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蒲松龄与科举
作者: 暂无 来源: 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应试者   清代科举   科举制度   制度研究   聊斋志异   蒲松龄   康熙   科举考试   士子   乡试  
描述: 自从科举制度确立起来的千余年时间里,和科举制度关系至为密切的文人,大约可以说无过于蒲松龄了:他几乎终生在科举应试的泥潭中挣扎,而且在长达半个世纪左右的写作生涯中屡屡以之为题材。蒲松龄出生在山东淄川蒲
云南科举制度始末
作者: 暂无 来源: 云南教育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科举制度   中原地区   大理国   功名   中进士   读书   学校教育   公元   录取标准   云南  
描述: 唐代开始实行科举制度时,云南还不知科举为何物。后晋天福2年(公元937年),大理国统治者开始仿效中原地区,开科取士。但取得功名的大都是“六根未净”的和尚、道士(称为“释儒”、“师道”),俗家子弟仍不
浅谈儒学对河湟地区人们求知观念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海民族研究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四书》   科举制度   儒学教育   河湟地区   乡镇企业   书院   青海民族研究   《五经》   功利性   民族教育  
描述: 儒学作为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存在了2000余年,在我国大地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儒学中的精华,至今仍为人们继承和发扬。然而,儒学中的一些糟粕也在不知不觉中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本文仅对儒学在河湟地区人们求知观念上的影响,作一粗浅的探讨,以期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展民族教育等诸问题的对策性研究上,有所裨益。 一、儒学的特质与求知观念的功利性 儒、释、道三家学说,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并行存在,都曾有荣登国学(或国教)宝座的辉煌历史。然而,三者有着本质的区别。释,即佛教,东汉时传入我国。佛教从“神不灭论”出发,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生的幸福,注重来世。道,即道教,是在老庄思想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的。道
儒学的教育伦理与官师治教体制的承传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育价值   科举制度   儒学教育   教育伦理   传统教育   价值形态   价值取向   儒家学说   教育思想   政治秩序  
描述:科举制度相衔接并上升为官学以后,“以吏为师”、“官师治教”的官方教化思想便逐渐包涵了先儒的人文理想,教育的手段和形式也随之为官府所垄断。当儒学教育的伦理精神把群体取向疏导到凝聚宗法结构的目标时,儒学
行侠仗义和参与通道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大研究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参与   科举制度   民主政治   参与方式   量变引起质变   韩非子   武侠小说   通道   知识分子   行侠仗义  
描述: 行侠仗义和参与通道普生近来看武侠小说,使我想起了韩非子说的一句话。韩非子说:“德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把文人(儒)和游侠很不客气地摆在一起。冯友兰先生曾指出这里的儒和侠均是特指,儒是儒家,侠是墨家,这句话是韩非站在法家立场对儒家和墨家的批评.冯先生...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科举制度   考试   主考官   预备阶段   生员   合格者   贡士   明清   县学   乡试  
描述: 明清科举制度称院试合格者为生员,又称庠生,俗称秀才。院试之前有预备阶段的考试。先为县试,考期多在每年二月,由知县主考,通过者可参加府试。府试在四月举行,由知府主考,通过后方可参加院试。院试由各省
舒乙:寻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新文化运动最不可容忍的是专制
作者: 暂无 来源: 英才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封建礼教   新文化运动   文化影响   科举制度   新旧之分   人性   个人价值观   专制   思想   五四  
描述: 深远,我们现在的文化脉搏是以传承“五四”精神为底蕴的。新文化运动破除科举制度八股文,破除模式,弘扬人性和人的个性,提倡个人价值观。有成就的现代文学大家都是思想犀利,在服务于社会的同时寻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我认为中国文化是有新旧之分的,以“五四”为界。
伟大戏剧家关汉卿永垂不朽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戏剧 年份: 195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蝴蝶   科举制度   戏剧家   关汉卿   作用   首都北京   性格   元代   世界和平   优秀文化  
描述: 阶級为其作鷹犬,用作統治人民的工具。另一方面废除科举制度达八十年之久,使当时的讀書人失掉了为封建統治服务的进身之阶,使他們实际上降为“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低微地位。在这一政策下,知識界分化为三类人,一类投靠权貴,进入庙堂,成为封建統治阶級;一类頹废消極,
< 1 2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