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天人相应论的思想文化基础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天人相应论   思想文化  
描述: 中医学天人相应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中国历史上丰富而深刻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孕育、形成天人相应论的思想文化母体。《周易》、道儒两家早期有关天人关系的思想对于正在萌芽阶段的天人相应论具有启迪作用。秦汉黄老之学则直接渗入天人相应论中,其观点和内容为天人相应论广泛接受。元气论及宋明理学的宇宙生成论又继续充实、推动着天人相应论的发展。
略论利玛窦与儒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池州师专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利玛窦   基督教   儒家文化   东西文化交流  
描述: 利玛窦,明清之际来华的一位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在华期间,针对基督教很难在华传播的现状,他大量研习儒家文化,巧妙地利用儒家学进行传教。主要体现在利用儒家经典解释或附会基督教义,求基督教与儒教的相通之处;采取自身汉化的方法,生活习俗儒士化;利用知识传授,结识、拉拢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求得他们的支持。这些措施都体现了利氏的“补儒”、“合儒”乃至“超儒”的思想,即把基督教文化渗透到儒家文化中来,使中国全面走向基督。
再论孔子作《左传》蓝本——驳牛鸿恩先生之“驳议”
作者: 暂无 来源: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子   《左传》蓝本   《春秋》  
描述: 牛鸿恩先生大作《厌弃〈春秋〉尊〈左传〉》见《聊城大学学报》20021期),对笔者的“《左传》蓝本作于孔子”说,进行批驳。牛文不仅对笔者扣了“主观”、“轻率地相信”等帽子,而且给孟子及千古良史司马迁
对《尚书》内容的分类
作者: 暂无 来源: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尚书   内容分类   价值  
描述: 我国最古的历史散文集《尚书》记录了我国上古时代虞、夏、商、周四代君臣的言论和事迹 ,保存了丰富的史料 ,在政治、历史、法律、文学、道德和宗教等的研究上都具有重要价值。我国封建正统观念和儒家的政治理论就靠它建立起来。要了解我国上古史 ,研究我国封建正统观念儒和儒家思想理论、古代文学、道德、法律和古汉语等 ,《尚书》都是一部必读的书。但《尚书》不仅在语言文字上难读 ,同时也在于它内容的丰富复杂。本文试根据《尚书》内容的不同性质 ,将其分为若干类 ,以为阅读、理解《尚书》提供一些方便和帮助
论齐鲁文化的相互交融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鲁文化研究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交融   鲁文化   齐文化  
描述: 东夷文化、周文化和商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共同的文化渊源。由于齐、鲁两国的统治者治国方略不同,使两国文化成为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齐文化的"尚功利"和鲁文化的"尚德义"的特质,齐文化的"空灵"形式和鲁文化的理性表现,都形成鲜明的对照,但这种差异也给双方带来了互补性,并使齐鲁文化的交融成为必然。齐、鲁文化在春秋时就开始交融,战国时期,齐、鲁文化进一步融合,到稷下争鸣时达到了高潮,儒、墨、道、法等学派思想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为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作了必要的准备。至秦汉时期,齐、鲁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第五阶段儒学的发展与新新儒学的定位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哲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学发展五阶段论   新新儒学   儒学  
描述: 儒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首先是儒学发展的原初阶段 ,第二阶段为从古典儒学到汉代儒学 ,第三阶段为宋明新儒家 ,清代可视为儒学发展的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为当代新儒家。第五阶段中新新儒学的兴起在面对当代新儒家的盲点与弊执而进行再启蒙并回归原点再出发。此有两重点 :重点之一在掌握自我以掌握宇宙本体 ,掌握宇宙本体以掌握自我 ;重点之二在掌握天人一体的整体以面对现实 ,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王权观念变化看上博简《诗论》的作者及时代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子   《诗序》   《诗论》   上博简  
描述: 上博简《诗论》的撰著时代虽难以准确推知 ,但可从战国秦汉间儒家王权观念的变化中略窥端倪。《诗论》对于周文王和其他周王都非常赞美颂扬 ,对于敬奉周天子的朝臣和士大夫也给予关注和赞扬 ,而对于佞臣谗人的痛斥则表现出浓厚的尊王观念和维护周王权威的态度。这些皆与孔子只颂圣王、不批昏君的思想一致 ,而与后儒有较大区别。可以说上博简《诗论》的思想内容出自孔子 ,而撰写文字则是其弟子手笔
宋代的童子举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哲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代   童子举  
描述: 童子举起源于汉代从童子中选拔人材的制度 ,唐代成为科举制度的一部分。宋代童子举虽几次停罢 ,但多数时间都得到实行 ,且在南宋中期较为制度化。童子举的选拔程序为州郡推荐、国子监初试、中书省复试、皇帝亲试。考试内容以背诵儒经为主 ,兼及诗赋等。正式录取为授官、赐出身 ,另有免解、赏赐绢帛等奖励办法。宋代在校学生、女子、宗室外戚中也实施了童子举。宋代童子举对当时文化发展、人材选拔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由于过于偏重死记硬背和脱离社会实际 ,所以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宋代童子举失败的教训多于成功的经验 ,了解其经验教训对今人的智力早期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韩柳明道之文的不同理性品格
作者: 暂无 来源: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学体系   文以明道   韩愈   理性品格   柳宗元  
描述: 韩愈“非三代两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这使他的思想资源十分有限,对问题的思考也只能在传统儒学的体制内进行,因而他的道论难以超越先儒思想的局限;而柳宗元以儒为主、兼收并蓄的思想主张,实质上是
儒道德治精神与圣功法门
作者: 暂无 来源: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圣功   德治   儒家  
描述: 中国传统德治理论是以治者的修身为基础的 ,但同时也注重社会的道德教化。修身和教化的法门是圣功修行。儒、道两家都提倡圣功修行 ,但旨趣有所不同。道家圣功是为了达到“自然”的境界 ,而儒家圣功则在通过静心以破除私欲 ,增进社会责任感。在先秦儒道德治理念的影响下 ,汉代以来的道教也重视道德教化 ,将伦理修养作为入道的重要条件。道教文献所言“圣功”实际上是一种道德养生理论 ,尽管其中存在某些神秘因素 ,但所包含的“劝善修德”理念却具有积极意义。
< 1 2 3 ... 9 10 11 1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