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道德的崇高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夏文化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乐论》   人的幸福   孔子   物质欲望   儒者   幸福观   道德修养   物质利益   范仲淹   仁德  
描述: 道德的崇高郑晓江俗人寻觅的幸福略有四:财货的多,处境的顺,婚姻的美满,寿命的绵长。可是,偏偏有些人并不认为这些东西的得到是幸福。在他们眼中,唯有精神上孜孜以求道德高尚的"君子",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它是人间最大最高的幸福。持这种幸福观的是中国古代的儒...
以茶论人生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夏文化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生价值取向   传统文化思想   西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品格   文化内涵   审美情趣   茶文化   发展过程   文化体系  
描述: 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茶文化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茶文化受到儒、道、佛等传统文化思想的浸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具有浓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历史上,茶向来都与文人雅士关系密切,因为饮茶可以令人宁神静心,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修养以及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从而形成高雅的精神文化品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饮料种类日益繁多,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似乎不再青睐于喝茶,即便现在有人喝茶,也很难体会到茶文化的精髓所在。俗话说"琴棋书
“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与史书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夏文化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六家   诸子略   罢黜百家   海上丝绸之路   外联结   博望侯   文化学派   黄老之学   太史公自序   汉王朝  
描述: 人们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需要读史。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建议干部们读《史记》与《汉书》。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华的第一部通史。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他介绍父亲司马谈的《六家之要指》;"六家"即六个思想文化学派: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即道家)。司马谈受汉初"黄老之学"的影响,对道家的思想文化予以很高
苏轼乐观精神的由来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夏文化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庄子》   佛老思想   勤政爱民   对立统一规律   寓意于物   老庄哲学   乐观精神   苏轼   朴素辩证法   矛盾观  
描述: 在生死场上镇静自若,笑向刀斧丛的英雄自古不乏其人,但在残酷的政治打击面前仍谈笑风生,畅怀高歌的文学家却并不多,苏东坡便是极特殊的一个。他的这种风格因何而形成?需要对他的生活经历,人生观和性格特征等加以分析。一、兼采儒、释、道三教所长容为己用苏轼所处时...
古刹 名树 灵泉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夏文化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音   佛理   终南山   佛教   禅修   弘道   高僧  
描述: 位于西安城南约四十里的终南山,峰峦叠嶂,水清谷幽,其间有众多的佛教胜迹,是历代大德高僧潜心佛理、修法弘道、开宗立派的禅修宝地,也是历史上鸿生硕儒、文人雅士留连忘返的清雅之处。从西安城区向南至终南山脚下环山公路旁的南石村口,沿一条丈余宽的水泥路缓步南行约10分钟,路的左侧则可见“观音禅寺”的路标,按箭头所指再步行几分钟,红色的寺庙院墙即映入眼帘。进入大门,古朴的寺院、整齐的花草、庄严的殿堂,喧嚣和杂念便被隔在了墙外。寺庙山门里侧耸立着两株高大的古柏,上有“西安市人民政府名木”(编号0323、0324)的标志,古树枝繁叶茂、苍翠虬劲,给人一种岁月沧桑、历度风霜之感。院门正对面是挂有“观音禅寺”匾额的大殿,殿堂内奉有观音、普贤、文殊、地藏诸菩萨。观音禅寺背依禅岭顶,南通观音山,原名“观音堂”,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相传是太宗李世民为消灾祈福而建。时占地300余亩,为一方名刹,历代香火不绝。解放后,该寺遭到毁损,被改为“红岩中学”,寺内僧众也被遣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才得以恢复修建,重现昔日风貌。现任住持悟宣法师强调寺院进一步修缮的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为发挥佛教在当代社会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开发和利用佛教...
《太上感应篇》与道教的劝善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夏文化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太上感应篇》   儒释道三教   善思   “善”   道教   “恶”   伦理观念   《道德经》  
描述: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将劝善思想贯穿于自身的哲学理论中,并与中国儒家文化和佛教外来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善”、“恶”观,影响着儒释道三教在善恶伦理观方面的发展。但道教的“善”、“恶”观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伦理观念,道教已经将“善”、“恶”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去思考。《道德经》第二十章就提出“善之与恶,相去若何”的问题。《太上感应篇》作为现存最早的劝善书,其中也包含了深刻的道教劝善思想,将深邃的哲学思想变成通俗易懂的文字,以便在民间广泛传播。一、《太上感应篇》简介《太上感应篇》是现存最早的劝善书,在道教中影响深远,甚至其他宗教也借助其思想来对世人劝善去恶,比如佛教将道教“承负说”解释为“因果”来劝说世人积善缘,得善果。《太上感应篇》同《文昌帝君阴骘文》、《太微仙君功过格》等在明清时期被作为善书广泛传播。善书在民间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劝善思想的传播,同时传播善书也是老百姓积善积德的重要形式。《太上感应篇》的内容与《抱朴子.内篇》部分相类似,可以推测《太上感应篇》的作者在撰写该书时参考了《抱朴子.内篇》,其中有关禁忌的文字与《抱朴子.内篇.微旨》如出一辙。这些禁忌多是百姓日常生活所见,其作用也多影响民间生活...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