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简议杨墨的功利境界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德境界   墨子   杨朱   功利境界  
描述: 依冯友兰先生的四境界说,杨朱"重生"、墨家"兼爱"都是功利境界。但透过儒家对二者的批评,二者在实现"为我"目的上路径各异。杨朱"重生"是极端的自利,逻辑幼稚且没有现实性。墨家与儒家有内在逻辑和境界之别,但作为一种社会理论时,都面临相同的治理缺陷,即制度缺位。
中国传统译论融合统一的两种境界
作者: 暂无 来源: 外语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德境界     境界哲学   审美境界    
描述: 中国传统译论深受儒、道、释境界哲学的影响,形成了翻译的道德和审美两种境界,前者追求的是翻译的"信",后者推崇的是翻译的"美",两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在人生境界那里得到融合和统一,体现了"信"与"美"和而不同的翻译传统。
孔子的修“仁”方略
作者: 石卫东   来源: 思维与智慧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际道德   道德境界   崇仁   道德原则   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   向善   儒家学说   颜渊   曾子  
描述: 高尚品性的形成,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既需要心无旁骛的恒心"德炼",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儒家学说的核心之一,是"仁"。从构造来看,"仁"字是"二人",两个人,自然就存在一个"相互"的问题。所以我认为,"仁"最初是用来协调人际道德关系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崇仁向善,那我们将会用高尚的道德建成我们的心灵高地,建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仁"的道德内容极为广泛,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集各类道德规范于一体,形成
孔子论修养(下)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 月读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德境界   万钟   内圣外王   礼义   季氏   安百姓   修己   子贡   疏食   子罕  
描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像天上的浮云。解读孔子从不反对凭真本领获得富贵,却对通过歪门邪道得来的财富和地位非常反感。他认为,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说,过贫困的生活一样有乐趣,不合道义的富贵,是应该被拒绝的。孟子也说:“万钟则
孔子的修“仁”方略
作者: 石卫东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际道德   道德境界   崇仁   道德原则   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   向善   儒家学说   颜渊   曾子  
描述: 高尚品性的形成,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既需要心无旁骛的恒心“德炼”,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儒家学说的核心之一,是“仁”。从构造来看,“仁”字是“二人”,两个人,自然就存在一个“相互”的问题。所以我认为,“仁”最初是用来协调人际道德关系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崇仁向善,那我们将会用高尚的道德建成我们的心灵高地,建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仁”的道德内容极为广泛,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集各类道德规范于一体,形成
飘荡的茶魂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德境界   李冶   美学理想   皎然   茶圣陆羽   《茶经》   次文   戴叔伦   生活智慧   忠君报国  
描述: 大约自初唐以后,饮茶之风在大江南北渐渐盛行,而经过茶圣陆羽之手,才以一部薄薄的《茶经》定下基本格局,而且将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与饮茶过程融于一体,揭橥了中国茶的精神。陆羽与僧人皎然结好,从佛学原理中悟出了茶艺的真谛,后与女道士李冶交流,将道家的阴阳五行之说融于茶艺,与颜真卿、孟郊、戴叔伦等文人墨客也过往甚密,从他们的经历中感受到了儒家忠君报国的道德境界和独善其身的生活智慧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相融的美学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茶艺格局是宗教与世俗的一次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学思想:以儒家人学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关系   天人合一   道德境界   天人相分   中国传统文化   内圣外王   天道观   儒家人学   理想人格   人学思想  
描述: 哲学的研究始终脱离不了人自身,最终指向也必然是人生命的本身,近些年来,随着中西文化的汇通,中西哲学的研究对象无一例外地指向了人。对人的追问和研究逐渐形成一门学问,在西方称之为"人学",而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是离不开对人本身的关切的,因此在"人学"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讨话题的同时,我们需要从自身文化之中挖掘出此"学问"的内涵。
冯友兰融道于儒的人生哲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德境界   极高明   人生哲学   人生论   道家思想   自然境界   冯友兰   道中庸   天地境界   现实人生  
描述: 冯友兰融道于儒的人生哲学
“尊德性”与“道问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外文化交流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德境界   博学于文   论语   先秦儒家   朱熹   道问学   道德主义   重要范畴   尊德性   君子  
描述: "尊德性"与"道问学"语出《礼记·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集中体现先秦儒家的两种价值追求;至宋代以后成为宋明道学的两个重要范畴。朱熹在《答项平父》中称:"大抵子思以来教人之法,惟以‘尊德性’、‘道问学’两事为用力之要。"并在《章句集注》释曰:"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由此可见,"尊德性"在于"存心",保持内心澄澈的道德境界;"道问学"在于"致知",通过探求外物不倦地获取知识。而如何使"尊德性"与"道问学"在儒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