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将孔子、释迦、耶稣、穆罕默德揖入一堂:之新宗教思想
作者: 程志华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不赞成通常的宗教意识,认为它们是功利的实用的,是对真正宗教精神的“误解”。在探讨真正的宗教精神的基础上,主张,面对现代化过程中的“物化”倾向,必须对科学这把“双刃剑”的发展施以一个统领
儒学的治疗学意义与生命教育:以《病里乾坤》为例的生命学解读
作者: 何仁富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儒学具有返回人心根本的治疗学意义,这种治疗学意义可以为生命教育提供极其重要而直接的文化根基。现代新儒家以其切身的生命体验开拓出了儒学治疗学的全新境界,给了我们通过儒学治疗学进入生命教育的路径。
君子不器
作者: 栾贵川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君子不器
早期儒家的“社会角色”意识
作者: 王中江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早期儒家为了确立自身的社会角色和历史使命,对人之所为人的人、阶层性的士和自我身份的儒进行了充分自觉的反思,认为人必须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而修身养性、成就自己的道德人格则是担当起社会角色和责任的前提。社会政治地位的合理分配,是让有德有能的君子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和职位,实现德能和地位的统一。执着于道德理想的君子,入仕是为了道德信念,不仕也是为了道德信念,差别在于前者可以直接产生广泛的道德感化效果,而后者则是保持自身的道德贞操。自主的隔离不仅能能够守护自我的道德理性和尊严,“以德抗势”,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出间接淑世的意义。
论先秦儒家的人文理念及其深远影响
作者: 黄钊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先秦孔、孟、荀等儒家学者,在人文精神方面均有卓越创造。孔子作为儒家的开山祖,大力突出仁爱理念、“忠恕之道”以及“德政”主张,为儒家的人文理念奠下了深厚根基。孔子之后,孟子、荀子等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孔子的人文理念推向了新的阶段。先秦以降,从两汉隋唐到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儒家学者,都站在自己所处的时代高度,从不同侧面对先儒的人文思想予以传承、深化、提高,从而使中华民族的人文理念后浪推前浪,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朱熹《孟子集注》對宋代《孟子》議題的吸纳與反省
作者: 陳逢源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孟子》乃是極富争議之典籍,從「子」而及「經」,乃是地位的提升,其中涉及「官學化」與「經典化」兩項遏程,前人于、宋之際《孟子》升格運動,多有讨論,但對于朱熹匪聚聖賢相傳歷史意象,響應宋儒有關孟子争
“如保赤子”:儒家传统中的伦理与政治
作者: 伍晓明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中国传统倾向于从伦理角度来理解和规定政治。理想的政治常被描述为民能在其中享受到统治者无微不至的呵护这样一种状态。是以种种描述父母对子女之照顾与关切的字眼常被用来描述此种理想的政治或政治的理想。此一传统所理解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遂成为统治者与民之关系的理想模式。此或许即中国传统中所谓家、国同构的最根本的意义:“国”只是一大“家”,主要是因为前者乃后者所具有的伦理结构的放大,而不是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实际制度的放大。而当此种基于传统的家伦理而被理解的政治结构开始暴露自身种种似乎不可解决的问题之时,此种以国为家的政治状态即开始被批判为“家天下”。本文试图思考中国传统中此一以特定方式被伦理化的政治所必然蕴含的某种结构性的暧昧或两可之处:“家—天下”理论上可以是最具伦理性的,亦即最对他者负责的制度,但也可以是最具暴虐性的,亦即最不对他者负责的制度,而此二者乃是分不开的。因为在此制度中,当“家长”对“子女”的被认为应该是无条件的关切无论由于何种原因而转为暴虐——而此转变始终都是可能的——之时,并没有一制度性的“第三者”来限制此可以无限膨胀的暴虐。本文试由此而进一步分析中国传统中存在于君主对民的无限绝对责任与社会对公正和法律的需要这二者之间的困难张力。
易学语境下仁与天理的相融互摄:程颢视域下的新仁学
作者: 王新春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自先秦时代起,由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就在一种有别于其他家派的生命与文化的哲学诠释学进路下,渐次确立起自身涵纳天人、贯通古今、放眼未来、着眼天人价值应然之境的哲学天人之学。战国以降,此一天人之学在易学独特话语系统的涵摄融通毓化下,得以首次通体开显。置身由汉唐经学向宋明理学转型过程中的程颢,将孔子的仁学与易学的天人之学相融互摄,建构起自己视域下的新仁学,推出了他的理学体系。这一新仁学,首先开示了一个充满盎然生机、生意的有机整体宇宙图景,继之揭示了此一生机、生意之所自来的终极宇宙根基、根据,即天理,并指出天理是一终极的令物生生之理,即是一最高的绝对之善本身,由此天理即仁体。天理与仁通而为一,可名之日天理-仁体。此一天理-仁体令天地万物涵具并彰显出盎然生机、生意,且一体无隔。人禀受它而具备了存在的所以然的终极宇宙根基和充足的价值根据与资源,应据之一则珍视自己生命的内在价值,令其原发性畅然舒展、展现与实现,再则珍视并善待他人他物的内在价值,视天地人物一体无隔的有机宇宙整体中的一切皆为我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期其亦皆能原发性畅然舒展、展现与实现自我,从而成就起一宇宙式大我,达到成为天理-仁体自觉圆融化身的最高的生命境界,即天地境界。程颢的新仁学,充分彰显了人乃至物本身终极大宇宙根基支撑下的内在价值。他高标对于此一价值的守护,及基于此对于人物作为在者之在的深挚善待。这一切,皆深值我们立足于当今全球世界各民族多元文化并存发展的格局和当代社会文化的大语境,予以积极的创造性转化,以最大限度地开显其现代价值与未来意义。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