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出土玉器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南文化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思想得到极大的解放.魏晋南北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历史长河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认识与肯定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存在的精华.魏晋南北朝是有历史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它是中国区域文化中,于唐之际
儒家隐逸观与自然观自先秦至唐的演变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然观   玄学   隐逸观   儒家  
描述: 儒家的自然观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为"尚用",二为"比德"。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儒家伦理道德至上向自然山水的转移,山水成为君子德风的比喻和象征。汉儒"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对先秦儒学"比德"观念的继承和发扬。经过晋宋玄学对传统儒学的扬弃,儒隐者不仅比德山水,还寄情山水,以追求高洁独立的人格。唐儒高举建功立业的时代大旗,始终没有改变积极用世、匡扶天下的价值取向。即使走上隐逸之道,也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蔡元定十八律理论新探(下)
作者: 暂无 来源: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八律   蔡元定   变律   《律吕新书》  
描述: 南宋蔡元定 (1135~ 1198)非但为博学硕儒、“朱学干城”,在音乐理论上也自有成绩。本文以蔡氏《律吕新书》为研究对象 ,并以书中主要见解之一的“十八律”为研究重心。文分三节 ,第一节为朱子书信及语录探讨。《律吕新书》与朱子 ,确定此书与朱子关系甚深 ,甚至可代表程朱一派的思想。第二节分析十八律的生成背景、理论内涵 ,及意义功能。第三节则探溯十八律的理论渊源 ,上《汉书·律历志》、陈仲儒奏议 ,至杜佑《通典》,十八律体系逐渐成形 ,脉络俱在。最后陈明季通在乐学上的功过瑕瑜及其影响 ,以为全文的结论。
蔡元定十八律理论新探(上)
作者: 暂无 来源: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八律   蔡元定   变律   《律吕新书》  
描述: 语录探讨。《律吕新书》与朱子,确定此书与朱子关系甚深,甚至可代表程朱一派的思想。 第二节分析十八律的生成背景、理论内涵,及意义功能。第三节则探溯十八律的理论渊源,上《 书·律历志》、陈仲儒秦议,至杜佑《通典》,十八律体系逐渐成形,脉络俱在。最后陈明季通在乐学 上的功过瑕瑜及其影响,以为全文的结论。
司马迁与董仲舒夷夏观之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夷夏观   司马迁   董仲舒  
描述: 董仲舒和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涌现出的两位杰出的思想家。本文着重对两人的夷夏观作了比较论述,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先儒特别是《公羊传》的夷夏观,他虽然从大一统的角度提出了"王者爱及四夷"的思想,却重视依据"从变从义"的原则,借助于灾异论的形式来辨明夷夏之别;司马迁则"不斤斤于夷夏之别",《史记》从编撰体例到思想内含无不充分体现了司马迁的夷夏一统的思想。
中国古代侠义小说二题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干宝   滥觞   《干将莫邪》   侠义精神   《李寄》  
描述: 侠义精神乃人类善良天性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先秦儒、墨、道、法四大思想流派以及初《史记》侠义观的撮要勾勒,论证了中国古代侠义资源的丰厚性。正是在这种丰厚资源的基础上,萌生了中国最早的侠义小说
趣谈“三脚猫”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知识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学   语文教学   “三脚猫”   汉语  
描述: 猫是四足的哺乳动物,四只脚才能走得稳当。然而汉语中却有一个词叫“三脚猫”。宋代佚名《百宝总珍集》十《解卖》曰:“物不中谓之三脚猫。”这是较早用“三脚猫”来形容事物徒有其表而不中用的例子。后来人们又用它讽刺对各种技艺略知皮毛的人。元代张明善《水仙子·讥时》套曲: “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非(飞)熊。”将丑恶无用的动物与英雄豪杰相提并论,其戏谑效果可想而知。清代钱谦益《瞿元立传》:“无论学儒、
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路径
作者: 暂无 来源: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中国化   印度  
描述: 佛教的中国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具有重大意义,它催生了与儒、道鼎立的中国佛教,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和世道人心。西汉至西晋的输入传播是佛教中国化的开端,其主要活动是翻译佛经、讲习经义;东晋十六国至南北朝是中国佛教的成长发展期,连续出现了中国佛教的两个信仰高潮;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的成熟繁荣期,八宗争鸣,竞放异彩,而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五代以降是中国佛教的退潮延续期,佛教的中国化至此定型。
简析儒家的“人性善”与人治
作者: 暂无 来源: 创造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伦理学   “人性善”   人治   德治   文化研究   儒家   传统文化  
描述: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派别,它们相互影响,对中国政治思想的演变产生了很大作用。这里要讨论的问题,是自西汉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儒家强调“人性善”,而人的“善性”主要由“圣贤君子”来体现、发掘、弘扬;当“小人”没有行“善”的自觉时,就要由“君子”来教化;在“教化”失效时,就得靠政治权力来强治。这样就走向了以道德立国,把道德政治化、刑律化的道路,使中国社会陷入了“人治下的法治”、政治伦理化的境地。
潮汕慈善文化和海外华侨的善举
作者: 暂无 来源: 广东史志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海外华侨   地方文化   人道主义   潮汕   慈善文化  
描述: 著名国际汉学家饶宗颐先生指出,潮汕善堂文化的特色,是潮汕人现实主义处世观点,糅合释、儒、道的哲学思想,所形成的特色文化。潮汕慈善文化,自宋末高僧释大峰传入潮汕以来,逐步兴盛,虽一度衰落,但却以其对社会人类的功德价值而再度兴起,成为人们崇尚的美好道德标志之一,且在近代以来,成为了一种信仰,在潮汕海外华侨中广为传播,促进了他们爱国爱乡的善举,有利于祖国
< 1 2 3 ... 7 8 9 1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