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晁迥与宋学——儒佛思想的渗透与宋学的形成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穷理尽性   《中华大藏经》   儒家思想   释智圆   佛家思想   士大夫   儒释道   碎金   影印本   儒佛思想  
描述: 晁迥与宋学儒佛思想的渗透与宋学的形成漆侠宋学是在儒家思想同佛道两家思想长期既相斗争又相渗透的情况下产生的。在《释智圆与宋学》一文中,我曾以北宋初年的释智圆为例,说明佛家思想之向儒家思想渗透,并由此论述了释智圆对宋学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不独有偶,作为...
走出中世纪增订本
作者: 暂无 来源: 书城杂志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代学术   礼仪之争   夷夏之辨   增订本   王学   时空连续   历史   士大夫   走出中世纪   复古思潮  
描述: 中国多难,近世尤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历史行程绝非顺理成章的过渡,鼎革之际不啻重新洗牌,杀戳更兼戮心,士大夫终于被赶入"死亡之门"。剩下来便是礼仪之争,夷夏之辨,从闭关锁国到被洋人炮舰轰开国门,直至
功勋克举 忠謇方直 江东老仲父张昭
作者: 暂无 来源: 环球人物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江东   孙权   张昭   孙策   赤壁之战   功勋   士大夫   曹操   政权   人员结构  
描述: 提起三国,人们都对“舌战群儒”这一幕耳熟能详。有此一番唇来舌往的精彩论辩,才有了孙刘联盟的建立和赤壁之战的发生,从而奠定三国鼎立之势。那些主张与曹操抗衡的人物,凭着罗贯中的一部小说,早已活出历史,成就勋名,家喻户晓。
略述利玛窦弃佛从儒的处境
作者: 暂无 来源: 金陵神学志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社会   中国文化   佛教   利玛窦   中国化   传入中国   传教士   士大夫   西僧   基督教  
描述: 一、为了适合民情自称"西僧" 由于范礼安(Alexandre Valignani)神父的真知灼见,提出了"传教士中国化",从而使基督教能第三次传入中国。在澳门经过几年的精心准备,1583年,罗明圣(M.Ruggieri)和巴范济(F.Passio)两位神父来到肇庆首次获得在内陆的居住权,但当时他们还不敢直说来意,因为明朝皇帝有"禁止夷人入境"的明令。但明朝法律又规定,在职的公使,伴随公使而来的商人或仰慕中国文化、政治而来的外国人,可在中国居住。神父们便以"仰慕中国文化、政治"
论汉武时代士人精神的嬗变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武   《史记》   士人文化   文化精神   司马迁   矛盾心态   士大夫   人的主体意识   士人精神   春秋战国时代  
描述: 士人精神在秦汉之际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士人由五师君友沦为弄臣家奴,失去了人格的平等与自尊;由天下游士变为一主之臣,失去了自由意识;由布衣之士变为仰禄之士,失去了自主性;由四民之士变为儒臣之士,失去了主体意识。士人精神的嬗变至汉武时代趋于定型。
宋代墨戏与禅宗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代   禅意   中国绘画史   士大夫   宇宙   墨竹   墨戏   禅宗   苏轼   李公麟  
描述: 无独有偶,两宋的绘画是以水墨戏笔大师石恪开始,以禅宗画僧水墨大师牧溪结束的。佛家思想渗透到儒家中来是宋代思潮的一般特征,宋代墨戏就是吸取了禅宗的思想养料而开放的一朵奇葩。当时画僧辈出,杰出者如惠崇、仲仁、智融、玉涧、牧溪等,他们与热心参禅入道的士大夫画家石恪、苏轼、李公麟、
评宋代文官政治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杂志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科举   游牧   封建社会   文官政治   士大夫   北宋中叶   文官集团   知识分子   代文   范仲淹  
描述: 宋代以“尊儒隆文”著称,可以说在历代封建王朝中,知识分子最“吃香”的就是宋代。宋太祖赵匡胤“立誓不杀士大夫”,“终宋之世,文臣无殴刀之辟。”(王夫之《宋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都由科举
东汉士风中的“禄利”、“名节”之变
作者: 暂无 来源: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固   明帝   士大夫   桓谭   士风   经学   党人   东汉初期   光武帝   外戚  
描述: 士风:士人风尚,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东汉士风历来为古今学者所称道,从文献材料看,古人对东汉士风一般从以下几个层面去理解:一是指士人的个体人格,称为“风格”,如《世说新语·德行》:“李元礼(膺)风格秀整,高目标持”;二是指士人的群体行为准则,称为“士行”、“士节”、“士则”,如称东汉名士陈寔“言为世范,行为士则”(《三国志·邓艾传》引《陈寔碑》);三是指士人学风,有时称“儒风”或“儒者之风”,如《后汉书·儒林列传》曰:桓灵之间“儒者之风盖衰矣”;四是指士人精神的社会效益,有时称“风化”,有时直接称为“风俗”,顾炎武《日知录·两汉风俗》:“党锢之流,独行之辈,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对东汉士风的全面探讨是个复杂课题,不仅是个史学问题,还涉及社会心理学、文化社会学诸多内容,其中对东汉士人精神风貌流变的考察是十分必要的,而“禄利”、“名节”之变,当是东汉士风变迁的基本特征及倾向。
乱世裂变——魏晋南北朝文化刍议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胡文化   北魏   魏晋南北朝文化   《文心雕龙》   士大夫   名教危机   《诗品》   汉文化   “汉化”   门阀士族  
描述: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种分合转化不仅表现在国家政治上,文化进程也大体遵循此例——殷商西周是一元官学时代;东周则离析出多元私学;秦汉又力加整合,几经试验,终于定型为以儒为宗,兼纳道法阴阳的一元帝国文化;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间(185—581),社会破碎,一元帝国文化随之崩解。这种“分而合,合而分”的周期性转换,并非平面式的循环往复,乃是螺旋式上升过程,每一次“分”,意味着文化朝丰富多元发展;每一次“合”,意味着文化向深刻综汇迈进。而魏晋南北朝再次出现的文化多元走向,则是对经学弥漫的两汉一元帝国文化的反动,是人文自觉的一次生动耀现。 一 社会动荡与名教危机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是一个分崩离析时代的开端。此后四百年间,豪族拥兵割据,王室贵族叠相杀戮,北方胡人乘势大规模进入中原,兵连祸接,政权变更频繁:先有魏、蜀、吴三国鼎立,继起的西晋统一(265—316),仅维持半世纪即演为离乱,在北方,先有十六国割据,后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嬗递;在南方,则有东晋、宋、齐、梁、陈的更迭。与汉帝国集权政治崩溃同步,魏晋以降世家大族崛起,其庄园自成社会,不仅经济上自给自足,“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而且拥占兼宗法、军事、生产性的私人武装——部曲。这?
时空寂寞(士大夫忧患意识的诗语言)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离骚》   古代知识分子   建安文人   陈子昂   士大夫   农山心境   忧患意识   理想人格   《古诗十九首》   《咏怀》  
描述: 时空寂寞──士大夫忧患意识的诗语言林继中自“儒道互补”之论出,入世的“兼济天下”与出世的“独善其身”已被普遍地认作中国士大夫互补而协调的生命二元。这无疑是有其合理性。然而,儒、道人世与出世对抗、矛盾的一面,却往往遭到不同程度的忽略或淡化。儒家对文艺的...
< 1 2 3 ... 6 7 8 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