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南宋书院与理学的互动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术   书院   南宋   理学  
描述: 南宋书院与新兴的理学学术思潮之间有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这种关系强化了二者的存在价值与生命力,亦有利于理学精巧高深的学术体系的建造。其奥秘在于:书院有从事思考、研究、发表和传授其对真理探索结果的权利
赵秉文理学研究略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赵秉文   大中说   “儒之正理”之主  
描述: 赵秉文被誉为儒之正理之主,是金代理学研究水平的最高代表。他的道论、大中说、诚说都颇具特色,表现出了尊崇周程二夫子、归本伊洛,倡导无我学风、三教兼修而又终身致力于分殊儒释道异同的学术特征,为接续理学
朝鲜时期儒学者对孟子“四端说”的阐释——以退溪、栗谷与茶山为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气互发   实学   气发理乘一途说   七情   朝鲜性理学   四端  
描述: 关于孟子的四端说,中国的传统儒学者大都从心性、道德的层面来阐述,很少将四端七情并举。而朝鲜时期的儒学者们则大都将四端七情并举,在两者对比中阐述四端,并且将它们归属于理气问题。朝鲜性理学的代表人物退溪
论儒——从《周易》古经论证“儒” 的本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入于穴   古经   中国传统文化   唐经   儒家精神   清代朴学   利涉大川   君子儒   渐卦   终吉  
描述: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自孔子以降,历先秦孟荀、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以迄于今,迭有更替,却又历久弥新,生生不息.这样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其“起点”究竟在何处?是什么样的素质造就了如此强韧的生命力?本文旨在追本溯源,探究“儒”的本义和“儒家”的原型.
儒佛会通与现代新儒家、人间佛教的形成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新儒家   西方文化   中国文化   梁启超   人生佛教   现代转换   章太炎   人间佛教   唯识学   儒佛关系  
描述: 儒佛会通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自佛法东传以来,儒佛交融、儒佛会通就逐渐成为儒佛关系的主流,最终形成了亦出世又入世的儒化佛教和佛教色彩浓厚的宋明理学。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倡导儒释同源、儒佛互证的佛教大德和儒门宗匠,儒佛会通使中国文化以开放的胸怀接纳了印度文化,也使佛教的圆融精神在中国文化里发扬光大。
儒家“安身立命”思想发微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修身   安身   德行   立命  
描述: ,强调先修其身而后立其命;其所立之命突出的是人的道德和精神生命。从传统儒学到宋明理学,儒家的安身立命着眼于现世和人伦,既积极主动又不刻意强求,重在立道、守道、尽道和德行修养的过程。
儒教的再评价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宗教化   封建宗法制度   再评价   佛教   中国封建社会   人为宗教   董仲舒   宋明理学   儒教   欧洲中世纪  
描述: ,儒家已具有宗教雏型;第二次改造在宋代,产生了三教合一的宋明理学,这是儒教的完成。这个演变过程是伴随着封建统一大帝国的建立和巩固逐渐进行的,曾经历了千余年的时间。宋、明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停滞以至僵化,儒教起
“中庸”的变通性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金分割律   折中主义   中庸之道   河南方言   孔子   “和而不同”   符合辩证法   《说文》   方法论意义   “中庸”  
描述: 涵义为“遵循周礼准则奉劳不已。”从孔子的道德伦理学说意义上看,此说颇为合理。然就哲学意义上,特别是从方法论意义上看,孔子讲“中庸”似有更深刻的内涵。兹试论之。 “中庸”之“中”,在金文中的意义,郭沫若说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