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孔子家语·儒行解》探微
作者: 暂无 来源: 昭通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行解》   《孔子家语》   《论语》  
描述: 受疑古思潮的影响,《孔子家语》长期被疑而不用,随着新出土文献的挖掘,《孔子家语》蕴含的资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孔子家语·儒行解》详细的论述在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儒。试结合时代背景考证《儒行解》的成篇年代,探讨其思想内容及其价值,力求在前人基础上抉发君子儒的精神特质,对理解孔子思想及早期儒学无不裨益。
《孔子家语·儒行解》探微
作者: 暂无 来源: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行解》   《孔子家语》   《论语》  
描述: 受疑古思潮的影响,《孔子家语》长期被疑而不用,随着新出土文献的挖掘,《孔子家语》蕴含的资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孔子家语·儒行解》详细的论述在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儒。结合时代背景考证《儒行解》的成篇年代,探讨其思想内容及其价值,力求在前人基础上抉发君子儒的精神特质,对理解孔子思想及早期儒学无不裨益。
森舸澜《论语》英译本的“丰厚翻译”
作者: 暂无 来源: 外语学刊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英译   丰厚翻译   森舸澜   《论语》  
描述: “丰厚翻译”强调注释、评解等手段的运用,旨在再现原文丰厚语境,以传递原作的思想精髓。通过分析“丰厚翻译”与《论语》文本的特点,考察译者及其翻译目的,本文研究发现,森舸澜《论语》英译本以普通读者为对象,译文采用增补法、综合法、释译法等翻译手段;评论以博采百家、现代诠释和阐发儒见为特色;篇解和注释形式多样、补义助释。整个译本意蕴丰厚,深受赞誉,实为体现“丰厚翻译”思想的典范之作。同时,个案研究表明,“丰厚翻译”思想对促进中华典籍外译具有借鉴意义。
《法言》“或问”背后的人与思
作者: 暂无 来源: 儒藏论坛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圣人之道   或人   《法言》   《论语》  
描述: 扬雄仿《论语》而作《法言》,但二者之间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区别。在《论语》里,向孔子发问者的身份大抵是确定的,有孔门弟子,亦有君大夫,他们对孔子之道是有体认的。而《法言》里向扬雄发问的人的相关信息是隐去的,概称之以“或人”。“或人”之所思是世俗的价值追求,如长生、富贵之类。“或人”对儒家圣人之道的义理不甚理解,对儒家是否切用于现实有所怀疑。因此在扬雄所宣讲的圣人之道与“或人”之间需要沟通的桥梁。儒家于不同的社会大众有不同的教法,而扬雄不取“神道设教”,一扫附于经学的种种杂芜,径以德教为说直面大众,是扬雄之志也。
有若及其致思路向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有若     《论语》    
描述: 尽管关于有若是否为孔子弟子,是否主持孔门事务并主持编撰过《论语》有一定的争议,但有若在孔子以后的儒门中有较高的地位是比较确定的。从遗留下来有关有若的历史文献来看,有若有自己的思考方向,主要是类思维,依礼论仁,兼顾礼制及其变通,关心治国之术。
论孔子“述而不作”的宗教性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文化论衡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宗教性   述而不作   孔子   《论语》  
描述: 《论语》中孔子自谓的"述而不作"通常被解读为他的治学风格,且被视为保守或守旧的明证。其实,从儒之本源、儒家神话和当时口述文化语境中透视一番,就会发现孔子所谓的"述而不作"具有以述古道存原真性、以精确性求有效性、以巫史源通权威性等宗教特征,从而表明儒家人文思想内在的宗教性。
《论语·述而》“执礼”指归与孔子的再认识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宾礼   大人儒   执礼   雅言   《论语》  
描述: 孔子早年执掌礼仪多为乡党丧葬之礼。之所以这样,或迫于生计困顿而以此为“衣食之端”,或出于朋友情深意笃而不得不为。适周问礼与孟懿子学礼增大了孔子的知名度,此后才有机会执掌朝廷之宾礼。这也是孔子在教授《诗》《书》后所执之礼,恰在“三十而立”后所为,为孔子执丧礼与宾礼的节点,以后不再从事墨、荀等所批判的以替别人相丧礼为“衣食之端”的“鄙事”。而真正使孔子立身名扬的是以执宾礼为主的朝礼,其内含“仁以为己任”、“弘毅进取”的新儒特质。邦国与异域的方言俗语要求孔子执礼时使用雅言通语。
原始儒家“性与天道”问题的现象学还原——以孔子与子贡的形上学探讨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言说   孔子   解读   《论语》   子贡  
描述: 在言说与解读之间,有着一个巨大的须填充的空间。借助现象学、语言哲学的问题意识,以通达并填充这一空间,也许可以对相关问题获致一定程度的“正解”。子贡“得闻夫子之文章”而“不得闻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他之所惑,实为儒门千古一惑。对这一事关形上学探讨中的纠结,历来解说纷纭。如果从语言哲学视角进行“现象学还原”,由概念的讨论回溯到“事实本身”,我们似乎可以更好地呈现原始儒家在“性与天道”问题上所存在的形上追问的困境。在还原“子贡式困惑”的“自身被给予性”过程中,我们似可发现困惑产生的原因,即既由于孔子特殊的启导方法,又由于远比孔子小的子贡及门太晚,资质所限,等等。
阅读疗法在农村班主任工作中的实践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实践研究   典故   班主任工作   阅读疗法   《论语》   农村  
描述: 随意翻书,看到有个“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南宋朱熹(1130年-1200年)谢世之后,首先是一个叫林□的人所撰《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吏》所记:“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
胡适说儒之后——纪念钱锺书先生之一
作者: 暂无 来源: 书城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胡适   纪念   中国文化史   《孟子》   《论语》   钱锺书   《说儒》   文化复兴  
描述: 去年以来,我写了三篇纪念钱锺书先生的文章。首篇题为《胡适说儒之后》,这里略作说明。早在一九三四年,胡适拜读章太炎《原儒》后,喜忧参半,因发表《说儒》。其中援引《左传》《论语》《孟子》,反复论证殷商亡国后、流传千年的一则预言,即“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胡适阐发“王者兴”,自然指文化复兴。胡适又称:“我认为我的这篇《说儒》,提出一个新理论。根据这个新理论,可将公元前一千年的中国文化史从头改写。我的理论便是在武王伐纣以后那几百年中,原来的胜负两方,却继续一场未完的文化斗争。这场斗争中,那战败的殷商遗民,却能通过他们的教士阶级,保存一个宗教和文化的整体。”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