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浅析孔子关于“孝”的思想
作者: 张阳   来源: 时代报告(学术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子      
描述: ,对孔子前“孝”的思想作一简单的概括,同时阐述孔子后“孝”的思想的发展,并探讨孔子这一“孝”思想与“仁”、“”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对孔子“孝”的思想作一综合分析。
孔子之“”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 杜晓宇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子     价值  
描述: 《论语·学而》中提出的“之用,和为贵”,即是说文化的作用贵在和谐,这正高度概括了中国之“”内在的根本的精神。“”不是孔子始创,但孔子丰富和发展了“”的内涵,对中华文明的传承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可以说,孔子之“”是中国之“”的重中之重。
《论语·阳货》篇中阳货与孔子的“礼数”
作者: 刘贤忠   来源: 人间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论语   阳货   孔子    
描述: 《论语·阳货》篇中阳货与孔子有关“礼数”的事,可以说把古代的礼制说得饶有趣味。笔者试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因不见、依当见与互不“背”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论孔子的礼乐思想及其教化之道
作者: 许鹏皓   谷菁菁   来源: 北极光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子    
描述: 礼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不仅主张通过礼乐教化,将仁之道笃行社会实践中,同时辅以乐对美好情感的感染作用,在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中达到对"君子"人格的养成,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忠、孝、和的正确伦理观,建立一个既秩序井然又充满温情的社会.
关于孔子的传说辨析——前人的孔门师—弟子印象及儒学基本概念的运用
作者: 陈桂生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子    
描述: 自孔子死后,直至汉代,诸多学者杂说中,多有关于孔子的传说。许多数例,即使是拿孔门师—弟子说事,至少那是当时学者意识中的孔子印象。其中有些传说,揭示了“德”与“法”、“仁”与“”、此“”与彼“
儒学:本然形态、历史分化与未来走向——以“仁”与“”为视域
作者: 杨国荣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学  
描述: 儒学的原初形态表现为“仁”与“”的统一。“仁”首先关乎普遍的价值原则,并与内在的精神世界相涉。在价值原则这一层面,“仁”以肯定人之为人的存在价值为基本内涵;内在的精神世界则往往取得人格、德性、境界
儒家法思想的现代价值
作者: 暂无 来源: 法制博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价值     儒家   法思想  
描述: 在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历代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正统和居于主流地位的法思想——儒家法思想,其核心内容为“仁”和“”,实质是礼法共同体,价值准绳是义.本文借鉴思想史、社会史的方法,首先阐释了儒家
“儒以诗发冢”释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南文化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庄子      
描述: 儒学在<庄子>的语言世界中占有特殊地位,孔子及其儒家常常成为庄子批判、嘲讽的对象.在<庄子·外物>篇"儒以诗发冢"寓言中,儒者被塑造成盗墓者的形象,诗礼成为盗墓的依据.它通过"发冢"的讽刺性场面,颠覆了人们对儒学及其价值信仰的观念,发人深思.
心与的相合——朱熹学内化的厘清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社会科学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朱熹      
描述: 南宋时期内忧外患,儒释道思想呈互相融合与斗争之局面。此时朱熹对儒家学之建构甚为重视,认为为沟通人与天、行与心之必要桥梁,之实现为心与的相合。这种精神维度的相合有着宇宙论的合法性、永恒性和心性
“以儒相诟病”与荀子的批儒扬儒
作者: 暂无 来源: 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批儒   扬儒    
描述: 为了重塑儒家大儒形象,出于对儒家思想正本清源的需要,荀子对儒者思想泛道德化和耽于饮食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并从正面对的正身治国功用作了系统阐释。荀子追宗孔子、子弓,极大张扬儒者的社会价值理念,强化儒者的社会担当意识,对孔子以来的儒家思想作了全面批判、继承和总结。
< 1 2 ... 9 10 1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