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儒学宗教性
作者: 辛本京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唐君毅   宗教冲突   宗教   三祭   儒学宗教性  
描述: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之一,被称为“文化意识宇宙的巨人”,先生研究哲学主要目的之一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神的考察,来谋求中国未来文化发展问题。而他对儒学宗教性的创造性的阐释和发掘,是
主体之位:与列维纳斯的伦理学思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性   教化   唐君毅   虚位   列维纳斯   感通   人文主义  
描述: 在当代新儒家中,强调哲学以"成教"为目的,凸显文化意识与价值安排,他运用感通原则作为动态根据,申论心灵境界以及价值安顿中的生命阶序。自觉地以主体哲学为主题,此种主体
反经全书
作者:     赵蕤   来源: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政治   古代   中国   谋略  
描述: 本书糅合儒、道、兵、法、杂、阴阳等诸子思想,以独特视角阐述王霸谋略、长短之术。内容丰富而又深刻,给予世人诸多警醒。全书共九卷六十四篇,上起尧舜、下至隋唐,以权谋政治和知人善任为中心,称赞王道伟治,文功武绩,斥责德败坏,国家破亡。
长短经
作者:     赵蕤   来源: 北京:中华书局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政治   长短经   古代   译文   中国   谋略   注释  
描述: 《长短经》又名《长短要术》,在古代也被称作《儒门经济长短经》,是我国唐代的一部智谋奇书,因为主要讲帝王权谋、有资于治国之道,有些人就把这本书与《资治通鉴》相提并论,称为“小《资治通鉴》”;因为书中常常从反面来谈权谋之事,所以也有些人称之为《反经》。
黄永:与世界同步携手茅台再创辉煌
作者: 暂无 来源: 徽商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 “老照片”上正是黄永的爷爷和父辈,照片的背景依稀可辩安徽芜湖县(原宣城县湾址镇荷花池)的旧影像。 黄永的爷爷拥有前辈徽商的许多经典特征:吃苦耐劳、艰苦创业、深谙商道;精通书法、绘画、剪纸艺术
癡情儒帥陳的三段婚姻
作者: 暂无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癡情儒帥陳的三段婚姻
“聪明”君子与“笨蛋”小人
作者: 暂无 来源: 教师博览: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人   《三国演义》   诸葛亮   忠君爱国   聪明   君子  
描述: 君子儒的聪明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一章里有一段话:“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
法用道体论主
作者: 暂无 来源: 大众文艺·浪漫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主   君道   无为   韩非子  
描述: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中讲到:“韩非子的法治制度,也存有一种道家的基本思想,就是‘明无为于上’。君主所以要虚静无事,无为于上,因为他知道那些君主依一般常情而断,实际上没有任何办事的能力。”“这在
《左传》「弑君叙事」举隅-以赵盾、崔杼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国文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左传   弑君   崔杼   叙事   赵盾  
描述: 「趙盾弒其」與「崔杼弒其」乃春秋時代兩件重大而著名的史事。《左傳》對此二事件的載述,素為中國傳統史學-尤以「倫理」、「德行」為核心概念的史學理論-所津津樂道。本文則由敘事學的角度切入,首先分析此
张居正君主教育缘何失败
作者: 暂无 来源: 传承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文/刘志琴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宫廷教育,明代又多有小皇帝,对少年天子的教育尤其重视。教育的目的是造就一代贤明君主,然而在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体制中,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又往往失效,张居正对少年天子教育的失败就是典型的一例。 张居正以神宗的老师和顾命大臣的声望,热切期待神宗成为一代圣主,对少年神宗的教育呕心沥血。为了营造宫廷的读书氛围,鼓励小皇帝读书,他让宫女、太监都接受经书教育,使后宫无人不读书。对神宗的起居日用、行事为人,更是关怀备至,循循善诱地进行教导。他为小皇帝亲自编写《帝鉴图说》。书中讲了117个帝王故事,有81件“圣哲芳规”,记载圣明君主的嘉言美行;36件“狂愚覆辙”,阐述暴君的恶行劣迹。文字浅显易懂,琅琅上口,一篇一个故事,配有插图,文后附有解读,生动有趣,堪为一部优秀的帝王启蒙读物,后来远传到日本,广为流传。 十一岁的神宗喜好书法,作为帝王这也受到限制,在张居正看来:“帝王之学,当务其大。自尧舜至唐宋的贤明君主,都重视修德养性,治世安民,不追求一技一艺。汉成帝知音律,能吹箫作曲,梁武帝、陈后主、隋炀帝、宋徽宗、宁宗都能文善书,精通绘画,但都无一能挽救国家的乱亡。君主要以道德修养为重,岂能以一艺沾沾自喜。”神宗刚满十四岁,张居正就把他爷爷嘉靖的242件文档交给他学习治理,不停地进呈四书直解,进呈大宝箴,进呈皇陵碑,进呈宝训,进呈御札,进呈百官图御屏等等,使一个少年背负这样的重担,连书法的爱好也不能尽兴。 此时的神宗对张居正甚为畏惧,背诵《论语》,偶有失误,张居正说一声读错,神宗也会吓得一跳。作为一个少年免不了爱好玩耍,可是神宗却没有这个幸运。有一次,夜间跟随太监孙海到别宫游乐,穿窄袖小衣,学着走马持刀嬉戏,被李太后知道,罚了长跪还不算,又写下罪己诏才作罢。还有一次偶尔在宫中唱戏,突闻有巡城御史的呵呼声,赶忙停下来说:“我畏御史!” 值得玩味的是,神宗对张居正由敬畏而生嫌隙,是在“帝渐长”时发生的,这预示神宗随着年龄的增长,权力意识开始苏醒,他本是受万众山呼万岁的皇帝,权力之大所向披靡,无所不能,也无所没有。 对君主是自律还是他律,实际上是人治和法治的问题,不论儒、法、道、佛的主张有多少差别,但都崇尚道德自律,张居正努力实践帝王教育的结果得到的是失败的回报。这一失败证明依靠道德自律来约束君主根本行不通,促使人们丢掉对君主自律的幻想。只有抛弃对自律的幻想,才能从自律以外的途径,寻找限制君主的方案。黄宗羲、唐甄的抑制君权成为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飞跃,就在于突破了传统的道德制约说,提出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新思路。虽然因为社会条件的不成熟,这一思想没有实践的可能,但可贵的是在中国终于出现了具有近代因素的新思想。张居正君主教育的失败,是他君主观念的破灭,这种破灭必然促发人们对君主专制的反思,所以这也可说是抨击君主专制主义思潮酝酿中的阵痛。 这种阵痛,是对帝王教育难以化解的艰难,不身处其境者,不足以理解这难点的发生和发展。张居正死后,神宗失去最后的顾忌,犹如脱缰的野马,贪婪地掠夺社会的一切财富,甚至踢开地方官府,派出太监特使到各地征税,把本该收归户部的税金纳入自己的小金库,横征暴敛,杀人夺产,激起全国性的反对矿使税监的风潮。因此清代学者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说: “论者谓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云。”这祸害就起自神宗的疯狂掠夺,自己搬起石头砸向自己的统治基础。 反观张居正的道德教育,真是莫大的讽刺!君主教育的彻底失败有力地证明,再优越的教育条件,再严格的自律要求,也无改于制度造就的帝王本性。张居正有清醒的君主观念,却醉心于君主教育,呕心沥血地想造就的圣主,竟成为一代暴君。连自身都保不了,又何从保民、保天下?超越自律,在他律中寻找制约君主的力量,才是唯一的出路,明清之际启蒙思潮的兴起,以抨击君主专制主义为主题,就是最好的回应。 【实习编辑/王玉琼】
< 1 2 ... 44 45 4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