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华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体例   儒藏   价值  
描述: 《儒藏》出版的意义和价值,怎样评价都不为过。是利在当代,功在后世,为子孙造福的大事。我认为四川大学的《儒藏》编纂体例比较合理。反映了儒学的发生发展状况。
孔融思想简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融思想   非儒   价值   无意识  
描述: 孔融思想以儒家为主,非儒思想相当程度是对曹操专擅的无计可施的傲诞反应。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占据他的头脑,非儒思想从没能真正成为他行动的指南。孔融的非儒思想是在主体无意识中创造出来,但具有可贵的价值
论船山之心概念——以理性的两种义涵及其关系为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西方   主体性   哲学体系   现代社会   认知问题   强调   纯粹   船山     价值   传统哲学   理论理性   客观性   儒家   实践理性   儒佛道   生命   人生哲学   道德理性   普遍性   德性   概念   中心  
描述: 的实践理性)的人生哲学、道德哲学体系。与此相反,西方的传统哲学则重视客观性,关切认知问题,从而形成了一种强调(纯粹)理论理性的哲学体系。这样的西学传统乃创造出所谓科学与民主这个可标识现代社会的普遍性价值
明清徽商的价值取向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苏商论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徽商   明清   价值取向  
描述: 明清徽商信守以家本位和官本位为核心的传统儒家价值取向。这是由徽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这种价值取向使徽商表现出“贾而好儒”的特色,所以得以兴盛,但它也强化了徽商自身的封建性,导致了徽商的衰落。
原始儒学价值体系的历史理性与现代价值
作者: 李瑞兰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学,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几千年来一直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充当着封建卫道士的角色。其实,儒学、尤其是原始儒家的学说,更多的是从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出发,基于对历史、社会、人生的深刻体悟和思考所总结出来的一套以仁、义为核心应对各种关系的价值体系。这套价值体系,是由一系列价值
儒学“一本五常”及其现代价值
作者: 周桂钿   来源: 2005年国际儒学高峰论坛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一本五常   三纲五常   儒学现代化   儒学  
描述: 本文提出儒学“一本五常”取代过去流行的“三纲五常”,并阐述修改的理由。“三纲五常”是适应中央集权时代的儒学理论体系,“一本五常”是可以与现代相适应的新儒学理论体系。一本是以民为本,五常是孝仁义中和。最后阐述儒学这个体系的现代价值
当代新道家的伦理价值
作者: 暂无 来源: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伦理思想的三原则   当代新道家   道本儒末  
描述: 当代新道家的伦理价值学说,应当是古代道家伦理思想优良传统的直接继承与发扬,也是从当前社会实际需要出发,对道家伦理思想的一次新诠释。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伦理思想,可简略地归结为三个原则:(1)主张敦厚
齐鲁文化的主体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鲁文化研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价值   主体精神   齐鲁文化  
描述: 总体上呈现一种以人生和人心为观照的特点;很早就上升为主流文化的独特机遇,使得齐鲁文化的主体精神与我们整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有很多相通重叠处;构成齐鲁文化主体的儒、道、墨、法等诸家人生价值观念及特定思维方式,共同作用于民族的社会心理及价值观念,形成中国特定的传统社会心理与价值观念,凝成传统理想人格。
“中和”:理性与价值统一的真实内核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和   真实内核   哲学内涵   理性与价值   儒家  
描述: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核心思想。儒、释、道诸家都对其作过论述与阐发。而儒家中和观在“中和”思想中是最原创、最有主导性、最具根本性的。对儒家的中和观,人们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中和”作为一个理论性极强的哲学概念,既有认知的成分,又渗透了道德价值的内涵。
“以德报怨”儒、道辨——兼论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朱熹   以德报怨   孔子  
描述: 方式中的一种,体现了德治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一种社会价值认同;孔、老对此都做了理性的反思,后世儒、道学者也对之多不认同,而南宋朱熹对其所做的“只是伪”、“不诚”的批评更值得重视。在今天看来,“以德报怨”是一种虽有合理因素又有更多缺陷的道德要求,且与当今社会的法治精神不相吻合,因而不宜褒扬和提倡。
< 1 2 ... 9 10 1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