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略论儒道两家“天人合一”观的异同
作者: 暂无 来源: 法制与社会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人人合一   古代文论   儒道学说  
描述: ,道家强调的是个体“和”于自然,以天合天;他们也有相同处:1、目的都是有所“为”,2、都注意个体人格的自足完善和生命价值,3、都是为了“人人合一”,终极目的都是“人”;儒、道的“天人合一”观又是互补的,道家为儒家找到了退路,儒家为道家作了补充。
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学与中国文化整合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全球化时代   中国文化整合   儒学  
描述: 全球化时代文化发展主要特点是一系列的两极化倾向,同时也带来了诸如文化帝国主义、文化认同危机等问题。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整合就是要在世界性和民族性等两重性之间找到一条既可以构建起中国文化的新体系、又能够解决人类文化出路问题的基本道路。为此,我们要确立民族文化、儒家和儒者道德人格的三重主体性。中国文化整合的原则是和而不同,途径是中庸之道,思路是以儒为主、兼容诸教,整合多元思想文化,目标是世界大同。
中庸与异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本真蕴涵   中庸   致思理路   儒家   异化  
描述: 先秦儒家中庸思想作为优秀伦理资源具有丰富朴素的本真蕴涵和致思理路。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却遭到了异化(误解或曲解)。这主要表现在不讲原则的中间主义或折中主义以及国民庸碌无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不良性格的积淀和内化上。其原因首先在于“中庸”自身内涵玄远而模棱两可;其次在于后儒诠释失当;再者与国民文化素质低有关;最后还与民族特征及其地理位置不无联系。
宋江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大异其貌之文化成因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醇儒”化   通俗小说   传统文化   宋江  
描述: 历史上的宋江是一个充满力量感的盗跖式的英雄。但作为文学形象,宋江则“有德”而平庸,缺乏文学感染力。这个人物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的大异其貌,恰恰是作者在中国古代文化“重伦理”的儒家精神的深刻影响之下不断“醇儒”化的结果。而儒家伦理观是个自我封闭系统,不宜培养开拓进取,富于创造精神的人格,因此势必导致人物英雄气的失落;再者由于主人公已成为某种抽象道德观念的化身,这自然极大地损害了作品的艺术生命力。
基于我国古代哲学思想谈中国传统服饰的设计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苏纺织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设计观   思想内涵   传统服饰   文化底蕴   古代   中国历史   服饰文化   传统服装   民族性格   哲学思想  
描述: 在世界服饰文化宝库中,中国传统服装独树一帜,显示出鲜明的民族性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尽管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起起落落、变更跌荡,但服饰基本保留着宽衣的造型,宽松的平面直线裁剪。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一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服饰审美观和思想内涵,这些设计观和思想内涵,它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民族精神——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儒、道、法、墨诸家哲学思想是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学说,它们构成了中国传统服饰设计观的理论基础。[第一段]
儒学与构建当代和谐社会
作者: 蔡方鹿   来源: 2006国际儒学论坛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一、儒学的当代价值儒学文明是世界多元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东亚及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以科学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儒学研究, 挖掘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经长期的历史发展,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已积淀为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对民族精神、民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想人格、心理习惯、信仰和行为等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它并远播海
泉州市地图
作者: 福建省地图出版社   来源: 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泉州风物民情古朴精深,别具一。儒、释、道三教并盛,互为融合。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众多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清源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安溪清水岩、洛江仙宫山
“八荣八耻”的多维价值
作者: 暂无 来源: 党政干部论坛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维度   胡锦涛总书记   艰苦奋斗   社会主义   实践价值   诚实守信   违法乱纪   热爱祖国   团结互助   推陈出新  
描述: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激浊扬清,推陈出新,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具有多维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传统伦理的扬弃价值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民族精神和道德资源。在我国传统社会里,伦理道德作用的触角几乎无处不在。“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人不可以无耻”、“人唯知所贵,然后知所耻”、“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等格言警句,将荣辱放到与人格同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不同人格的分水岭:历史上,有多少仁人志士慷慨赴难、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而流芳百世;同时,也有多少汉奸国贼贪生怕死、卖国求荣,背信弃义而遗臭万年。在春秋战国时期,儒、道等主要学派的思想家就潜心研究并大力倡导社会应有的荣辱观。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两千多年前就...
愿青少年都成长为合格公民(代序)
作者: 暂无 来源: 博览群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育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   公共事务   青少年   公民社会   人格完整   全民素质   法定义务   公民教育   合格公民  
描述: 于光远同志在总序中说了编写这套书的缘起,需要我交代的是何以产生这个念头。事情要从十年前说起。1995年初,我应约为《人民日报》海外版《提高全民素质迎接廿一世纪》专栏写了一篇小文,题为《造就人格完整的公民》。其中我建议普及公民教育,在中小学开设《公民》课,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普通教育的一个目标。此后,我自己也总想为公民教育做点事情,于是便想到了,编写一套从小学到高中的《现代公民知识读本》,作为教学辅助读物。以此商诸光远同志和几位后来成为本书编委的朋友,大家都表示赞成和支持。特别是山西希望出版社社长琚林勇先生热情允诺承担出版事宜;又蒙几位作者慨然应邀,此事才得以办成。在此一并致谢。那么,对“提高全民素质”的问题,我的答案为什么是“造就人格完整亦即合格的公民”呢?因为第一,制订教育目标,也得实事求是,并不是越高越好。这方面,中国是有历史教训的。有论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家儒、道、释的教育目标都是订得很高的:儒家是要人成圣成贤;道家是要人成仙;释家是要人成佛。诚哉斯言。目标高则高矣,无奈达不到。仙、佛本属虚幻,姑置不论。就说儒家,孔丘先生号称弟子三千,贤人不过七十二,百分之三还不到;圣人呢,则只有孔老夫子自己一个,连...
浅论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儒释融合
作者: 暂无 来源: 理论学刊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家园   隋唐时期   文化心态   中国人   社会功能   独特地位   佛教中国化   中国哲学   魏晋   中国思想史  
描述: 中国哲学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的和合体,儒、释、道在这个和合体中居于独特地位,从不同层面发挥自身的社会功能,既相互冲突又相互兼容,共同构建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境界。长期以来,三教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心态、价值取向、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理解中国哲学博大精深的哲理;不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就不能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周行不殆的文化生命和精神源泉。其中,儒、释融合更为艰难和意义重大,它是佛教立足中国最重要的一道关卡,是佛教中国化最终的认证,也是中国禅宗产生的主要原因。甚至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儒、释融合这一文化事件,六朝时代的中国思想史将单薄得多、无趣得多。
< 1 2 3 ... 5 6 7 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