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论道家天人和合的生养思想
作者: 唐诚青   来源: 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唐宋时期的儒、释、道三家,和合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哲学范畴,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学派众多思想家的关注。尤其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和合的理念得到了极度的张扬,成为中国哲学天人观中的核心理念,至今仍发出诱人的光芒。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所谓“合一”,就是指人类与大自然和合无间,融为一体。这种理念在老子、庄子等道家学说中,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老子说:“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讲的都是天地与人的相互关系,强调的重点都天人的和合,万物的和合,社会的和合,身心的和合。
科学散步法
作者: 王泽庆   来源: 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中国特色的祛病健身功法。集道、儒、释、医各家所长。简便易行、效果显著、无副作用。在全国15个省、市(区)推广20年,经数万人实践,治愈了上千例疑难杂症。对心脑血管病、癌症等均有可喜的疗效。经国家批准
透过水陆仪轨看明代水陆画的"三教合流"现象
作者: 熊雯   来源: 2011年北京大学美术学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水陆画是佛道两教举行旨在超度亡魂的水陆法会时供奉的宗教人物画,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主要分为水陆卷轴画和水陆壁画两种类型。关于水陆画,最引人注目的是"绘画中肖像画的繁荣"。现有的明代水陆画遗存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既有佛教的诸佛菩萨、罗汉护法等,又有道教的四御五岳、真君大帝等,还有儒家的帝王臣子、孝子顺孙等。可谓仙佛鬼神聚于一堂,儒释道三家融为一体。它是"关于中国人调和综合的民族性的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子",也是研究中国历史上"三教合流"现象较为直接和具体的图像资料。为什么佛教的水陆法会中会接纳这么多的道教神祗和儒家人物?他们进入到佛教的水陆法会中有什么特点和职能?其"三教合流"的外表背后是否有其内在规律?据笔者分析,水陆画作为一种宗教绘画,属于古代"礼仪美术"的范畴。它的主要功能不在于提供独立欣赏的美术作品,而在于构造其所从属的礼仪场合和空间,将宗教观念具体化和形象化。因此,水陆画的庞杂人物体系背后必有其内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就体现在举行水陆法会所依据的文献——水陆仪轨中。必须透过水陆仪轨才能看清水陆画的"三教合流"现象。根据水陆仪轨《天地冥阳水陆仪文》,我们可以得知,水陆法会所召请的神祗人物主要包含在《仪文》中"邀请正位"(即佛教神祗)、"迎请天仙仪"、"召请下界仪"、"命请冥殿十王仪"、"召请往古人伦仪"、"召请孤魂仪"的科目中。因此,正是依据佛教平等普度的精神和水陆仪轨的具体内容和规定,儒、释、道三教的神祗人物,按地位、按层次,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和谐共处于水陆系统之中。
回归自然:生态休闲文化的适然意境——兼论陶渊明适然性人生范式
作者: 南木子   来源: 2011中国武义·国际养生旅游高峰论坛暨乡村生态休闲养生文化研讨会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人生范式   回归自然   生态休闲   适然意境   陶渊明  
描述: 中国生态休闲文化源远流长,从庄子开始,休闲文化有了回归自然的生命品性,也即成了一种具有生态情趣和人文情怀的审美生存的人生哲学。东晋时代的陶渊明以其归园田居的生活实践和首创的田园诗,为中国生态休闲文化留下了最宝贵的历史遗产。陶渊明归园田居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人文背景,在三次出仕的实践中,他深刻地感受到在浑浊社会里人的生命无奈、无用、无能之悲哀,认识到个体在尘世所能把握的只能是生命的自然性,而隐逸则是与"自然"亲合的最佳道路。"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提出的两个主要命题。他吸收了儒、道、玄的思想精华尤其是道家"自然无为"、"适然自在"审美生存哲学观,探索到一条弃绝官场、躬耕陇亩的隐逸之路。陶渊明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持守了儒家"独善其身"的人生信念,展示了一个士人淡泊名利、自然纯朴的"君子人生"思想境界;他以自己的自然情怀和生活情趣开辟了道家"逍遥自在"的生活范式,展示了一个士人自然清新、返朴归真的"艺术人生"精神境界。陶渊明以归园田居的实践诠释了生态休闲文化的基本特质和价值取向——回归自然,并将这种东方文化模式的审美生存境界呈现给后人,由此"桃源意境"成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艺术人生的象征。
教育公平性的「小角落」省思:校园罢凌的现象诠释学分析
作者: 温明丽   来源: 第四届国际教育研讨会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现象诠释学   霸凌   教育公平性  
描述: 随着民主意识的抬头,个人主义兴盛,扭曲了民主的真谛,此等社会风气也逐渐深入学校的文化中,因此,校园霸凌事件不但有日渐增加的趋势,也已经影响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严重败坏了学校教学成效和教育的本质。台湾的教育自清末就已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儒家严以律己、温良恭俭让等谦谦君子及宽恕之道的思想在科技挂帅的时代下不幸已逐渐被淡忘,甚至被贬抑,尤其当台湾校园罢凌事件频传之际,校园罢凌事件不应该再被视为校长领导不力、教师教学或班级经营不当、或学生原生家庭的教养不佳的r问题学生J现象,而应透过现象诠释学的途径,了解其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同时检视学校教育是否回归以德为核心,展现公平正义本质之教育活动。质言之,本文旨在厘清霸凌的定义与本质,并从现象学和诠释学的观点,深入掌握校园霸凌现象之所以产生的可能缘由及其对个人发展和社会文化的意义,协助教育工作者更清楚意识到校园霸凌事件隐含的教育公平性本质,并唤醒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大众对于校园内教育公平性r暗角J之警惕,更能因为对霸凌事件有足够的意识与敏感度,而能对罢凌事件及时、妥适处理,进而能防微杜渐。总括言之,本文既对罢凌事件进行现象诠释学的分析,期能从微观却又深刻影响学生学习氛围和文化霸权,论述教育公平性应以德为核心的根本之道,并提出解决之道。
“如保赤子”:儒家传统中的伦理与政治
作者: 伍晓明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中国传统倾向于从伦理角度来理解和规定政治。理想的政治常被描述为民能在其中享受到统治者无微不至的呵护这样一种状态。是以种种描述父母对子女之照顾与关切的字眼常被用来描述此种理想的政治或政治的理想。此一传统所理解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遂成为统治者与民之关系的理想模式。此或许即中国传统中所谓家、国同构的最根本的意义:“国”只是一大“家”,主要是因为前者乃后者所具有的伦理结构的放大,而不是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实际制度的放大。而当此种基于传统的家伦理而被理解的政治结构开始暴露自身种种似乎不可解决的问题之时,此种以国为家的政治状态即开始被批判为“家天下”。本文试图思考中国传统中此一以特定方式被伦理化的政治所必然蕴含的某种结构性的暧昧或两可之处:“家—天下”理论上可以是最具伦理性的,亦即最对他者负责的制度,但也可以是最具暴虐性的,亦即最不对他者负责的制度,而此二者乃是分不开的。因为在此制度中,当“家长”对“子女”的被认为应该是无条件的关切无论由于何种原因而转为暴虐——而此转变始终都是可能的——之时,并没有一制度性的“第三者”来限制此可以无限膨胀的暴虐。本文试由此而进一步分析中国传统中存在于君主对民的无限绝对责任与社会对公正和法律的需要这二者之间的困难张力。
两宋道教南宗文化交融的内涵、精神及现代价值--以张伯端和白玉蟾为中心
作者: 李玉用   来源: 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文化交融   白玉蟾   张伯端  
描述: 末五代以降,儒佛道三教文化融合(融通)已然成为传统思想学术发展之大势,然究其精神实质,与之前的融合、交涉不相一致的是,心性成为三家共同的哲学追求和文化融合(融通)之基。这无论从时间节点还是从理论
易学语境下仁与天理的相融互摄:程颢视域下的新仁学
作者: 王新春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自先秦时代起,由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就在一种有别于其他家派的生命与文化的哲学诠释学进路下,渐次确立起自身涵纳天人、贯通古今、放眼未来、着眼天人价值应然之境的哲学天人之学。战国以降,此一天人之学在易学独特话语系统的涵摄融通毓化下,得以首次通体开显。置身由汉唐经学向宋明理学转型过程中的程颢,将孔子的仁学与易学的天人之学相融互摄,建构起自己视域下的新仁学,推出了他的理学体系。这一新仁学,首先开示了一个充满盎然生机、生意的有机整体宇宙图景,继之揭示了此一生机、生意之所自来的终极宇宙根基、根据,即天理,并指出天理是一终极的令物生生之理,即是一最高的绝对之善本身,由此天理即仁体。天理与仁通而为一,可名之日天理-仁体。此一天理-仁体令天地万物涵具并彰显出盎然生机、生意,且一体无隔。人禀受它而具备了存在的所以然的终极宇宙根基和充足的价值根据与资源,应据之一则珍视自己生命的内在价值,令其原发性畅然舒展、展现与实现,再则珍视并善待他人他物的内在价值,视天地人物一体无隔的有机宇宙整体中的一切皆为我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期其亦皆能原发性畅然舒展、展现与实现自我,从而成就起一宇宙式大我,达到成为天理-仁体自觉圆融化身的最高的生命境界,即天地境界。程颢的新仁学,充分彰显了人乃至物本身终极大宇宙根基支撑下的内在价值。他高标对于此一价值的守护,及基于此对于人物作为在者之在的深挚善待。这一切,皆深值我们立足于当今全球世界各民族多元文化并存发展的格局和当代社会文化的大语境,予以积极的创造性转化,以最大限度地开显其现代价值与未来意义。
< 1 2 3 ... 28 2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