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试论魏晋文人生死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海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永恒   生死观   魏晋文人   执著   超脱  
描述: 对于“生”与“死”的思考是人类永恒的命题之一。先秦、两的许多文人以不同方式阐述了自己的生死观。到了魏晋时代 ,人的生死问题被提到一个空前重要的位置。魏晋文人的生死观形形色色 ,具体表现形态如下
北周废佛特点初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佛学研究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五大特点   北周武帝   废佛   分析评议  
描述: 北周废佛是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中意义较为重大的,并特点鲜明。一是十分温和没杀人流血。其原因在于周武帝体恤民众,崇儒尊孔,已接近汉化,褪去了野蛮气。二是佛道俱灭。由于二教互相驳难,周武帝无法摆平,便索性一起废掉。三是比较慎重,进行了反复的讨论争辩。周武帝为了掌握了解情况,找到反佛的证据,还曾微服私访,与僧人一起几天几几夜地做佛教仪式。四是废佛道后设立通道观,提倡会通三教,儒道佛融合,从而多少保存和延续了宗教文化。此举与卫元嵩的影响有关。五是废佛分两个阶段。先在北周境内废佛,然后东征平齐,接着又在北齐旧境废佛。如果周武帝能多活几年十几年,他会南下平陈,然后很可能再在南方废佛道。以上五大特点构成北周废佛的亮丽风景线。
亚洲哲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全国新书目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方文化   海外汉学研究   厦门   思想内容   文化传入   儒家文化   李退溪   大学出版社   中国儒家   儒学  
描述: 李退溪与东方文化/高令印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10.-210页;20cm.-ISBN 7-5615-1970-2:$15.00本书从东方文化的发展角度,较全面地论述了李退溪在东方文化体系中的希圣希贤地位和退溪学的基本思想内容,阐明退溪学是16世纪后东方文化的表征。神体儒用的辨析:儒学在日本历史上的文化命运/王健著.-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09.-241页;20cm.-(海外汉学研究).-ISBN 7-5347-2637-9:$17.10本书论述中国儒家文化传入日本的背景、过程及儒家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广泛影响;分析了儒学的精神价值、功用价值等,对儒家文化未能成为日本根本性的精神主体的原因等作了深刻剖析。
长征时期聂荣臻和林彪的三次争吵
作者: 暂无 来源: 党史纵横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矛盾   长征时期   聂荣臻   工作作风   林彪  
描述: 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和对革命的忠贞不渝。 1 聂荣臻和林彪的第一次争吵,发生在中央红军长征初期。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经过艰苦作战,红军迅速突破了敌人的第一、二道封锁线,来到湘粤边界。但是
从儒佛交涉的角度看严羽《沧浪诗话》的诗学观念
作者: 暂无 来源: 台大佛学研究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佛交涉   严羽   宋代诗学   沧浪诗话   以禅喻诗  
描述: 中国古典诗学起最早是环绕《诗三百》为主的儒家诗观,到了陆机提出「缘情说」才揭开了诗学观念的新页。但事实上,在情志一体的角度,陆机的「缘情」说仍是在「言志」的系统下,只是突显情感因素在诗歌中的重大意义而已。诗学观念能放开儒家现实关怀与实用主义的视野,大步迈向唯心的超越领域,必待三教融合的文化意识在士大夫生活中高度成熟以後的唐宋阶段。唐代诗人因庶族抬头、缁素合流,作品中高度实践了三教融合的观念,宋代诗话则是诗学理论的圆熟反省,只有在宋人对诗体的省思中,我们才能看到三教融合之後,诗学观念有跨越儒家思维的进步与开展。以这个角度来说,严羽《沧浪诗话》是极具观察意义的。过去研究严羽诗论的着作不少,一般以为严羽论诗的特识在「以禅喻诗」,实际上,「以禅喻诗」是唐宋间的论诗现象,现象背後的真正因由则是儒佛交涉的结果。针对严羽「以禅喻诗」,论者已多;针对儒佛交涉的诗观,则尚无研究者触及。本文即从儒佛交涉入手,希望藉儒家诗学观为对照,映显严羽诗论的特识,进一步更希望突显儒佛交涉的问题不应只是存在於思想史上,而是中国文化史上全面存在的议题,它在诗学观念上也能获得验证。本文全文凡分六小节。第一节为前言;第二节从诗「言志」的诗学传统说起,归纳先秦到汉代「言志」诗观主要涵摄的知、情、意内涵;第三节分析儒佛交涉下的诗学演进,以唐人「意境论」为明显起点,然唐人诗论仍祖述风雅,只是在「言志」主轴之外,融摄佛理,开展「取境」「穿境」之审美观而已。至於晚唐北宋,「以禅喻诗」风气大开,如东坡、曾几、范温等,成为严羽诗论之前导;第四节论严羽诗论的思想路径,将严羽诗论分为(一)「妙悟说」之拈出(二)诗家宗祖之建构等两条路径,厘析严羽诗论内容之主「识」、「最上乘」、「悟入」暨以汉魏盛唐为「第一义」诗体等观念,并观察其「妙悟说」与大慧宗杲及临济禅的关系、其宗祖说所留下的历代辩诤、其论诗不提《诗三百》以别出儒家蹊径之用心;第五节析论严羽诗论中的儒佛辩证,观察严羽刻意大量用临济禅语,用妙悟说代替讽谕风化,回避《诗三百》,应是有他力矫时弊的一番用意;第六节结语出严羽未尝反对儒家「诗言志」诗观,只是未加着墨而已,他的诗论是着力於禅喻,矫时人议论说理,使诗回归於含蓄本色。
西南巨儒莫友芝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天地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莫友芝   清朝   文字狱   科举考试   儒家  
描述: 清王朝在夺取全面政权之后,为了维护其统治,大兴文字狱,屠杀儒林,钳制思想,至康熙时发展到无以复加的状况,仅戴名世的《南山集》一书,就诛连了数百人。成千上万的文人学士惨罹其祸,或身首异处,或徒刑流放边塞。谈史色变论文惊心的政治阴霾久久地笼罩着中国大地,从史从文极为艰难和危险。为免遭祸患,而又希冀有所建树的有志之士将目光和追求转向了新的途径,有的人同样获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钱大昕、钱大昭兄弟,王鸣盛、王念孙、洪亮吉、郝懿行、包世臣、王筠、莫友芝、吴大徵等在文字学、经学、音韵学、训诂学、版本目录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莫友芝(1811年—1871年)字偲,号郘亭,晚号眲叟,贵州省独山县人,晚清时期著名学者、诗人、文字学家、书法家,世称“西南巨儒”。莫友芝在诗文、文字学、史学、音韵学、训诂学、版本目录学,以及书法、金石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著述颇丰。已经刊行的就达五百余万字,蔚为大观。《清史稿》、《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志》、《清代七百名人传》等史书都列有莫友芝传记。《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闻名中外的辞书典籍都有关于莫友芝的专条评介。莫友芝天资聪明,三岁时便开始认字读书。兄弟莫友芝像姊妹读书习文的草堂在莫...
论汤用彤对魏晋玄学的理解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学   道家   汤用彤   经典解释   经学   魏晋玄学   解经   儒家   王弼  
描述: 儒家经典的解释历程里 ,如何从儒家与具体事象纠缠的经典言述中 ,解释出具有普遍品格的意义 ,使儒家之理想在任何情境下都能发挥作用 ,始终是儒家解经历史上一个不能迥避的问题。魏晋玄学既释道 ,也释儒 ,它的出现首先为儒家解决此问题提供了不同于汉儒的思考方式。它的兴起与其说是道家思想的创新发展 ,倒不如说它同时也是儒家经典解释历史的一个里程碑。本文企图通过分析汤用彤先生对魏晋玄学的理解 ,展示儒家经典解释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经典解释的目的与经典解释方法的关系。并探讨二者的关系理解与不同经典之间的交流之相关性。最后通过作者对汤用彤先生的批评 ,进一步探讨特定的经典解释的目的与特定的经典解释的方法相互间可能产生的矛盾。一、汤用彤对魏晋玄学的理解从《魏晋玄学论稿》的编目看即知 ,汤用彤对玄学与如何解经的关系最为关注 ①。汤用彤认定 ,玄学之所以对儒家经典解释传统形成有重大作用 ,并由此而成为解经的典型的原因 ,就在于 :魏晋玄学通过王弼、向秀和郭象所体现出来的儒道两家经典的互解 ,不仅使儒道两家的分歧 ,通过字句上的精心诠释而得以化解 ,而且更重要的是 ,使儒家经典所蕴涵的普遍性品格得以发掘 ,并为经世致用奠定思想基础...
明太祖的国家宗教管理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暨南史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太祖   政治   社会   宗教  
描述: 的民间的其他有组织的宗教性活动加以限制的基本方略,此方略帮助明朝落实法统、唐、宋国家体制的原则,并对中国文化、社会的变动倾向产生影响。其国家专制社会的倾向明显,但并非绝对化的专制,而是具有一定的弹性
从佛教与儒学的交涉看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建:以孝道为考察点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论集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平等性   儒佛合明   六度   灭情复性   六行   五戒   无余涅盘   五常  
描述: 後汉学者牟子着〈理惑论〉将儒佛两家相提并论,以儒书 和《老子》论证佛家学说,认为佛道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 缔,并且用佛教教义去迎合儒家思想,这已把中国传统宗教意 识和文化观念融入佛教中。〈理惑论〉站在儒家的立场来解决儒 佛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并试图调合两者的对立。基此,本文 就历史发展的角度,说明佛教与儒学的交涉。首先叙述佛教与 儒家接触之初,牟子、康僧会、孙、绰、慧远等学者名僧起而调 令儒佛之说。其次,以柳宗元的统合儒释和李翱的援释入儒来 说明唐代儒家与佛教的融摄。再者叙说宋明时期,名僧智园、 契嵩,以及明末「四大高僧J (株宏、真可、德清、智旭)抬高 儒学,折衷儒释,使佛教日益朝儒学化的方向发展。继而陈述 近代以来,杨文会、欧阳渐融会佛儒;太虚提倡人生佛教、人 间佛教,主倡「孔学与佛教,宜相嘉尚,不宜相排毁」。印顺主张「佛法及儒家,同以修身为本」来融会儒佛。另外说明中国 佛教学者以孝为戒,宣扬「孝J r 戒」今一说,故孝道思想即成 为儒佛两家交涉的契接。最後拈出儒佛共倡的孝道是中华传统 文化的基础,提振孝亲伦理,躬行实践孝道,将有助於中华传 统文化的重建。
< 1 2 3 ... 9 1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