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朱熹“逃禅归儒”的思想转变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朱熹   "逃禅归儒"   思想   社会原因  
描述: 朱熹出入于释老者十余年,而后经过考究,得出毕竟佛学无是处的结论.用清人王懋竑的话说,此乃知释氏之非,借用清代思想家颜元的概括,这叫逃禅归儒.朱熹这一思想转变有其内在根据和社会原因,还涉及朱熹与儒、释
对孔子的教育思想的再认识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子教育思想   论语   学生   孔子思想   奴隶制   政治思想   唯心主义   哲学思想   奴隶主   世界观  
描述: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家庭,家住鲁国陬邑(今山东泗水),后迁居曲阜(今山东曲阜)三岁丧父,年青时当过季氏的“委吏”(管理仓库和会计)、“乘田”(管理畜牧),从事过“儒”(办丧事赞礼)的职业;中年开始招收弟子讲学,一度出任过中都宰和司寇,下台后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又四处碰壁;晚年回到鲁国,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
墨经与电化教育光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电化教育研究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春秋战国时期   球面反射镜   电视摄像机   符号规约   《墨子》   墨经   世之显学   成像问题   人的眼睛   孔丘  
描述: 1.墨经光学《墨子》一书,是春秋战国时期伟大思想家和科学家墨翟的遗著。《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子》计有71篇,到宋朝失落了18篇,故此现存53篇。墨翟,大约生于公元前490年,而死于公元前403年
孔子文学思想评价
作者: 蔡厚示   来源: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九辑)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两千多年来,孔子的文学思想给予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至为深远。解放后,随着时势的变化,论者或褒或贬,莫衷一是。到了斗年浩劫期间,孔子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便只准全盘批判而不准肯定一句了。现在学术上的自由争论
孔子的法律思想
作者: 杨景凡   俞荣根   来源: 北京:群众出版社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中国宪法  
描述: 孔子的法律思想
刘勰的儒学思想并非古文一派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心雕龙   马融   统治思想   素王   白虎通义   儒学思想   孔子   古文   今文学派   理论根据  
描述: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的思想,笔者是用“以佛统儒,佛儒合一”这八个字来概括的。这是在说明:笔者承认刘勰有儒学思想,并不是象有人所认为的,说刘勰的思想是“以佛统儒,佛儒合一”就是贬低刘勰。笔者认为
朱熹“逃禅归儒”的思想转变
作者: 暂无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思想转变过程   佛学   逃禅   朱熹   儒家思想   绍兴   思想影响   九日山   禅僧   儒学  
描述: 朱熹"出入于释老者十余年",而后经过"考究",得出"毕竟佛学无是处"的结论.用清人王懋竑的话说,此乃"知释氏之非",借用清代思想家颜元的概括,这叫"逃禅归儒".朱熹这一思想转变有其内在根据和社会原因
朱熹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作者: 暂无 来源: 国内哲学动态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朱熹思想   朱熹哲学   历史地位   认识论   唯物主义   社会哲学思想   程朱理学   人性论   客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体系  
描述: 朱熹(公元1130—1200年)是宋代理学家的最主要代表,他的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朱熹哲学思想,对我们考察理学完成儒释道三教合一以及后期封建社会哲学思想的特点有重要意义
新儒这学经济思想的开拓
作者: 林国雄校阅   来源: 中华老庄学会与慈惠堂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新儒这学经济思想的开拓
秦汉思想简议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秦汉时期   阴阳家   阴阳五行   系统论   中国社会科学   董仲舒   吕氏春秋   宇宙论   天人感应   宇宙图式  
描述: 本文认为,儒、道、法、阴阳是秦汉时期建构新型意识形态的四大思潮。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适应当时大一统的专制帝国的需求,通过把阴阳五行(天)同王道政治(人)作异质同构的类比联系,建构起一种早熟型的系统论宇宙图式,并积极参预建立了官僚政教体系;成熟在这一时期的中医理论则是学术方面的系统论宇宙图式的代表,它们共同体现了时代精神。文章指出,把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混合起来,寻求天人相通的普遍规律;以阴阳作为哲学范畴、五行作为结构圈式,不离开人事经验,都表现了中国哲学的特色。对于它给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应作二分法的具体的历史分析。
< 1 2 ...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