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问答
作者: 暂无 来源: 汽车之友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保持着合作关系,它在欧洲投放的思域搭载的便是五十铃的4EE2轿车用1 7升共轨柴油发动机。 电子稳定程序 ESP是靠什么来进行安全保护的? 西卫门 经过这么多
从唐宋科学诗赋用韵看《广韵》“文欣”同用的起始时间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言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韵》   文韵   独用   科举诗赋用韵   同用   欣韵  
描述: 中图分类号:H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263(2010)02-0038-05 唐宋科举以诗赋取士,诗赋用韵皆依官韵。从唐代开始,就形成了《广韵》独用同用例[1
不想当小偷的教授不是好学者
作者: 暂无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朵渔 汪晖老师涉嫌抄袭这件事,在“学术界”炒得沸沸扬扬,我以观剧(兼打酱油)的心情愉快地关注了两个月,期待中的主角依然没有登场。汪老师倒是心态好,丢下一句“让学术界自己去澄清吧”,就闪人了。“身后是非谁管得,满街争说蔡中郎。”我很好奇,“学术界”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怎么来澄清? 以我的观感,“学术界”实在是既虚妄又具体,像一个江湖,虚妄得无所指无边界无人称,但又可具体到“朋友”、“敌人”和“观众”。我就是那个具体的观众——沉默的大多数;而在这件事上所有挺汪的人士则被指认为汪的朋友。汪老师的“敌对者”众多,始作俑者当然是“犀利哥”王彬彬。 王彬彬老师以抓人小辫子著称,但他基本上一抓一个准,我端的佩服。民国都过去那么多年了,现在留辫不留头的大有人在。王老师这次不只是抓住了汪老师的小辫,而是像抓小偷一样,直接抓住了手。从谁的篮子里,偷了什么菜,然后存放在什么地方。白纸黑字,言之凿凿,我还没看到什么有力的反驳。大多数挺汪者都是绕道而走,或者说“窃书能算偷吗”,或者干脆说抓小偷的人道德、态度、人品、心理……有问题。王彬彬的文字里的确透着一股抓住小偷的轻松快意,不厚道是肯定的。干这种事的,没几个厚道的。厚道是一种乡愿,风度,无论窃钩还是窃国,均可云淡风轻地一笑而过。王老师不按江湖规矩出牌,乐于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这是悲剧还是喜剧?我最初是以看喜剧的心情围观的,看着看着,就觉得越来越像一出悲剧。 悲剧的主角当然是汪老师,但他又拒不登场,这就更加悲剧了。为他的沉默与缺席担心的大有人在,易中天老师说:“说句实话,自打《南方周末》全文发表了王彬彬先生的文章,我就一直替汪晖教授捏把汗——像他那样死不开口,硬扛着,恐怕不是个事。”谁说不是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应该是汪老师这种级别的学者应该采取的策略,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者,是忍受不得任何学术污点的。难道他真的相信“学术界”会把这件事情澄清?我们学术界的事情,向来是越澄清越乱,因为底子本身就是浑浊的。“承认错误也不丢人。死不认错,那才是神仙都救他不得!”易老师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谁说承认错误不丢人?承认了错误不仅丢人,而且还会丢掉其他什么什么。不承认错误可能会死,承认了错误立马就死。我们这里的纠错机制就像“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随意得很。因此,林毓生教授呼吁成立“汪晖涉嫌抄袭调查委员会”,才更显其理性和建设性。可惜,老先生呼吁了半天,似乎“相关部门”并无意回应。 现在,陆续登场的“挺汪”人士有被丑角化的危险。钱理群老师、李陀老师以及众多的汪粉等等,对“抄袭”本身有点避重就轻,转而去指责别人的动机、心理、道德之类的东西,这就有拉偏架、搅浑水之嫌。我觉得哥们义气对汪老师纯粹是帮倒忙。群众的眼睛是贼亮的,尤其是围观的群众。说什么“南北暗战”、“派系斗争”、“个人恩怨”之类的,都是逃遁之词。虽然提倡“深度围观”,我觉得唯这件事可抛开“深度”不管,愉快围观即可。是戏就有收场的时候,我想汪老师大概也盼望着这出“王汪罔”尽快剧终。 王老师的第一篇大批判题目叫《汪晖的学风问题——以(反抗绝望)为例》,王批汪的学风问题有二:一日文理不通,二日抄袭。抄袭就是偷,汪老师到底偷没偷,“学术界”还在澄清过程中。汪老师的“文理不通”我是亲身领教过。没读过他什么书,有一次被一位汪粉嘲笑,说不读汪毋宁死。大有“朝不闻道,夕死可矣”的架势。赶紧去图书馆,借来四卷本《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准备攻克一下。就我那一次的阅读经验来说,很不愉快。我刚刚找到一句话的主语,它的谓语马上来了一个小跳,随着定状补转了三个圈之后,宾语已经渺无踪迹了。你到底想说什么嘛,你有没有自己的见解或者意见?这让我焦虑,开始深刻怀疑自己的智商。太没有尊严了。于是《导言》都没有读完,赶紧将书还掉,以避免陷入更深的自我抑郁。 王老师说汪老师的文风连“晦涩”都算不上,根本就是“文理不通”,让我的心结稍解。不通的原因有多种,或者根本没想通,或者语文不过关,再或者就是消化不良。王老师说他在研读《反抗绝望》时有个发现:在通篇晦涩的论述中,他会突然遇上一段很清通、很平实、很晓畅、因而也很好懂的话,“我做了很有限的查考,发现这种突然出现的迥异于汪晖惯常风格的论述,往往出自他人之手。更直白地说,是从其他人的书中抄来的”。萝卜再快也要洗泥,剽窃至少也是一种手艺。抄来的尚能让人明白,而自己写的倒晦涩起来,这不是能力问题,就是故作高深。故作高深是因为有个名士、才子的名头,不能落人之后。起了争胜之心,想再老老实实做学问就难了。出名趁早啊,但自己想的别人早巳想过,或别人说的比我漂亮多了,怎么办,于是就“搅拌”、“组装”一下以为己用。这样的事我也干过,读本科时很是“化用”过不少名家的东西,像做一件百衲衣,在这里要向我的本科老师道个歉。这种心态乃人之常情,我儿子在两岁的时候为了使用一个新词,硬是造出这样的句子:“其实我会做饭,然后我就喝醋。”为了试用一下“其实……然后……”,他什么都不顾了。 名士心态害人不浅,相对于抄袭,“心态”之坏可能是一个更为根本的顽疾。“知识之败,慕浮名而不务潜修也;品节之败,慕虚荣而不甘枯淡也。举世趋此,而其族有不奴者乎?”先儒熊十力对学术上的“逐臭”之徒非常反感,“吾国学人,总好追逐风气,一时之所尚,则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逐臭之夫……逐臭者,趋时尚,苟图媚世,何堪恬淡。随众势流转,侥幸时名,何堪寂寞。逐臭之心,飘如飞蓬,何能专一。”他对那些“徘徊周旋于人心风会迎合之中”的浮华名士尤为厌恶,“虽得名,亦无自得之意矣”。熊说,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如王船山那般,“船山正为欲宏学而与世绝缘。百余年后,船山精神毕竟灌注人间”。“人谓我孤冷。吾以为人不孤冷到极度,不堪与世谐和。”而如李恕谷“那般虏廷官僚,胡尘名士,结纳虽多,恶足宏此学”。熊氏认为,“恕谷忍不住寂寞”的原因,正是因为骨子里“实伏有驰鹜声气之邪欲而不自觉”。(《十力语要》卷四)
论唐宋词中“三言对”的价值功能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年文学家·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三言对”,即三言句相对仗,是唐宋词中常见的表现方式,也是广为唐宋词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本文结合具体的唐宋词作品,从“三言对”的外部形式和内部结构等方面入手,分析了“三言对”的价值功能,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词律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唐宋词 词律 “三言对” 价值功能 [ 中图分类号]:I20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5-0027-02 在唐宋词中,对仗十分常见,三言句相对仗(以下简称“三言对”)的出现频率也很高。“三言对”在小令和中长调中有怎样的表现?这些表现有什么价值功能? 近人词律研究的专著,为我们研究以上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和理论依据,但也存在着重视宏观概括而忽视微观分析,强调形式研究而缺少形式、内容、情感三者的结合等问题。本文在借鉴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 一、小令和中长调的重新界定 王力先生认为: 依我们的意见,凡是和律绝的字数相差不远的词,都可以称为小令。我们以为词只须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六十二字以内的小令,唐五代词大致以这范围为限;第二类是六十三字以外的“慢词”,包括《草堂诗馀》所谓中调和长调,它们大致是宋代以后的产品。我们对王力先生的观点稍作修订,认为:词可分小令和中长调两类。小令多由近体诗破立而成,往往带有近体诗的特点,不但字数和近体诗相差不多,而且在句度长短、韵位安排、平仄搭配等方面也与近体诗相似。中长调并不是律句的简单叠加,而是具有独立特征的范式,不但字数要多于律诗,而且句度长短更有弹性,韵位安排更富变化,平仄搭配也更讲技巧。因此,要探讨“三言对”的价值功能,必须分开来论述。 二、“三言对”在小令中的价值功能 从宏观方面来看:“每一歌词的句式安排,在音节上总不出和谐与拗怒两种。” 所谓“和谐”,是指句式和声韵的安排都接近近体诗,而且“必得加上一两个对称的句子,这就使参差和整齐取得一种调剂。” 所谓“拗怒”,是指“多用仄声收脚的四言和六言偶句,杂以二言或三言短句” 。 试举两首音声和谐的小令: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李煜《捣练子》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辛弃疾《阮郎归》 《捣练子》近似于七绝,只是将诗中第一句的一句七言变为词中的两句三言。《阮郎归》多了一些变化,以七言、五言律句交错更迭而成,在下阕前两句将一句七言变为两句三言。两词均以稳定的律句为主体,并以“三言对”打破“七、七”或“七、五”结构,使词的节奏跳动流走,婉转萦回,适应了词人表达深沉绵邈情感的需要。 在和谐中略带拗怒,如: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这首词由“三、三、六”和“三、三、五”句式交错构成,六言句和仄声韵的使用似乎使词句显出拗怒,“但落脚则一平一仄更迭使用,韵部亦平仄互转,这就构成和婉音节,情调迥不相同了。”“三言对”以其稳定严整的对仗,拽住了部分拗怒的句子,使全词的声情流于和婉。 可见,“三言对”的外部形式和内部结构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从外部来看,“三言对”的三言形式有别于典型的五、七言句。在五、七言句中穿插三言句,打破了近体诗全篇五言或七言的相对“呆滞”的局限,使词的节奏流动变化,情感的表达更有层次感。从内部来看,“三言对”的对仗结构是稳定严整的,在略带拗怒的词句中穿插三言对仗,急促顿宕、郁结难发的声情顿时谐婉和畅起来。从微观方面来看:“长短句歌词的形式之美,是根据‘奇偶相生、轻重相权’的八字法则加以错综变化而构成的。……这样取得音乐与语言的密切结合。” 唐宋词配乐歌唱后,其价值和功用才得以更好地展现。“奇偶相生、轻重相权”、“错综变化”的“三言对”,既使词的内容与音乐所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又使词的抑扬顿挫与音乐的轻重缓急相配合,还使词在合乐过程中发挥出了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收到了“音乐与语言的密切结合”的效果。 试考察古曲《渔歌子》 的节奏: 我们不妨做一些大胆的推测:在歌唱或吟诵时,由于4/4 拍固有的节奏(强—弱—次强—弱)和换气等原因,七言句的第四个字力度最弱,响度最小,极易脱落。于是,一句七言句便断裂为两句三言句。而这一“断裂”,反过来又使三言句的最后一字得到了凸显。如果加以对仗形成“三言对”,则更强化了这种凸显意味。可见,“三言对”还具有调节词句,使其与音乐节奏相配合的价值。 三、“三言对”在中长调中的价值 先来看“三言对”在两首声情迥然相异的中长调中的表现: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苏轼《行香子》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钗头凤》 《行香子》典雅和婉,对称的四言句与流动的“三言对”交错更迭,既和谐规整,又摇曳多姿。每阕以“三言鼎足对”收束,消除了因四言句大量使用而造成的僵硬感,增加了句式和节奏的层次感,使情感的表达张弛有度。在每阕“三言对”前面的词句中,四言句和清劲雅正的“庚青蒸”部韵使词人的情感含蓄蕴藉,抑而不发。在流动的“三言对”中,这份情感又急转直下,句句紧逼,畅快淋漓地宣泄出来。 《钗头凤》动荡促迫,全篇押仄声韵,“在上半阕以上换入,下半阕以去换入,这就构成整体的拗怒音节。” 在上阕中,上声韵“三言对”和入声韵“三言对”次第出现,极尽苍劲孤拗之致,将读者迅速拉入声情冲荡的漩涡。同时,“三言对”又以其工稳严整的对仗,稍稍控制住了激越直切的情感状态,兼收婉曲含蓄之效。 再来看“三言对”在一首押平声韵的中长调中的表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这首词“以五言为主,辅以两个六言偶句。” 下阕的句式和声韵几乎是上阕的重复,只是在过片处增加了一组“三言鼎足对”。我们对每句的平仄进行考察后发现:就对称句而言,“五言或六言偶句的平仄安排,亦皆违反近体律诗的惯例。” 也就是说,在五言(六言)偶句中,位于节奏点的字(偶数字)呈“仄—平(—仄)”交错,产生“扬—抑(—扬)”的效果,并打破律诗对仗的惯例而采用“仄—仄”或“平—平”的拗怒对法。就非对称句而言,“‘不知天上宫阙’的‘上’字、‘阙’字,‘何事长向别时圆’的‘事’字、‘向’字,都在偶数上连用仄声,也都具有拗怒的感觉。” 在句式和声韵基本相似,以五、六言为主体的上下阕之间插入三言句式,使词的节奏灵动活泼起来,充满了生气。在略带拗怒的整体声情中,用严谨工稳、流畅和美的“三言鼎足对”加以控制,又在一定程度上使拗怒趋于和谐,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如果放在押仄声韵的中长调中,“三言对”的价值便更加明显,如: 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又还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佳丽地,文章伯。《金缕》唱,红牙拍。看尊前飞下,日边消息。料想宝香黄阁梦,依然画舫青溪笛。待如今、端的约钟山,长相识。 ——辛弃疾《满江红》 在每句的句脚处,除“空”、“江”、“山”是平声外,其他均为仄声,“尤其是偶句用仄
让兴趣引领学生走进缤纷的历史天地
作者: 暂无 来源: 成才之路·中、大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的场景来让学生了解改革的艰难及商鞅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开拓创新的勇气。我把学生分成5组:第1组同学负责收集商鞅的资料,第2组同学负责收集守旧派大臣的谬论,第3组同学负责收集商鞅变法的内容,第4组同学负责
张元山《庄子复原本注译》简介
作者: 暂无 来源: 书屋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出版社   注译   远山   郭象   庄子   复原   刘安   工程   逍遥游   分类  
描述: 与郭象版伪《庄子》的负面影响息息相关。 不难预料,全部庄学研究,全部先秦研究,全部中国研究,都将因为张远山《庄子复原本注译》的问世而改观。 (张远山《庄子复原本注译》,上中下三册,定价98元,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第1版)
生命一如破碎的青瓷
作者: 暂无 来源: 散文诗·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词语   灵魂   桃花   河流   历史   大米   青瓷   乡村   汉唐   民间  
描述: 重庆 巴曼 遗 我就站在宫墙内想你。桃花已经落尽了,天空中,闪烁着飘飞的柳絮。 干片红瓦,万种气宇,难抵陆放翁当年的一声叹息。错是错了的,可醒来的却是沧海。晓风寒冷,泪痕彻骨,惟心事难以寄托。 一个四肢僵硬的女子,通过我抵达沈园。那不只是一纸锦书和一怀愁绪。 灵魂,早已经风干了。凶恶的,还是那年的东风。病在秋千之上腐朽了。那已经不再是绳索,是一片又一片叶子,覆盖着我的额头。 梦 几千年镕铸一段历史,狂放不羁的精灵,更漏中,策划着一场美的谋杀。 落日下的一段诗意,突破人的头骨。把一场傲岸的风波锁进历史。竹简、玉帛、宣纸,承载着妲己、褒姒窈窕的舞蹈。 大风吹起历史的发髻,令一代骚客灵魂压抑。秦时月下,一滴汁水,两行清泪。 米 修房要供奉一杯大米.过年要供奉一杯大米;祭祖时,我们也要在坟前为他们供奉一杯大米。时已冬至,犁耙在墙。我的乡村诗歌一如米粒,也要归仓。那就将老人们写在前面:那就将大婶儿安插在中间:那就将剩下的版面,留给那些与我们一同玩耍过的孩子们。西沱镇的大米带有汉唐的容光,屈原、李杜,在此也同样被一杯米酒醉倒。我们的诗歌本身就源于一棵稻草的根须.曲折而又坚韧地生长于广阔的民间。一粒大米的重量.已饱含了这里人民的物质与精神。 想起乡亲们劝我挑灯夜读.此刻我才明白他们目光中的期盼。供奉大米的人,一扇扇木门走向石门,一代代如一缕缕袅绕着的青烟。 村 桃花的勇气是太阳给的,红了女儿的嫁衣。时光磨碎冷风,张开想象的翅膀,旁若无人地等待。风在小村中来回碰撞,音乐的小溪,在雪下汩汩奔流,一路浇绿那片河流与山冈。 桃花已红,还是去年的人面么?今又何方?一地落英,纤纤柔肠,留下几多旧时的古意?踏雪寻迹,冲破唐朝的那垛围墙。可你已不在原处,梦痕无伤。古典的容颜,今天为何如此芬芳? 殇 黄金的光芒淹没于岁月深处.一路歌吟的马蹄.卷走了一个王朝的繁华,史书的记载尤为简约。屈子在百姓的传说之中独醒独活。 曾经辉煌的民族.大国在一段极为单薄的词语夸耀中.蒙冤受挫,屈子独依艾草与蒲葵而居,牵动一段远古的足音。沉浸于一段伤感的故事,构成了一个悲情的节日,让一丛丛艾草装点百姓的门楣。华夏千年梦,承受不起雄黄与水祭的悲伤,大江汹涌,浪潮澎湃。几千龙舟竞渡,万代粽子焚香,龙灯与狮舞,打捞不起楚国的忠魂。 江山泊舟.却载不动一个大国罹难的民族之魂。只留下一个端午的节日,让庶民与百姓独自端坐与怀想。凄凄离骚,美人迟暮,渔父与天问,在一曲橘颂与沧浪之中咀嚼和思索。 史 一部古老的历史,复活于如此多事的春秋,我的耳畔,正响起二千五百年前的隆隆战车声。它正从一片尘土飞扬的历史中走来.岁月铸成一部姓《儒》的文化,它与《雅》同处于一个朝代。 沉静的历史,藏匿着几多古典与仁爱?饱含着多少道德与伦理?多梦的时光,多舛的岁月,只能随命运而安排。 一部如此厚重的《春秋》,从我们的目光中,缓缓进入汉唐绝美的视野,以无比中庸的思想,用文字雕刻出华夏风采。回答一个纷繁的世界。 感 北方割麦,南方盛米。大地之上从容的传递者,苦难伴随着惊蛰与小寒,我们在逆风中对酒当歌。 一阵风过以后,你纤细的身子,滑人我的心脏。这春天的娇娘,进入我乡村的洞房。花烛是齐备的,我们以村庄为快乐,日子,让我们通体明亮。 乡思缘于多情,恋爱溢满温床.潜入一棵庄稼的根部,我们以口味咀嚼生活,愉快的肺叶呼出甜蜜。大干的中国,让我酥软于你怀中,感受着收获的沉重。 灵 我的躯体爬满了汉字,口中的言辞四处飞扬。在大地凸起的阴影里,我是这个世界的王。上帝用五千年风雨,铸成我的骨头,大地以五千匹绸缎织成我的血肉。 风啊!快吹去那覆盖着我的树叶.我的灵魂就要飞天。江河海洋波涛汹涌,可总是洗不尽我的忧伤! 望 我的灵魂总被痛苦的诗篇折磨着,这世界浪真大。无沦你登上哪一座高山,潮水总会席卷而来.扎得你遍体鳞伤。然后再吞掉你的尸骨。 我的灵魂丢失于远天云霞,想要忘却的,却总是不能遗忘,等待着死亡,仿佛就是等待着一场美丽的梦幻。 乡村中走来了最后一辆牛车,驮着我旧时的新娘,一片荒凉的故乡,沧桑的我,总是无法阻止那对你的一生一世的倾诉与渴望。 醒 当我从梦中醒来,昆仑山压在我的身上。坟土高过喜马拉雅。 山巅之上是积雪:山脚之下是鸟语和花香。蚂蚁在野草之下来回地穿行,长白山和太行,就是我的两只凸起的乳房,流淌着滔滔不绝的黄河与长江。 我要掬起i江之河水,去浇灌那些曾经早已熄灭了的古老与辉煌。 卧 这里长卧着一个极为平凡之人,青草地的下面.一个饱经灾难厄运的灵魂与肉体,此时正在与蛇蚁同穴,包裹于外面的是风雨,剥蚀着他那些生锈的文字。 这个几乎与世无争之人,容忍着太多的坏事与坏人。一生与平凡的文字打交道,铸就一代大师之魂。 苍穹下绽开出集善良于一生的花朵,那些是昔日里涌动过的血脉,曾经从他心脏缓缓流过,而此时,也许只能养活一株玉米,或者大地上的一棵青草,独自承受苦难的灵魂,在露水充盈的夜色之中,听一阵阵清风徐来,昔日的星辰隐没于黎明前的黑暗中。 明 面对着城市的纷繁,我始终想逃离山野,搭建一座自己的小木屋,日日清风洗面。 清晨.让小鸟儿在闪着蓝光的屋顶鸣唱;傍晚,看河流在门前奔流;屋檐下的石阶上,寂寞的绿苔栖息着小青蛙:蝈蝈儿在房屋后面唱歌。 这个世界好像没有那样的透明材料,建筑只局限于视野之中,摄像机犹如人们的眼睛,聚光灯下是人的悲哀。 神 众神隐没的时候,是你的脚步惊醒了我。乡村中的一间小木屋,拢聚着满天星辰。 一束束明亮的月辉擦拭着古老的墙壁,这时.你正行走于一屋的旧家具之中,以手拂拭着往事与尘埃。 这正是故乡的春天,蛙声震颤着我的心,山野的花朵遍地绽开,芬芳着我的双眼。我于劳作之中欣赏着你轻飘曼舞的长袖,沉人你的花蕊之中.安息我沸腾的心灵。 土 黄土地的皮肤处处打着硬结。我攥在手心里,偎着深邃的民歌。 就在那么一层薄薄的泥土之上,继续搭建着我们的婚床。用风俗包裹着情感的关键部位。大地已经吹动起酥软的热风,我们一头扎进春天的怀中.在一片飘摇的草叶间,无论宽身与暖心,我们都心安理得。 回味四时中度过的日子,母亲,你一生也未走出这片多情的泥土。村庄,处处溢满温情,从未闲过的母亲.笑容可掬地朝着我们走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就那么小心地触动一棵草,乡情的泪水就会洒落一地。
古法绝技一脉传 从此人间多健康
作者: 暂无 来源: 生意通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函授   面授   电话   疑难杂症   老师   健康   儒释道   刘氏   坐骨神经   公开  
描述: 会威震当地,收入滚滚而来。最重要的是,这六大绝技均由老师亲自或者电话传功,让学员立即拥有老师的功力。 下面简单介绍这六大绝技: 1.观音无影神针。2010年10月13日.刘老师正在去
杨万里的诗歌中的“荼”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年文学家·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本文以杨万里诗歌的“茶”现象为出发点,以其诗歌中的原句为依据,来讨论杨万里对“茶”的态度和饮茶的习惯,以及诗人在“茶”这一意象中所要委婉表传达的哲理。 关键词:茶 饮茶诗 味外之味 [ 中图分类号]:I20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5-0059-01 著名的南宋诗人陆游曾经留下了不少有关“茶”的诗文,还有一位与他同时期的文人在创作上不甘示弱,写下了相当多或以“赠茶”为题,或以“饮茶”为乐的诗篇,他就是杨万里。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者仅一部份,《全宋诗》当中收录的不过四千多首。其中,做一个大概的统计,出现“茶”这个字眼的诗歌一共为50 多首,可以说占很大的比重。其中有写饮茶规矩和烹茶技巧的,也有表达自己对新茶喜爱和以茶作喻的,但是,杨万里有关“茶”的诗文和陆游的诗作有一明显差异,就是非常浓郁地表现了一种嗜茶如命的心境。这种酷爱“茶”的兴趣是陆游所难以比拟的,我们知道,在古代,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种重要的日常饮品,不论是武夫还是文人,都对茶情有独衷,而阅读杨万里的诗歌,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茶在古代独一无二的地位,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茶”作为一种文化意象所承担的深远的文化使命。 杨万里对“茶”的态度,有一首《武陵春》词可以说明,在词的小序中他说“老夫茗饮小过,遂得气疾”,词中又说“旧赐龙团新作祟,频啜得中寒。瘦骨如柴痛又酸,儿信问平安”。由于嗜茶,“茗饮小过”,“频啜得中寒”,弄得人“瘦骨如柴”。但他仍不愿与茶一刀两断,他在一首诗中曾说“老夫七碗病未能,一啜犹堪坐秋夕。”虽病不绝,只是少喝点罢了。而在他的病中《止酒诗》二首中,则相当果断地因为身体衰弱停止饮酒,可见,相对于酒来讲,诗人则更偏爱茶了。在《和张功父桤木巴榄花韵》一诗中,这种宁可不吃美味佳肴也要饮茶的爱好表露无疑“桂隐主人臞见骨,不餐酥酪却餐茶。” 此外,杨万里由于夜里也好饮茶,故常常引起失眠,在《苦热登多稼亭二首》中他写道“日脚斜红欲暮天,倚栏垂手弄云烟。两行相对树如许,一叶不摇风寂然。剩欲啜茶还罢去,却愁通夕不成眠。黑丝半把垂天外,白雨初生远岭边。”在《将睡四首》中也有:“已被诗为崇,更添茶作魔。端能去二者,一武到无何。”诗人把“茶”和“诗”并举,称为生活中的魔障,认为自己是走火入魔,陷入了“茶”和“诗”的泥沼,有欲扬先抑的效果,可见,“茶”跟杨万里有着多么密切的关系。《猎桥午憩坐睡》则是从反面来说明“茶”对诗人睡眠的影响;“路是山腰带,苔为石面花。隔溪闻鸟语,疏竹见人家。雨足睛须耐,神劳睡却佳。睡魔推不去,知我怪新茶。”诗人认为,之所以饮用了新茶,才没有以前那样提神的效果,所以怪罪新茶不似旧茶之好。即使茶叶大大影响了杨万里的睡眠,但他从未责怪饮茶这件事。他在《三月三日雨,作遣闷十绝句》中说“迟日何缘似个长,睡乡未苦怯茶枹。春风解恼诗人鼻,非菜非花只是香。”其《不睡四首》诗又说“夜永无眠非为茶,无风灯影自横斜。”为自己的喝茶伤身开脱,杨万里嗜茶如命可见一斑了。 在杨万里的饮茶诗中,写到自己喝过的很多种类的茶,比如白山茶、黄檗茶、武夷茶、双井茶、鹰爪茶,还写了著名的《桑茶坑道中八首》,可谓将茶写尽写绝了。诗人将茶从茶芽写到新茶的色泽,再写到茶叶泡开之后的浓香、自己喝茶之后的感受以及喝茶的规矩都有哪些,我们从一首首描摹细腻生动的饮茶诗中,也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对茶的喜爱之情和茶文化在中国的繁盛。《晚兴》写的是茶芽:“双井茶芽醒骨甜,蓬莱香烬倦人添。蜘蛛政苦空庭阔,风为将丝度别檐。”《山茶》写茶树从生长到丰收的过程,“树子团团映碧岑,初看唤作木犀林。谁将金粟银丝脍,簇飣朱红菜碗心。春早横招桃李妒,岁寒不受雪霜侵。题诗毕竟轮坡老,叶厚有棱花色深。”《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一定程度反映了诗人对茶的看法: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当响答。紫微仙人乌角巾,唤我起看清风生。京尘满袖思一洗,病眼生花得再明。叹鼎难调要公理,策动茗碗非公事。不如回施与寒儒,归续茶经傅衲子。 杨万里的嗜茶如命绝非是口腹之贪,他追求的是茶的味外之味。杨万里在《习斋论语讲义序》中说:“读书必知味外之味,不知味外之味而日‘我能读书’者,否也!《诗》曰:‘谁谓荼(即茶)苦,其甘如荠。’吾取以为读书之法焉。”将读书与饮茶作比较,由饮茶而想到读书,从这段话中可看出杨万里深得饮茶的味外之味,因此,即使他病得瘦骨如柴,仍不愿放下茶杯。杨万里如此钟爱茶叶,自然也推崇同道之人,在《题陆子泉上祠堂》中有“先生吃茶不吃肉,先生饮泉不饮酒。饥寒秪忍七十年,万岁千秋名不朽。惠泉遂名陆子泉,泉与陆子名俱传。一辨佛香炷遗像,几多衲子拜茶仙。麒麟图画冷似铁,凌烟冠剑消如雪。惠山成尘惠泉竭,陆子祠堂始应歇,山上泉中一轮月。”他是很赞赏这样远离尘世,以茶为伴的清苦生活的。这就是杨万里虽然嗜茶如命,但更从清澄如碧的茶水中悟出的为人处世之正道——做人应当淡雅如茶。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记载说,杨万里从常州知府调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时,将万缗积钱弃于常州官库,两袖清风而去。他致仕回乡后,“清得门如水,贫唯带(皇帝所赐的玉带)有金。”故居老屋三代末加修葺,只能挡挡丝风片雨。“故人气味茶样清,故人丰骨茶样明。”这是杨万里《谢木韫之舍人赐茶》中的诗句,他将茶的清雅﹑明澈,来称道知心朋友的气质﹑丰骨,把茶在精神方面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而即以其诗还颂其人,杨万里也当之无愧!
千古赤壁 英雄一战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收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英雄   国家大剧院   赤壁   三国志   参观者   怀古  
描述: 之后,鲁肃就被派到了荆州,借吊丧之名行侦察之实。而鲁肃刚到荆州地界,荆州就已被曹操轻松拿下。没有了荆州这一屏障,江东一下子就与曹操铁骑针锋相对了。鲁肃当机立断联络上了刘备,商量两结盟事宜
< 1 2 3 ... 2949 2950 295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