地少,不可能强调坐北朝南的传统民居坐向,只有以“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基本建筑格局,门头朝向变化丰富,以符合风水理论与审美需求。 乡村第一图书馆 和顺人杰地灵,是一个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地方,承载这些文化底蕴的要素很多,但不得不承认,和顺图书馆是其中最浓重的一笔。 和顺图书馆的前身,是清末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同盟会员、留日学生、和顺人寸馥清等先进知识分子,顺应时代发展大潮,在乡中发起组织了“成新社”。社中购置了新知识书籍,作为公有图书提供群众借阅,这在当时偏僻的小乡村,应该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 到了民国初年,旅居缅甸的和顺青年寸仲酞、李清园、贾铸生、李秋农等,继承先辈的事业,谋求家乡进步,在缅甸瓦城组织了一个“青年会”,其宗旨是发展家乡文化。不久,青年会发展到家乡,于1924年,创办了“阅书报社”,从上海等地订购了一些书刊供乡人阅读。当时,从上海等内地大都市到云南边疆,因交通不便,寄到这里的新闻报纸已成了历史资料,于是他们把运输路线改从水路运到缅甸,再经八莫沿着古老的西南丝道用马帮运至和顺,最后到达读者手上,可见其中的艰辛与执著。 随着“阅书报社”的影响和作用日益增大,1925年,“青年会”改组为“崇新会”,“崇新会”将“阅书报社”扩大为图书馆。1928年,在原咸新社的社址上,和顺图书馆诞生。1938年建馆十周年之际,又在旧址建盖了规模更大的中西合璧的馆舍,即现在的模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和顺图书馆的萌芽、诞生,直至1998年被正式纳入国家公共图书馆建制之前,这里的运作与管理都是靠乡人、华侨等民问力量在支撑。馆藏书籍、用具全部为民众捐出。 和顺图书馆现有藏书7万多册,其中古籍、珍本一万多册。客观地说,无论是图书馆的规模还是馆藏量,这里都算不了什么。然而,把它放在曾是穷乡僻壤的环境里,放在它诞生的年代的背景下,放在历史风云变幻的进程中考量,这个历经风雨八十多年的图书馆,的确不愧为“在中国乡村文化节堪称第一”的图书馆。令人敬畏。 民居旅馆“背包客”的家 品味和顺,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在古镇里寻觅一家喜欢的旅馆住上几日。古镇里的民居旅馆不少,他们大多设在幽深古巷的百年老宅中,老屋深院,古香占色,让人在呼吸之间都能感受得到小镇的历史气息和人文情怀。譬如“号里头”。 老板娘寸静玲是个幽默开朗的女子,和顺土著。这里之所以叫“号里头”,源于她家清代起就开商号,至今至少传承了6代。但开民居旅馆,按寸静玲的话说,是游客给的动机。2003年之前,经常会有游历和顺的中外“背包客”来此借住,热情好客的她从不拒绝,20元一个床位,实在便宜。烧得一手好菜的她还时常会露上几手招待来客,人家要付她伙食费,她那腼腆劲就别提了,说你们就看着给吧,现在回忆起这些,寸静玲还忍俊不禁。 后来,来的人逐渐多了,住宿起来会略感不便。当时一对每隔三个月就会从内地来此住上月余的游客建议,不如你重新规整规整,开个旅馆吧。于是,7年前,“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民居旅馆开业了。“号里头”也就成了和顺民居旅馆的先驱者。 来“号里头”居住过的“背包客”究竟有多少,寸静玲已经说不清了,但她和每个来住宿的客人都有合影,并且小心地将照片保存在儿子的电脑里。她说,这些照片对我来说都是财富,开民居旅馆,挣钱是次要的,让他们感觉到家的温暖,才是我最大的满足。 的确,很多游客也真的将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他们因各种原因,或许没有可能在此常住,但每隔一段时间就过来住上一阵的人很多,寸静玲也已经把他们当成是自己的家人看待了。她说,和顺淳朴的民风、美丽的风光、悠闲自在的乡土气息,再加上深厚的文化底蕴,绝对有别于一些过于商业化了的旅游景点的,大概这也是来过一次和顺,就想常留在此的一些游客所追求的吧。 寸静玲说,她有一句话想送给还未曾来过和顺的人:“在这里,会让你不想家。”我想,她做到了,至少我还会再来。 和顺顺和 “和顺顺和”的吉祥牌坊是进入和顺的必经之路,“和”是重点,“顺”是结果。一切都超乎寻常地和谐自然。 满是青苔的墙基,古朴的深巷,清澈的洗衣池,毛泽东的导师、一代哲人艾思奇的故居,八大宗祠,犹如在仙境中的儒释道三教一体的元龙阁,古法造纸、藤编艺术……由这些组成的完整的和顺,突然让我觉得,如果一个人一生都没有到过和顺,那么人生肯定会留下缺憾的,但仅仅是来过就够了吗?这里有种可以让人内心充满宁静和安乐的气场,无形中造就了人与自然的水乳交融,是一种主动的享受与舒畅。心,那么自由。
王学泰 关公信与孔子信不同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文/秦留图/吴育琛 说起关公,王学泰有个人的经验。1950年,他8岁,他们一家人曾在关帝庙住过一段时间。关公绿袍红面美髯手捧《春秋》,周仓持刀,关平侧立,皆是具象。更难忘是当时生活,前殿供观音大士,后殿供关公,厢房住八户人家,十几种树,二十多种花,一到春天就可美。 满洲人喜欢拜三个神,一是关公,二是观音大士,三是白马,家家皆供。所以北京城里以前有二百多座关帝庙。拜关公是日常的一部分,节气年下,常日常时,许愿起誓,很方便。 王学泰记得,儿时平日到胡同口帮大人买东西,比如要一条烟,让店家记账,不必担心记上两条,店家也不担心他们“三节”时赖账。所谓“三节”就是端午、中秋、过年。一般日常买卖,大家都是在“三节”集中结账。先前北京人家日常吃饭,也是菜农平日里将菜送到家里,逢“三节”算账,大多没有什么争执。大家皆是熟人。 关公是小说教的神 清代关庙中有这样一副对联,颇能概括关羽的影响力: 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 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关公,本是一失败将军,在其逝后千年中,担负起越来越多的守护者角色:是“武圣”、“关夫子”、朝廷的“关圣帝君”,是道教的“伏魔大帝”、佛教的“盖天古佛”。在时间变轨中,他甚至成为财神。五花八门的行业都祭拜他。 王学泰说,唐代以前对三国的讨论,更多还是关注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人可能代表了君圣臣贤的理想。杜甫的诗,李商隐的诗,关注都是“三顾茅庐”,这是文人的关注角度。 宋代开始,大众文化兴起,关羽在江湖艺人口中越来越重要,艺人关注三国的重点转移了,他们赞扬的是刘关张结义。“历史上的刘关张只是较为亲密的君臣,江湖艺人用游民的眼光把他们的关系改造了。”关公在民间的地位随着通俗小说、说书、戏文渐渐传播开来。 在朝廷那里,从武则天起开始设立“武圣人”,并尊姜尚为“武圣”。因学孔庙的规制,也需请很多人一起配享。孔庙中多是孔子学生,而武庙则选历代将领。关羽张飞周瑜皆人选,至宋初,赵匡胤却觉得关张周皆是失败将军,不配入武庙遂逐出。 转折在宋徽宗开始,一段传说是山西运城盐池是宫中食盐的重要来源。有一年忽然无法成盐,有说是蚩尤作怪,需要关公显圣,祭祀后结果盐池开始重新产盐。 于是宋徽宗封关公为“义勇武安王”。自此后,南宋元朝皆封王,明神宗尊帝,清乾隆称关夫子。皇家对关公的肯定进一步提升关公在民间的影响力。无论民间还是朝廷,各教各业,都在关公身上寻找保护。关公也代替姜尚成为“武圣”。 王学泰认为关公更多是小说教的神。“小说教”是清代史学家钱大昕提出的: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 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较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是我们现在都能感受到的,人们对于历史的知识与认识很多来自于通俗小说,戏文等。义和团运动甚至完全是模仿戏文中的装束打扮与行事方式。关公的形象与生平行事也都是通过通俗小说传递给每代人。 关公信与孔子信不同 古代宗法社会,人们靠血缘关系结合到一起。老百姓一般安土重迁。但随着社会发展,流动性越来越大,游民越来越多。 宗族可保护人也控制人,所以宗法社会中人的人格一般不独立。 当脱离宗法秩序后,人们还是要结合起来,还是要在陌生人社会中建立熟人的感觉。人们通过结拜来模拟血缘,通过找同乡来模拟地域认同等,以各种名义要联合起来。关公便成为这样一个联合游民的神,比如商人、华侨等。可能出于以下原因:一是关公是亡命者,从家乡出来在外闯荡;二是关公一生都在走南闯北,打天下;三是关公死后还身首异处。关公充满流动的一生能引起游动者内心的震动与共鸣。 游动在外需要安全,而关公勇武有力;在外交际需要信用,而关公有义气,满足了游动者很大的心理需求。 但这种大家要联合起来的精神并未让中国人很注重公共事务,而是只关心自己团体的利益。这是游民与游侠的区别。游侠是最后的贵族遗风,他们行侠是为他者为公义,跟贵族长期管理公共事业形成的传统有关,但中国很早就没有贵族了。宋代大众文化兴起后,游民对于“义”与“信”的理解约略说是工具理性的,含功利性,重结果而不看手段,分敌我而不论是非。 但一个好的社会不能只有工具理性,先秦文化中有很多关注“信”的故事,比如《庄子》中所说的尾生为践行诺言抱柱而死的故事。孔子也讲“信”,“信”一直被作为儒家的五常之一来强调,孔子说五常是“天之恒道”,“恒道”就是价值理性。 弟子问孔子治国之道,孔子用“兵粮信”来回答。弟子说要是迫不得已去掉一个可去掉哪个,孔子说可去掉“兵”,即武力;弟子接着问,说迫不得已再去掉一个呢,孔子说可去掉“粮”;要再去掉一个呢,孔子说不能去了,“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原文语境中,这句意思是说如果民对于政府失去信任,那政府就无法“立”了。后世也把这句单独拿出来,“信”是人立于世的一个基本。这里的“信”是存在之道,不因利益而变化。 “关公信与孔子信的不同可以简单概括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不同。”一个健康的社会,一定要有价值理性,需要人们超越自身利益地去思考问题,有超越自身利益的价值与追求。 当下呢,那么在欺骗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一部分,在欺骗遍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当下呢?学泰先生苦笑道:“现在?现在是连工具理性也没有了。” 我们这一代人最虚伪 王学泰的生命经历,是从必须说谎的年代到信任危机的年代,谎言与欺骗在更大范围内爆发。 关公崇拜遍布中华,显示了中国人所一贯缺失的东西:安全感、信用、担当。健康的社会,安全感应该由政府来提供,信用靠法律与行业自治来维系,信仰带给人的是心灵的安宁与超越性的体验,而不是那般现世与功利的东西。 他认为,价值观重建,最重要还是培养独立个人,让每个人成为起点。宗法社会中的人自信心差,人格不成熟,倾向依赖,喜欢抱团,缺少自我认同,总是希望在团体寻找到依托。 改革开放前的单位制度跟宗法有某种类似之处,单位对人既保护又控制。长期单位生活,致使人们个性萎缩。在这样环境中经历过的人还会用这经历去教育孩子。近日“父母皆祸害”的争议,是价值观念重建中必要经历的过程。“我觉得我们那一代人最虚伪,就是比谁能装孙子。”他不客气地说道。 王学泰是60届的,成长的年代,人必须要撒谎才能生存下来。他为自己不肯撒谎付出过代价,也为当年的年轻朋友们在成长中的扭曲感到惋惜。 他很要好的一个朋友,那时在外地上学,暑假回来一起海阔天空地谈理想,到了暑假结束要返校时,同学叹气说:“学泰,我又要粉墨登场了。”那时他们还只16岁。 QA Q:说起关公,想到什么? A:想到他是被崇拜的神。我还有个人经历,在1950年我八岁时候,我们家在关帝庙住过一段时间,所以关公对我来说不仅抽象还很具象。那时我们老趴在后殿看关公,关公绿袍红面,捋着长髯在读书,周仓拿着大刀,关平侍立一旁。那时关公拿着线装书,后来我长大有些知识后,知道三国时关公不可能看线装书。所以每个时代都在塑造关公,每个阶层心目中的关公也不一样。 Q:大众拜关公是拜什么? A:第一是求得保护,保护神,提供安全感;第二个是求得连结,凝结神,作为一个共同的崇拜对象,把不同的人凝结起来。 Q:如何看待社会失信现象? A:这就是连工具理性的“信”都没有了,没有基本价值观,社会分裂,交易成本增加。每一次欺骗都是加之于社会的一次损害。 Q:如果关
背叛自我,就是叛道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淑女。儒家把齐家看得和治理国家一样的重要。这里讲的是家。朱熹已经明言。 这样的理解不是牵强,而是,为了前后贯通,一杆到底。这样的理解也正好可以和儒家的克己反躬之学相统一。 另外
叶曼 我们要为往圣绝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离不开“四圣谛”——苦、集、灭、道。我们所受皆苦,非别人所赐,乃自己所给,自己无始以来所积习的。你想要灭苦么?修“八正道”。“八正道”中最根本的一道是“正见”。如果无“正见”,其余的“思维”、“
短命诸葛亮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诸葛亮,男,后汉灵帝光和四年七月二十三日巳时生。 从诸葛亮的八字中,可以看到: 他以“癸”水日主为自己,出生在立秋节气之后,白帝司权之时,五行之金既强且旺,水得金生,正气充足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