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兵家与儒、道、法各家的兼容与互补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汉论坛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道家   中国传统文化   战争起因   《司马法》   人的本性   《孙子兵法》   《论语》   中国兵学   中华文化  
描述: 谈到中国传统文化,一般都以儒、道、法等各家作为代表,特别是其中的儒家,更是作为中华文化的主干部分。至于说到兵学文化,许多人虽不否认它的杰出贡献,但常常又同儒、道、法各家分开;有时甚至被作为异端来对待。这一观察,全然抹杀了中国兵学与儒、道、法各家互补和互利的关系,也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兼容性格。中国古代学者们已经看到这种认识上的缺失。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李蛰说过一句极深刻的话:“吾独恨其不以《七书》与《六经》合而为一,以教大下万世也。”《七书》指《武经七书》,《六书》指六部儒家经典)这种见地,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真可谓独具慧眼。一、兵学与儒家中国的兵学与儒家有极密切的关系,从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外兵内儒”。儒家重教化,兵家重实力。由此,流行一种偏颇的见解:似乎兵家言必征战,专攻杀伐;儒家则仁义礼智,道德文章。其实,并不如此。在儒家代表性的著作──《论语》里,对战争并不一概排斥。孔子说:“天下有道,礼乐征代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代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也就是说,他只反对一种战争,即乱臣贼子犯上作乱,认为是属于无道现象,不可能延续很久;至于“礼乐征...
有关“中庸”的几个问题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忠恕”   《中庸》   尚“中”   中国传统文化   “中和”   《论语》   孔子学说   儒家   “中庸”   一以贯之  
描述: 有关“中庸”的几个问题杜道明“中庸”之道在孔子学说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它是如何形成的?其实质与特点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对孔子学说的认识问题,而且涉及到对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基本估价,甚至还影响到对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精神的认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儒...
为孔子辩:“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非指“女人”
作者: 暂无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公羊传   女子   孔子   第二人称   《春秋·左传》   《论语》   《诗经》   夫妻关系   非指   儒家文化  
描述: 编者按:刘明武先生是一位工程师,他历时5年,遍读儒、道、墨、兵家甚至阴阳家,农家经书,对“男尊女卑”、“夫为妻纲”、“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寡妇失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伦理经典一一进行正本清源,认为先秦文化对妇女是尊重的,鄙视、践踏妇女的...
先秦中庸源流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庸》   哲学范畴   “允执其中”   孔子   对立统一   中庸思想   《论语》   “中和”   “中”   “中庸”  
描述: “中庸”,是中国认识史上的一个古老的概念,是儒家所特有的思维方式。该词始见于《论语》,但其思想渊源甚为久远。中庸的前身称为“执中”,执中原则可上溯至“禅让制”时代,是从传说中的尧舜直到禹汤文武周公治国安民的指导方针。孔子首创“中庸”,把执中原则提升至哲学范畴。孔子身后,儒分为八,中庸学理又经子思、孟子、苟子相率发展,迄于战国末年已蔚然大观,从而结束了中庸思想哲理化的历史进程。秦汉以降,历代儒者虽多事阐发,然终不出托古致用、借题发挥之圈子,中庸的本质含义未见改变。是故,探究中庸思想应以先秦为大端,例分阶段而观之。一、起源阶段:以周公的“中德”观念和史伯、晏婴的“和同”说为代表据古文献记载,中庸思想萌发于三代之前。《论语》云:“尧日:‘咨!永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水终’。舜亦以命禹。”以尧曰D据此,则知尧之命舜,舜之命禹,其要只在“允执其中”一句。其后,伪《古文尚书·大禹漠》载舜命禹之辞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四句被宋儒称作“十六字心传”,意谓古圣心L相传之道。而此四句仍归重于“允执厥中”一句。《中庸》引孔子之言,称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o...
《论语》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表达方式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终极意义   本体论意义   生命的本质   孔子   生命哲学   语言思维   存在主义   《论语》   集注》   生命本质  
描述: 一《论语》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它被欧美学者称为“东方圣经”。自孔门弟子编定《论语》后,它就一直被作为圣人的遗训在儒家中传授、研习。历代有关《论语》的注释性著作,可谓汗牛充栋,《论语》一书,可以称得上是影响中国人二千多年的权威著作。然而从一些今人的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缺乏对形上原理正面的、综合性的论述,其内容大多是随感而发的言论和日常生活行为的描述,是政治、伦理、生活的格言汇编。难道事实真的如此吗?朱表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论语序说》和《读(论语)、(孟子)法行D程子的话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末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云愈久,但觉意味深长。(《论语序说》)《论》、《孟识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读(论语)、(孟子)法》)从程颐的话看来,破译《论语膨义的关键是不可“以语言解”,要“玩味”其中的含义,并且要进一步落实于生命的实践中去,如此方...
儒学的更新与朱熹在儒学发展中的贡献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朱子语类》   《四书》   《太极图》   儒学发展   朱熹   董仲舒   政治思想   孟子   《论语》  
描述: 儒学的更新与朱熹在儒学发展中的贡献钟肇鹏从孔子到朱子,儒学的发展变化可大致分为五个阶段。从孔子开始,儒学即表现了善于抉择、博采众长的开放性特征,虽然儒家历来祖述五经,宗师仲尼,但每一阶段的儒学都吸收了一些新的东西。而且对儒经的侧重点也有不同。朱熹集理...
儒学的更新与朱熹在儒学发展中的贡献
作者: 暂无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朱子语类》   《四书》   《太极图》   儒学发展   朱熹   董仲舒   政治思想   孟子   《论语》  
描述: 儒学的更新与朱熹在儒学发展中的贡献钟肇鹏从孔子到朱子,儒学的发展变化可大致分为五个阶段。从孔子开始,儒学即表现了善于抉择、博采众长的开放性特征,虽然儒家历来祖述五经,宗师仲尼,但每一阶段的儒学都吸收了一些新的东西。而且对儒经的侧重点也有不同。朱熹集理...
君子观:《论语》与《周易》之比较(上)
作者: 暂无 来源: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至上主义者   卫灵公   孔子   自强意识   《周易》   《论语》   君子观   《谦》   君子之德   管仲  
描述: 本文是对历史上两部儒学著作《论语》和《周易》之君子观以及由君子观而引发出来的几个问题的详论。全文共三节。第一节,经比较和分析发现孔子的“君子”一词有三种指意,即职位君子、德位君子和政能君子。其中,职位君子用之稀少,已处于逐渐淘汰之列;对于后两者,孔子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在此,特别提出了孔子并非如后儒所想象中的那样是个道德至上主义者,他希望君子有治世之功。第二节,《周易》卦爻辞中的“君子”既指职位君子又指德位君子但重在后者;德位君子重中正、自强、谦虚和知机,目的均为得吉无咎而非自满自足之道德独立体。第三节首先探讨了“君子”古义和“新型君子”的问题,认为世袭制下的职位君子是君子之古义而生的产物,孔子的君子观即以德能之有无来指称君子是从孔子改革既存社会的理想出发的,目的是以贤才制代替世袭制,从而使君子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基本力量;《周易》作者有可能受孔子影响接受了以德来定位君子的思想,这是两书最大的共同点,但《周易》不可能产生政治舞台故而没有出现政能君子。其次是探讨了君子观阐述的角度问题,孔子从现实角度出发,既把君子定位在平民尤其是平民知识分子阶层,又使其君子现成为现实人生的指向标并具有批判精神;《周易》的角度是效?
论朱熹的解经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解《易》   《大学》   《诗集传》   朱嘉   朱熹   《论语》   《易学启蒙》   《诗》   《孝经刊误》   解经方法  
描述: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平生重视对儒家经籍、元典的解读,以“经义”释己见,认为通过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将“经学”形式与理学内容相结合,不仅能重构一个完备的儒家“道统”体系,在儒、释、道三教斗争中,与异教相抗衡:同时在依经明理中,通过“圣学”形式,给自己思想披上经典外衣,更便于合法化地为大众接受。因此,朱熹一生,在构建理学体系的同时,还不断地从事对五经六典的解读、训诂、释义,其涉猎范围之广,几乎遍及诸经。他的理学思想大都通过对经籍的释义而阐发,尤其是对《四书》的解释,几乎毕其半生精力。所以,《宋史》称道朱熹:“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尽其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朱熹一生著述颇丰,所著书有:《易本义》、《易学启蒙》、《诗集传》、《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大学或问》、《中庸或问》、《论语孟子集注》、《太极图·通书》、《西铭解义》、《楚辞集注》、《楚辞辩证》、《韩文考异》等;所编次书有:《论孟集义》、《孟子指要》、《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
中国行为礼仪论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仪礼》   民族精神   行为礼仪   华夏民族   道德重建   孔子   儒家伦理   《论语》   精神文明建设   制度礼仪  
描述: 在新旧世纪交替的前夜回顾与展望,人类惊异地察觉:本世纪工业化迅猛发展,创造出已往数个世纪相加都无法比拟的物质文明,而精神文明却在枯萎,甚至出现了社会伦理道德的衰退.于是,道德重建,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课题成为东、西方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共同理论焦点.有趣的是,蓦然回首,中国儒家的心性伦理被摆到世界文化的宏观背景中——尤其是那些所谓进入“后现代”社会的国度——成为重建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文化资料或思想资料.祖国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多的重视,这是好事,值得庆幸、自豪.然则这时更需要的是保持清醒,人家的重视、研究、选择,那是人家的事,我们自当清楚: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博大,远不是儒家一脉独自所能涵盖的,作为文化资源,除儒家外,尚有许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因此,强调立足实地,冷静而细致地数一数“家珍”是十分必要的.努力耕耘,共建精神文明家园.此乃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