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淮南子》:柔弱是生命的本质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湖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淮南子   本质   公孙龙   先秦   池塘   怀疑   二十年   快乐   精神   积累  
描述: 我把《淮南子》当成一部杂书来读。它的文脉和先秦诸多复杂的思想是相承的,甚至可以这样说,它是对先秦以来思想进行的剪裁整理或者解说。 我仿佛看见很多的“家”在那里发表自己的演说,一会儿儒,一会儿道,游移不定。儒说,你要遵行什么,要循规蹈矩。道却说,你要怀疑,怀疑天怀疑地,怀疑一切。 壹 柔弱是生命的本质 我们先来看刘安他们是如何解构标题中很哲学化命题的。 他们说,得道的人,心志是柔韧的。如何柔韧?与万物周旋,不先行倡导,只是感受和回应它们,也就是说,它从不主动出击,在被动中争取主动。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表现方式,都是要有一个相伴物作参照和陪衬。 比如,尊贵一定要以卑贱作为名号,崇高一定要以低矮作为基础,坚硬一定要以柔韧来护持,强壮一定要以微弱来保养。 你没有看到吗?兵器太刚了,就容易毁灭,木材坚硬了,就容易折断,皮革太硬了,就容易开裂。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就说我们牙齿好了,它比舌头坚硬,却比舌头先损坏! 所以,把柔韧累积起来,就会变得结实,把微弱累积起来,就会变得刚强。 所以,柔弱才是生命的本质,而坚强则走向死亡。
朱熹论气功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养生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家   佛道   朱熹   静坐   春秋   读书   道家气功   儒家   儒学   精神  
描述: 朱熹,一代大儒,是孔孟之后影响最大的儒学家。他早年的老师李侗,热衷于静坐,对他影响很深。朱熹说:"某年十五六时,亦尝留心于禅。""禅"即指佛家静坐。他又说:"熹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据记载,他看过许多佛
韩愈书法理论的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书法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革新   唐宋八大家   中国历史   意义   散文创作   书法艺术   书法理论   韩愈   精神  
描述: 韩愈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儒和中国文学史上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称赞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逍济天下之溺"。一生以恢复儒逍传统为己任,散文创作以复古为革新,独树一帜。诗歌追求奇险创
穿越千年 芬芳依旧
作者: 暂无 来源: 旅游世界(旅友)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保健功能   文化   和尚   中国茶   养性   历史   健康   哲学思想   禅师   精神  
描述: “人降于世,来也好,往也罢,似乎都与茶有着不解之缘。” 相传唐代有位得道的从埝禅师,常住赵州观音寺,人称“赵州和尚”。 一天,寺里来了个新和尚,去拜见禅师。 赵州和尚问:“你来过这里吗?” “来过。” “吃茶去。” 新和尚连忙改口:“没来过。” “吃茶去。”赵州和尚仍是这句话。 在一旁的院主不解,上前问:“怎么来过这里,叫他吃茶去,没来过这里,也叫他吃茶去?” 赵州和尚回答:“吃茶去。” 于是,“吃茶去”便成为千古禅林的法语。 这典故看似平淡无味,好像总在“吃茶去”上绕来绕去。其实,个中意蕴,颇耐人寻味。人降于世,来也好,往也罢,似乎都与茶有着不解之缘。 “不经意地一回眸,这片浸润着鲜活生命和灿烂文化的绿叶,已经飘过了数千年。” 的确,茶是很古老的东西。相传茶“发乎于神龙,闻于周鲁公,兴于唐,而盛于宋。” 茶最初是为药用,后来发展成为国饮。东汉《神龙·本草经》记载:“神龙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说的是公元前2737年的事,距今已有近5000年了。 茶不仅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也渐渐地形成了一种文化,一种包容了儒、佛、道等多家哲学思想的文化。
李白的精神世界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白   自我   自由   浪漫主义  
描述: 自我、自由、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的三个主题,也是理解李白精神世界的三个关键词语。李白被尊为浪漫主义大诗人,他的思想其实是十分复杂的,李白身上兼有儒、道、侠、纵横等多家思想的荟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太白
盛唐诗人李颀思想中的进策与退谋
作者: 暂无 来源: 时代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颀  
描述: 李颀的思想以儒家致君尧舜的进取精神为指导,在人生信仰和生活情趣方面又深受道家思想影响。"进策"与"退谋"在李颀思想中矛盾而又和谐地交融共存,这是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典型心态。
研习孔学,发扬孔子精神
作者: 张义祥   来源: 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所谓孔学,即为"仁、义"之学;所谓孔子精神者,"始终如一"也;如孔子曾经说:"吾道一以贯之";亦为"以一贯之",即始终如一也。虽然各家解说不一样,但是可以概括言之为,"始终如一"。何以说孔学为"仁、义"之学;因为人们常说:孔曰仁;
“师爷”沈复的精神世界
作者: 暂无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存空间   精神世界   浮生六记   士人   中国文学史   文人雅集   心理负荷   沈复   文学创作   治生  
描述: 沈复,苏州人,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卒年不详,今人考证当在道光二年(1822)以后,以一部《浮生六记》享名于中国文学史。作为一位长期游幕于下层、至有无科名,都不可考的士人,如果没有这部连他自己也没料到会传世的小书,沈复恐怕很难为人所知,他的悲欢情思也将会随时光的流逝湮没无闻——如同他大部分的同行师爷——那样,然而这一士人群体却不容忽视。游幕士人在清代数量激增。作为士人,既无法通过科举进身,又终乏治生之技,读书不成,游幕为生,士而非仕,抱牍非吏。案牍劳形,却终是为他人作嫁;救济生民,却只可依人成事;或有着儒子之青衫,而行申韩之术;或有志于读书修身,却奔波于治生之途。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特别的生活与心态。 对沈复及《浮生六记》,有学者早已解析了沈复的“师爷”身份(参李乔《沈三白师爷生涯考虑——〈浮生六记〉发隐》,《清史研究》1995年第3期),也有学者研究了《浮生六记》中的文人情怀、审美取向,却少有人将二者结合起来,也尚未见从广泛的社会背景出发,解读沈复的“师爷”身份、心态与其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对于“幕僚”,学术界较偏重于对著名的幕僚及幕僚群体的研究,且偏重于探讨学术风气、文学风气的形成等问题,缺少对下层幕僚生存状况、心态、文学创作的关注。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论
作者: 赵杰   来源: 北京:人民出版社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民族精神   研究  
描述: 全书分“共有精神家园与中华民族精神”前10章和“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后5章,从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的由来和56个民族的类族特征、多流一原的地理、多元一体的结构尤其是儒、释、道、伊的互补来阐释
旅游文学语言的精神栖居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科纵横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栖居   儒道佛   旅游文学语言  
描述: 旅游文学语言的精神栖居内涵着儒、道、佛三种哲思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本体作深层探索与认同的三种历史形态,其核心内容表现为对道德精神本体、自然精神本体、心灵精神
< 1 2 3 ... 36 37 3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