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人伦与制度*——对于司马谈论儒家之哲学分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四伦   儒学政制   司马谈   五伦   儒学  
描述: 从未制定过国家制度的儒生在西汉面临将德性转化为制度的难题。出身史官世家而又尊崇黄老的司马谈在这一进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在《论六家要旨》中,司马谈从儒学内部对儒学德性进行了制度性改造。司马谈指出,由于经传礼仪的烦琐,儒者既不能得儒学之“要”,事实上也无法不知“要”而仅仅遵从经传礼仪的规定,于是儒学之内在和外在之整体性都亡失了。此后,只能以外在规定性重构儒学之整体性,而重构儒学的外在规定性即贡献何种治术。基于此,司马谈整合儒学丧服中“三至尊”与“三至亲”,得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四伦,无形中去除了儒学五伦中责善的朋友一伦,实则取消了作为先秦儒学德性之根基的伦理之相互性。四伦是单向性的上下伦理,于是服从取代了关爱,重构了儒学。最终,四伦所重构的伦常及基于此伦常的儒学得以顺利对接以秦制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王朝政制,并成为其德性基础与观念形态。
听音乐,可治病
作者: 暂无 来源: 家庭用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心理学   听音乐   治病   生命科学   音乐疗法   艺术审美  
描述: 音乐疗法是一门新兴科学,是一门涉及音乐学、心理学、医学、哲学、美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 是音乐跨越了传统的艺术审美领域, 与人的精神和生命科学相融合的新发展。 音乐疗法,古已有之 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溯源音乐养生之旨,更能体验“乐者,心之动” ,“乐者,德之华”之妙。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就有“五音”之说,五音即指角、徵、宫、商、羽五种音调,分别对应人体肝、心、脾、肺、肾五脏,具有调节五脏气机的作用;金元时期的医学大家张子和善用音乐治病,在《儒门事亲》中载:“以针下之时便杂舞,忽笛鼓应之,以治人之忧而心痛者”等,他还提出“好药者,与之笙笛”,提倡学习乐器,以提高音乐素养来冲淡疾病的痛苦。
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的会通
作者: 暂无 来源: 宗教与哲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元文明冲突   以儒诠回   忠恕之道   穆斯林士大夫  
描述: 伊斯兰教从唐代传入中国就有穆斯林努力学习和适应儒家文化,元代一些穆斯林士大夫就以身体道,会通儒家。明清以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德新为代表的"以儒诠回"的汉文译著活动,将伊斯兰教义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正统思想结合起来,回答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一个影响深广的伊斯兰教文化复兴运动,推动了伊斯兰教与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的深层融合,使伊斯兰教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明清穆斯林学者的以儒诠回是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明会通自觉,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型,为当今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融汇,和谐相处可以提供借鉴。要解决当今世界多元文明的冲突问题,最理想办法是在多元中寻求统一,儒家的忠恕之道可以成为文明对话,化解冲突的基本价值标准。
法家思想对当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现实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价值意义   法家思想   法治   依法治国  
描述: 法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春秋战国那个动荡的年代留下了绚丽的一笔,为秦国的兴盛和统一全国发挥着功勋卓著的作用。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成为显学,历代封建统治者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治天下,似乎法家思想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其实不然。实际上法家思想被儒家学说所吸收形成大儒家学说,即大多历史学家所认为的“阳儒阴法”,法家思想隐藏在儒家学说的面纱之后,成为统治者驭民之术。法家思想中许多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对于十八届四中全会后的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仍然具有现实价值。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法家思想,以淘出其中的金石。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纪、戴二人交游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纪昀   交游   门户   戴震  
描述: 纪、戴二人皆为清代之通儒,江藩在《国朝汉学师承记》中称纪氏大到经史子集、小到词曲卜筮皆是通才,实力远在王仲宝、阮孝绪之上,赞纪氏为通儒;而戴氏在算术、考证等等方面亦有大成,王昶称"余友休宁戴君"是"通天地人之儒也"。尤其是在纪氏在与名流雅士驰逐竞游的时日里,二人的交游往来常常引发学术互动、轶事互寄等等。但二人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相关的记载文字却少获关注。在这些交游中,常常能看到二人学术观或生活思想、伦理思想上的蛛丝马迹。二人之间的互动更能照见出彼此的观点,而与之相比,一味地自我抒怀反倒是含蓄不明的。纪昀的学术、生活、伦理思想集中体现于《阅微草堂笔记》一书中,而作为纪晓岚人生轨迹中的知己好友,戴氏在这本书出现了多次,本文试作浅陋的梳理与总结。
陆陇其配祀文庙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化学刊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从祀孔庙   陆陇其   崇儒重道   理学  
描述: 陆陇其是清初著名理学家,被人称为“醇儒”,是清代第一位配祀文庙的理学家。陆陇其力倡程朱理学,反对阳明心学,主张躬行实践,其理学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思想界也异常活跃,涌现出大批著名学者、理学家,而陆陇其则是第一个被清政府准许从祀孔庙的理学家。其中缘由不仅仅是陆陇其承继程朱理学,更为重要的是清廷需要为汉族士人树立榜样,而陆陇其及其学说主张则适应了清初政治文化环境,利于统治者教化人心、维护封建统治。除此之外,积极入仕、自身学术成就、广大士人的认可也是其能够从祀孔庙的重要原因。
中国古代法书选 欧阳询九成宫
作者: 魏文源   来源: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图书   艺术   书法   书法理论   篆刻  
描述: 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清代郭尚先《芳坚馆题跋》:(《醴泉铭》高华浑朴,法方笔圆,此之分隶、魏晋之楷合并酝酿而成者,伯施以外,谁可抗衡。)……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中国文化概论
作者: 王瑾瑾   来源: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图书   公共课   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是人文素质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之一。书中蕴涵了一些宝贵的实际教学经验以及“友善用脑”的新教学理念,旨在倡导进行中国文化的普及教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主要内容有绪论,中华民族概述(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概述、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思想文化(中国文化呈现的思维模式与文化体系、儒释道三家思想),中国政治制度与社会生活文化(中国政治制度文化、中国社会生活文化),中国艺术文化(中国文学与汉字文化、中国绘画、音乐与舞蹈艺术),中国科技文化(中国科技文化概述、中国医学及其文化意义)等。《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作为中国文化普及教育的教材,既可作为高职教材,也可作为普通高校和成人教育教材。
儒家与耶教性论思想之会通与交涉——基于四因说的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灵魂   人性   耶教   儒家   四因说  
描述: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以性气二元论统合了儒家的人性论,并以之解释了万物的性质构成。明末清初入华的耶稣会士出于传教的需要,依据论述万物生成、构造及目的的四因说,用天主取代天理,把理学中天赋之性与耶教中天主赋予之魂会通起来,将儒家性论纳入四因说的框架中。这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耶儒思想的分歧,但却揭示了它们在思想结构上的某种共通性。从结构上看,理学中的天理道体相当于动力因,性(理)相当于形式因,气相当于质料因,天人合一相当于目的因。通过具体分析儒家与耶教性论思想间的交涉,可以看到:在动力因上,耶教把儒家的天理降格为依附于实体的属性;在形式因上,耶教基于天主赋性说反驳儒家的“性即理”与“魂属气”说;在质料因上,耶教采纳汉唐儒学的太极元气说把太极视为无灵觉无生机的元质;在目的因上,耶教基于天主赋性与灵魂救赎论驳斥儒家万物一体、天人合一论。耶教的立场和观点不一定能为我们所接受,但有助于中西思想的比较与会通。
初唐的数学与礼学——以诸家对《礼记·投壶》的注疏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礼记》   礼学   数学   《五经筭术》   投壶  
描述: 传世文献中有两条线索刻画了中国古代礼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一条线索是《周礼》所述“六艺”之一为“九数”(即数学),由此被后世学者逐渐扩展为数学是礼学或儒学的一部分;另一条线索是《左传》所云“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由此被理解为礼数与政治等级相关,并进而以数学安排之。从孔颖达与甄鸾、李淳风等对《礼记·投壶》的注疏看,两方对同一经文及郑玄注运用了不尽相同的数理解释。具体来说,有计算方式与结果、注疏体例与目的等方面的不同;尤其是前者通过书写计算,而后者使用算筹。基于其他文献中也有类似的情形,两方的差异具有一般性。因此,《周礼》所述更多反映了周代数学与礼学的关系,而后世的发展导致算经数学与儒经数学各自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体系,并且后者与礼学的关系更为密切;《左传》所云侧重关于政治等级的礼数,而未述其关于礼器尺寸的一面。汉代以降,投壶由礼仪向游戏渐变,出土实物与传世绘画印证了其形制的变化;诸家对相关经文的解释就逐渐偏离了实际,而转为相对纯粹的文本学术探讨。在初唐恢复古礼、注疏儒家、算家经典的历史背景下,数学与礼学的关系实际处于文本与现实的多重张力之中。
< 1 2 3 ... 25 26 2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