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孔氏南宗聚居地
作者: 汇群   来源: 风景名胜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氏   孔端   宋高宗   南渡   当行   磐安县   孔子   聚居地   南宗   南宋  
描述: 磐安县盘峰乡榉溪村,古称榉川或桂川庄,孔氏婺州南宗所在,是孔子后裔南方最大聚居地之一。据史料所载,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下占山东陷兖州,孔林遭受兵祸。孔子第47代孙大理评事"孔若钧、侄孔端
南宋孝宗与佛教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学刊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宋孝宗   儒释道   政教关系  
描述: 帝王对宗教的态度,是政教关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史上,南宋孝宗是个有名的尊崇佛教的皇帝,但对于宋孝宗如何尊崇佛教,较少有人作专门地、深入地分析研究,致使有关的认识停留在较浅的水平。本文试图通过对
试述朱熹理学思想对南宋以来徽州社会的影响
作者: 余亚青   来源: 第二届郭煌历史档案与徽州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研讨会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徽州文化   朱熹   理学  
描述: 朱熹理学思想对南宋以来徽州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它有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本文试图从政治上的意识形态、经济上的徽商和文化上的儒教化三个层面阐述这种影响。朱嘉理学思想在徽州能产生无人比拟影响的原因,在于其思想内涵的精深,在于统治阶级的推行,在于当地社会的接受和民众对这位同乡的认知。
论先秦时期儒、道社会理想异同
作者: 暂无 来源: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想社会   道家   社会理想   儒家  
描述: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针对现实社会分别提出了各自的社会理想 ,两者虽然存在某些区别 ,但也存在很多相同或相通之处 ,正是这些相同或相通之处促进了儒、道两家相互吸收、相互提高、共同发展。
明清时期儒学核心价值的转换
作者: 王国良   来源: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儒家  
描述: 本书内容包括:朱熹思想体系与儒学核心研究的形成、王阳明良知学说与儒学核心价值的继承与突破、人性的重建与自由意识的进展等。
明清时期士林文化的走向
作者: 暂无 来源: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士林文化   反传统   入世  
描述: 士在中国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群体,士林文化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士林文化主体基本可呈现三种走向,一是步入仕途,跻身主流社会,成为士大夫阶层的一员;二是由于精神主体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进行自我精神放逐或走上颓废的人生道路;三是步入市井阶层,进行通俗文学创作或弃儒经商。这三种倾向在明清时期更加明显。
儒之大者:韩愈儒学的历代评价
作者: 暂无 来源: 唐代文学研究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中唐以来,关于韩愈儒学成就的评价可谓汗牛充栋,从中可以清晰地勾画出韩愈儒学史地位确立和变化的轨迹;同时也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社会思想背景及儒学发展的基本态势。依此,韩愈儒学的历代评价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中晚唐及北宋前期、北宋后期及南宋金元、明清时期
试论六朝时期儒释道“三教”对岭南地区葬俗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广西民族研究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岭南   儒释道   六朝   丧葬习俗  
描述: 本文运用考古和文献材料 ,对六朝时期儒释道“三教”对岭南地区丧葬习俗的影响作了分析 ,认为三教或单独或综合地产生影响 ,使此期岭南地区的许多丧葬习俗留下了它们的烙印
白玉蟾与金丹派南宗
作者: 暂无 来源: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白玉蟾   南宗   内丹理论  
描述: 文章主要讨论了在南宋时期道、禅、儒社会思想大融合的背景下,白玉蟾影响金丹派南宗的 若干因素,并以此透视白玉蟾的社会历史地位和他的思想。文章认为:由于白玉蟾的社会思 想和其内丹理论的紧密结合,摄融合和非意识形态的社会行为方式对金丹派南宗创建具有重 要作用。
元代泰定时期的汉族士人与政治生态
作者: 暂无 来源: 通识教育年刊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士人   泰定帝   地位   作为   汉族   官员  
描述: 元代中葉的仁宗、英宗父子二位皇帝,恢復了中斷幾十年的科舉制度,使朝廷的官僚集團朝向儒化邁進,久處於權力邊緣的漢族士人官員們,也因此對前途有了新的希望與期待。但「南坡之變」英宗被弒,來自漠北的泰定帝取得了政權,這位新皇帝生長在北方草原,沒受過漢式教育,所以朝廷的漢族士人燃起的希望火苗好像又被澆滅了一樣,這也是一般論述者之定論。然而,事實上並非是如此的絕對,固然,漢族官員在政府中的作用仍甚小,但在比起前面的英宗朝,地位並不遜色,因為平衡權力的調和政策已是必須走的路,加上科舉制度繼續實施著,漢族士人的政治作為自然也積極起來。
< 1 2 ... 7 8 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