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孟、庄“文论”中之儒、道文学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管子学刊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以意逆志   文学批评   先秦文学   庄子   文学创作   知人论   孟子   文学观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文论  
描述: 孟、庄“文论”中之儒、道文学观董正春先秦的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先秦文学的开启性的成就,已为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事实所证明。清代章学诚"文体备于战国"之说虽显有夸大.但千里大江,起于滥觞.先秦文学对后世乃至今日的影...
孔孟眼里的楚国形象:读四书随笔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汉论坛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孟   春秋战国时期   论语   沧浪之水   子路   以人废言   孔子   孟子   子曰   楚国  
描述: 孔子、孟子,均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家,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世人奉为至圣、亚圣。在四书里集中反映了孔孟之道,是我国几千年封建统治者强调人们必读之书。但它们生不逢时,春秋战国时期,“法求”之道
齐文化对孔孟思想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管子学刊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伏羲氏   孔孟思想   孔子   东夷文化   传统礼俗   孟子   尊贤尚功   齐文化   君臣关系   齐国  
描述: 齐文化对孔孟思想的影响刘斌齐文化的远源是太吴伏羲氏文化和炎帝神农氏文化,史称"羲炎文化"或"羲农文化"。羲炎文化或羲农文化为八卦、阴阳五行等学说,即儒、墨、道德、阴阳五行等多家学说所自出,因而有"下论孔墨,上述羲炎"(司马光《温国文正公集·稷下赋》)...
“配义与道”正解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月刊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义”   道家之“道”   诸子百家   途径与方法   持满者与天   “与”   孟子   核心范畴   现代汉语   地位和作用  
描述: 孟子自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当弟子问:“何谓浩然之气”时,孟子回答中有“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一语。“配义与道”当作何解释?自汉代至今,注家均无例外把“浩然之气
孔子、孟子、荀子说《诗》之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知识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研究史   说诗   论语   孔子   诗经   重大作用   孟子   道德修养   引诗  
描述: 孔丘、孟轲、荀况是先秦儒家大师,他们在谈话或为文时都曾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并且做过评论。据粗略统计,《论语》记述孔子引诗言诗20次,《孟子》记孟子言诗40次,《荀子》中则有90次。因为《诗经》是儒
先秦诸子之大禹观试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学刊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生价值取向   文化精神   君主理想   “入世”   大禹治水   《墨子》   《吕氏春秋》   制度文明   孟子   先秦诸子  
描述: 先秦诸子之大禹观试说黄朴民黄朴民,男,1958年生,历史学博士,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副研究员。在大禹形象的复原和再现过程中,先秦时期的典籍记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中《尚书》、《诗经》、《左传》、《国语》等主要追述了大禹的生平事迹以及历史贡献,而儒、墨...
内在与超越——孟、荀人性论之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盂子   荀子   性善与性恶   孟子   内化   人禽之辨   人之所以为人者   圣人   人性论   人的社会属性  
描述: 最早明确提出人性问题的,当推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话言简意深,逐成中国人性论的一个总纲。只此一句,确定了儒家人性问题的基调:人的本性是相近的,造成后天差异的是“习”。至于人性到底是什么?人有没有为善之可能?人何以为善?终是悬而未决的。就是能举一反三的子贡也惑而不解,“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但这个问题是如此重要,不解决它,就无法回答“如何成圣人”这个核心问题。于是,后儒绞尽脑汁,各扦己见,形成了有关人性的许多理论。在这条道路上,战国时代,出了两位杰出的宗师,他们各自发扬并开创了一个传统,即内在传统与超越传统,对后世影响极大。这就是孟轲与荀况。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