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儒分为八”别解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献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显学   子思   韩非子   后儒家   孟子   郭沫若   孔子弟子   子曰   颜渊   宗法制  
描述: 关于孔子死后儒家由分裂而演变的情形,最著名的一种说法是战国末期韩非所提出的"儒分为八"说。《韩非子·显学》云: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
论儒、墨、道、法系统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墨子   “性恶论”   “内圣”   韩非子   庄子   孔子   孟子   “礼”   亚细亚生产方式   “性善论”  
描述: 论儒、墨、道、法系统
荀子思想是齐学化的鲁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甘肃社会科学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孟   思想继承   齐学   鲁学   孔子   荀子思想   孟子   儒学  
描述: 荀子思想是齐学化的鲁学刘宗贤,蔡德贵荀子是儒学大师,他的思想继承孔子、孟子而又与孔孟有所不同,融百家之学而别成儒学中的荀派。但对于荀子为什么出于儒而又不局限于儒,而能独树一帜的原因,至今学者还较少谈到。本文想从齐学与鲁学融合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兼而...
儒墨异于仁
作者: 暂无 来源: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礼治   墨子   爱有差等   墨家   孔子   犯罪主体   孟子   儒家法律思想   儒墨   亲亲原则  
描述: 儒墨异于仁徐进如果说仁是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①,那么,正是由于作为儒、墨两家思想核心的仁在两家的理论中有异,才使得两家的法律思想有很大不同。在法律思想史上,儒、墨相分,成为两个学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对仁的不同认识决定的。一爱有差等的仁与兼爱通人的仁儒家...
儒学何以至西汉才得到“独尊”
作者: 暂无 来源: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战国时期   先秦儒学   儒家思想   诸子百家   宗法等级   孔子   董仲舒   孟子   儒家学说   文史知识  
描述: 儒学家派由孔子创建于春秋末期。儒、道两家可谓是创百家之首。到战国初期,儒、墨已成为“显学”。战国中期,儒、墨、道成为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学派。但是在政治上,孔、孟周游列国,游说儒术,却到处碰壁,其学说始终未为诸国统治者所采纳。直到西汉武帝时才得以“独尊”,成为国学。自此以后,二千余年来,虽风云变幻、朝代更迭,儒家却一直独领“风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文试从先秦儒学的本质、战国的社会特点、儒学的自我完善、西汉时期的政治需要诸方面来探讨儒学直到西汉才得以“独尊”的原因。
中国传统儒学的新突破——荀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作者: 暂无 来源: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春秋战国时期   自然观   中国文化史   孟子   人性恶   传统儒学   新突破   人性论   性恶论  
描述: 中唐大儒韩愈《读荀子》指出:“孟子醇乎醇者也”,荀子与杨雄“大醇而小疵”、“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乎!”并欲删削其“离于道者”,“附于圣人之籍”。认为在齐稷下学宫后期的学者中,与孟子
孟子与韩愈的论辩艺术浅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保民而王   修辞格   中华民族传统   中国文化   气盛言宜   孟子   国际学术研讨会   论辩艺术   韩愈   文化思想  
描述: 孟子与韩愈是在儒学发展史上有着特殊贡献的历史人物,孟子素有“亚圣”之称,他对孔子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使儒学得以广泛传播。韩愈则是新儒学的中兴者。张清华先生在1993年4月20日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
孟子与韩愈的论辩艺术浅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保民而王   修辞格   中华民族传统   中国文化   气盛言宜   孟子   国际学术研讨会   论辩艺术   韩愈   文化思想  
描述: 孟子与韩愈是在儒学发展史上有着特殊贡献的历史人物,孟子素有“亚圣”之称,他对孔子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使儒学得以广泛传播。韩愈则是新儒学的中兴者。张清华先生在1993年4月20日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
儒道理想人格之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性   天人合一   天人关系   先秦哲学   庄子   孔子   心理原则   孟子   儒道   理想人格  
描述: 理想人格是先秦哲学中的重大问题,尽管儒道法墨等各家理论的出发点不同,并相互攻击辨难,但都基于对治国路径的不断探索这一目的.而理想人格则集天道观、人道观、认识论、伦理学、教育学于一身,反映出先秦哲学中伦理的、社会的和人生的理想.因而研究先秦各家理想人格之异同,对于理解先秦哲学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只就儒道两家之理想人格作一比较,以就教于方家.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倾向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   道家   天人合一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   王夫之   王守仁   孟子   最高价值   天人感应  
描述: 先秦时代,哲学流派主要有六家,分别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墨、道三家。名家资料大都散失,法家主要是政治思想,阴阳家也仅有一些片断资料。儒墨并称显学,道家为隐士思想,虽非显学,但影响广远。儒家尚仁贵中,“仁”的本义是承认别人也是人,是古代人道主义的开端。仁又是差等之爱,承认等级差别。“中”反对“过”与“不及”,承认事物的发展有一个适度的问题。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