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文化大国:是否可能,如何可能
作者: 暂无 来源: 年轻人·B版中学生读本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口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 最近,所谓“文化大国”,好像是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这并不奇怪。官方公布的数字和一些媒体的报道,让许多人觉得,我们现在已经是经济大国、军事大国、政治大国。在各类国际事务中,都很有些发言权,甚至举足轻重。这时,如果文化跟不上,不能同时也成为文化大国,那就像喝酒喝到兴致最高,突然没了。虽然也许只少了一口,但那感觉,别提有多别扭。 更何况,我们先前,可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大国。春秋战国不说,强汉盛唐也不说,便是弱宋,至少文化是拿得出手的。宋词,宋瓷,绘画,理学,禅林,书院,那可真是“郁郁乎文哉”。明清两代,似乎也不差。所以鬼子们打进来,要抢文物,或者偷。瞅着咱家的东西,什么都好。现在西方许多博物馆和收藏家那里,还有不少偷来抢去的瑰宝。河南、陕西地底下,埋着藏着没挖出来的,也不少。如此悠久的历史、丰厚的家底,没有不能成为“文化大国”的道理。如果居然不能,那是要愧对列祖列宗的。 所以,甭管怎么说,这事得弄成了。 只不过,这样一来,我们就得琢磨两个问题:个叫“是否可能”,一个叫“如何可能”。当然,不需要说明,我指的是现在。如果说过去,我们老早就是。 先说“是否可能”。 中国,能够成为当代的“文化大国”吗?邓晓芒先生有一个观点,叫“任何国家都有可能”。为什么都有可能昵?我想,是因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没有文化的国家和民族,是不存在的。什么是文化?在我看来,文化非他,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任何民族在任何时代,都要生存,都要发展,这是没有疑问的。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又有不同的方式,这也是没有疑问的。既然所有的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则所有的国家,便都可能成为“文化大国”。 但这只是“可能”。而且,这种“可能性”,也只是理论上的。实际上,当今世界,堪称“文化大国”的,屈指可数。不不不,准确地说,是数不出。文化大国,标准是什么?如果是文化产业的产值、利润、出口量、市场占有份额,或者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例,那么,美国要算一个。可惜,美国却被认为是“没文化”的。也不光是中国人这么认为,欧洲人也这么认为。我在百老汇看音乐剧,当时就犯嘀咕:就这,也算文化? 也只好说历史。历史上,文化大国可不少。中国就不说了,当然是。印度,也是。英吉利、法兰西、德意志、俄罗斯,还有意大利,都是。怎么都是呢?因为都有标志性的文化人物。这些人物,全世界也都认账。比方说,提起托尔斯泰,大家都点头称是;提起莎士比亚,大家都心服口服;提起歌德、贝多芬、康德、黑格尔,没人不承认德国是文化大国。美国吃亏,就在这里。标志性人物是谁?总不好把米老鼠也算一个。 那么,为什么只要有了这样的文化人物,成为“文化大国”就靠谱了呢? 很简单,就因为他们的影响,都是超国界的。请大家想想,孔夫子、释迦牟尼、卢梭、伏尔泰、马克思、恩格斯,他们的影响,哪一个是仅限于本国的?事实上,但凡“文化大国”,一定具有国际性。比方说,有一段时间,亚洲一些国家,都写汉字;欧洲一些国家,则以说法语为荣。这个时候的中国和法国,岂能不是文化大国?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文化大国,一定是有影响力的。而且这影响力,还一定是超国界的。事实上,文化,文化,一要“文”(文明),二要“化”(影响)。有文能化,即有文化。化出国界,即为大国。不能化出国界,岂不成了卡拉OK,自娱自乐? 这就又有了一个问题:文化大国的影响力,为什么会超出国界呢? 我想,恐怕还是因为有魅力。有魅力,才有吸引力。有吸引力,才有影响力。影响力不是硬推出来的。想当年,孔子何曾漂洋过海办儒学堂?佛祖又何曾不远千里办佛学院?然而其影响力,却是不胫而走,远播四海,流传至今。为什么?自身有魅力,挡都挡不住。由此可见,文化魅力.是成为文化大国的关键所在。 于是我们又要问:文化魅力,来自哪里? 也有三条。第一,这些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或“国家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自己都没有精神,却说可以影响世界,岂非天方夜谭?第二,这种精神,一定有着深刻的内涵。肤浅的东西,可以喧嚣一时,难以影响一世。第三,这种精神,一定有着出彩的形式。出彩不一定就是美,就是精致、高雅、灿烂、辉煌,但肯定不是说套话、打官腔、陈词滥调、人云亦云。它一定是让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爱不释手的。 有了这三条,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就会有一种极具魅力的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比方说,魏晋风度或者盛唐气象。这就会有吸引力,也就会有影响力。因为深刻的内涵让人尊敬,出彩的形式让人喜欢。如果还能像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一样,立人文之本,开风气之先,那就能对人类文化做出卓越贡献。有这样的贡献,世界就会承认你是“文化大国”。 这样看,美国,是“有希望”甚至“可以算”的,因为有“美国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独立宣言》,也体现在美国民众的世俗生活。它也有自己出彩的形式,这就是好莱坞大片。只不过,说这种形式是经典,很多人想不通。但文化是与时俱进的。谁能肯定,它将来在人类文化史上,就不会有荷马史诗或唐诗宋词的地位?何况就算这样的东西,也不是谁都拿得出的。 那就再说“如何可能”。 可以肯定,用钱堆,是不行的。那只能叫“纹银大国”。光演戏,也是不行的。那只能叫“文艺大国”。把别人偷的,地下埋的,都找回来、挖出来,同样不行。那只能叫“文物大国”。纹银大国、文艺大国、文物大国,都不能叫“文化大国”。文化大国得能“化”,得能影响别人,影响世界,甚至影响人类的历史进程。这就必须有“干货”,有拿得出手、站得住脚、经得起历史检验,让他人由衷钦佩、赞美、学习的东西。 也就是说,要有体现出现代文明的中国精神。 这里有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现代文明。所以,照搬老祖宗是不行的。老祖宗不是不能搬,是不能“只搬”、“照搬”。要搬,也得现代化。第二,必须是中国精神。所以,照抄西方人,也是不行的。学得再像,也是人家,不是咱们。要学,也得中国化。建立“现代文明的中国精神”,必须置根于传统,置身于世界。也就是说,得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这并不容易。如果还要创新,就更不简单。 那又该怎么办呢?我认为,一要实干,喊口号是没有用的;二要智慧,打官腔是没有用的;三要理性,唱高调是没有用的。动不动就“不高兴”,更是无聊。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是吼叫出来的。那样的垃圾制造得越多,我们离文化大国就越远。 更何况,文化大国,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成为“文化大国”,也不应该是少数精英的一厢情愿,而应该是全体国民的共同追求。国民活得有尊严,中国才有尊严;国民活得有文化,中国才有文化。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可能产生出有影响力的人物、思想和作品。因为人民的实践,才是文化的源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大唐诗风铸侠魂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年文学家·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的艺术甘霖。它使唐人咏侠诗不但成为唐诗中的一朵奇葩,而且也成为咏侠诗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参考文献: [1] 《闻一多全集》第三册,《关于儒、道、土匪》,上海三联书店,1982 年版
秘点背后 千年悬空寺之谜
作者: 暂无 来源: 科普童话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悬空   寺庙   水侵蚀  
描述: 在北岳恒山脚下,有一个闻名世界的奇特景观——悬空寺。顾名思义,悬空寺就是“悬”在空中的寺庙。1500年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山崩、地震、雨水侵蚀,它始终屹立不倒,足以令世人称奇。 绝壁上的“危楼” 悬空寺位于山西浑源县,始建于北魏晚期太和十五年,原名玄空寺,取道家之“玄”、佛家之“空”。后来因“悬”和“玄”谐音,寺院又坐落于山崖之上,人们便习惯性称之为“悬空寺”了。 悬空寺背西面东,整个建筑由6座殿阁组成,彼此交叉,栈道相连,高低错落,曲折迂回,构思布局妙不可言,乍看上去,寺庙就像一栋建在绝壁上的“危楼”,因此我们套用大诗人李白诗作“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来描述这一奇景也是很恰当的。这里山势陡峭,两边是直立百余米、如同斧劈刀削一般的悬崖,悬空寺就镶嵌在这悬崖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 正因为悬空寺选址得当独特,才让它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一切不得不归功于当初为它寻址的那位天师—— 公元398年,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在仙逝前给弟子留下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就是要让人们上了这座寺院,就能感到与天上的神仙共语,而将人世间的烦恼抛掉。天师仙逝后,他的弟子们多方筹资,精心选址设计,经过了43年才动工修建。 之所以最终选在恒山的千尺峭壁建造这座寺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以前这里是南去五台、北通大同的交通要道,寺庙建在这里,可以方便往来的信徒进香和歇脚。二是因为浑河河水从寺前山脚下流过,常常暴雨成灾,河水泛滥,所以将寺庙架空,免于被淹。 建筑极有特色 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0米,始建初期,最高处的三教殿离地面有90米,后来因历年河床淤积,才仅重观在的高度。 悬空寺可以说是我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绝佳体现,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 悬空寺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全身悬挂于石崖中间,石崖顶峰突出的部分好像一把伞,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山下的洪水泛滥时,也免于被淹。四周大山的包围也减少了寺庙受到阳光照射的时间。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悬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它值得称“奇”之处。 “悬”是悬空寺的另一特色。全寺共有殿阁40间,看上去支撑它们的却只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所以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悬空寺。 悬空寺的“巧”体现在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希局、形制等建造[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都有,设计非常精巧。 佛、儒、道共处一室 悬空寺除了构造奇巧外,它还是一座很有宗教意蕴的寺庙,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佛、儒、道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三教殿是悬空寺最大的建筑物,大殿的后面挖有很多石窟,形成了一半房子一半洞的特有建筑形式。 当年的建筑者对空间的利甩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悬空寺在宗教内容的构思上将古人陶宏景提出的三教合流的思想巧妙地体现在这一空中寺院内。在寺院的最高处建有三教殿,殿内正中端坐佛祖释迦牟尼,他慈和安祥;左边是儒家始祖孔子,他微笑谦恭;右边是道教教主老子,他清高豁达,他们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着“对话”。在中国,像这样三教始祖同居一室的情况极为罕见。 三教殿内的宗教内容,是佛、儒、道的和平共处,体现了佛教“普渡众生”,儒家“和为贵” “仁者爱仁”,以及道家“无量度人,礼度为先”的思想,是三教思想融合、升华的体现,为指点世人、化解矛盾纷争做出了榜样。 悬空寺始建至今,地处兵家必争之地的恒山不但没有遭到破坏,而且历代都被加以维修、完善。这似乎是三位先祖无形中赋予了它“神力”。 悬而不倒的秘密 说起悬空寺,最令人好奇的还是它为何悬而不倒以及它的受力点在何处的问题。那么,这样一个颇具规模的寺院是靠什么支撑在悬崖上的呢? 很多人乍一看都以为它是靠栈道下面的那些柱子支撑的,可事实上当你走在上面时会发现这些木柱会晃动,走在上面还有吱吱呀呀的响声,而且上方的楼阁重达数十吨,如果单靠这些直径不超过十厘米的木柱去支撑,显然不可能。 看来这些木柱只是幌子?那么,真正的受力点又是在哪儿呢?原来,悬空寺真正的受力点在栈道下边伸进岩石深处的木柱上。这些木柱叫“悬臂梁”,真正起承重作用的就是这些悬臂梁。这里的悬臂梁分为上下两层,一长一短,巧妙地运用力学原理伸进岩石的深处。而且这些木梁都采用传统工艺处理过,经过生桐油浸泡的木柱既不怕白蚁啃噬,又能防腐,真是一举多得! 漫步在悬空寺的楼阁和栈道上,时间仿佛已经停止,只有奔流不息的浑源河和山谷的风声提醒我们,这座建筑早已和山谷浑然一体。时光流转,正是1500年前的工匠的智慧,在悬崖峭壁之上创造出了这样一座不可思议的伟大建筑。 (编 院子) 悬空寺并非只此一家 河北井陉县苍岩山福庆寺:建于隋朝。主体建筑桥楼殿坐落在一座石桥上,石桥飞跨对峙的两岸。桥楼殿为一座九脊重檐楼阁式建筑。游人若游此殿,须从桥下拾级三百,方可如愿。 陕西陇县景福山王母宫:始建于金,主体建筑为楹殿阁,垂直悬挂在绝壁上,被誉为天下奇观。游王母宫,游人得攀10多米高的铁索梯,还得横穿天桥栈道。 山西广灵县小悬空寺:建于北魏。只能容一人通行的石板小路蜿蜒伸向距地面10多米的悬崖峭壁,数个天然石洞分上下两层镶嵌在峭壁之中,洞内有观音、弥勒佛、地藏塑像20多尊。从外面看,小悬空寺给人摇摇欲坠之感。 西宁悬空寺:史称北禅寺,位于西宁市北山,依山傍水,发育完好的丹霞地貌向里凹进,形成大小不等的洞穴,素有“九窟十八洞”之称,红崖间殿宇高悬,栈道回廊将殿宇楼阁与洞穴相连,使殿中有洞、洞内套洞,洞中塑有佛、道诸神像,被称为中国第二座悬空寺,仅次于恒山悬空寺。 云南昆明西山汉崖上的三清阁:是建在险峻峭壁上的古建筑群。始建于元代,为梁王避暑宫。后经明、清两代扩建,形成目前的规模。沿石级登临如置身于空中楼阁,令人流连忘返。 浙江建德大慈岩:有“江南悬空寺”之美称。主体建筑地藏王大殿建于元代,位于垂直200米高的绝壁上,一半嵌入岩腹,一半凌架悬壁。近观气势雄伟,远望如琼楼玉宇高映于云天之上,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致相映成趣。
2010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题解读及素材运用
作者: 暂无 来源: 科海故事博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思辨智慧。另外也不浮光掠影,对事件能准确无误地说出来龙去脉,否则就会犯“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之昭昭”的错误。 【素材运用】 1.让玉米变黄金 高会林,通化市农科院研究员
让兴趣引领学生走进缤纷的历史天地
作者: 暂无 来源: 成才之路·中、大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的场景来让学生了解改革的艰难及商鞅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开拓创新的勇气。我把学生分成5组:第1组同学负责收集商鞅的资料,第2组同学负责收集守旧派大臣的谬论,第3组同学负责收集商鞅变法的内容,第4组同学负责
茅忠群 不爱英语录《论语》
作者: 暂无 来源: 数字商业时代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采访·撰文/孟岩峰 儒雅气十足、信奉国学、丝毫不具“狼性”的茅忠群偏偏率领方太做到了高端厨具行业第一。   在方太食堂吃饭时,长长的队伍中一个酷似方太集团总裁茅忠群的身影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但记者随即否定了自己的想法,“怎么可能是茅忠群,那个人在队伍中一样刷卡一样收拾碗筷。”半个小时后,当记者看到在电梯里为后来的人们按着按钮的茅忠群时,不禁愕然。   “看我们小茅总没架子吧,他从来都是这样子。”出了电梯,同行的方太员工得意地跟记者说。   一个小时后,采访开始。当记者问起他的“没架子”时,茅忠群引经据典,“其身正,不令而行”。在他看来,摆架子换来的只是表面的听从,“我要的是人心思齐,要让大家从内心信服,这样的管理效果才会好。”   “没架子”的茅忠群获得了员工的尊重,而他的学识则为他赢得了下属的敬重。读过EMBA 的茅忠群深谙西方管理之道,而对国学的研读又让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茅忠群中西融合的管理下,方太集团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家电细分行业获得了神话般的成功。   “经济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的管理模式,欧洲有欧洲的模式,美国有美国的模式,日本有日本的模式,中国若干年后要成为发达国家,也要有自己的管理模式。儒学完全可以与实践管理相结合,中学明道,西学优术,且要中西合璧。”   不上市、不并购、不打价格战   与大多数“活跃”的企业管理者相比,茅忠群显得有点“落伍”:不爱交际,不愿接受媒体采访,在大多数管理者都在侃侃而谈、挥斥方遒的时候,他似乎只会腼腆地微笑,也没什么肢体语言。在酒桌文化流行的今天,茅忠群只是偶尔邀好友一起品茶,闲暇时的他更喜欢唱唱越剧、读读经,全然没有商人气质。很难想像这样一位儒雅气十足、丝毫不具“狼性”的企业管理者,竟然率领方太做到了高端厨具行业第一。   “选择抽油烟机作为事业的切入点,是因为这个行业没有外国品牌竞争,成功概率较大,当时抽油烟机产品正在转型,高端品牌市场仍然空白。在产品大趋势的转型期抓住机会,成功的可能性很大。”茅忠群在初入市场时就有所考虑。   方太的高端定位从最初就开始了。当时的抽油烟机还都是仿造国外的外观来做,而茅忠群则是聘请工程师以及工业设计人员一起自主研发、设计产品,光图纸就设计了几百甚至上千张。功夫不负有心人,从第一款抽油烟机开始,方太就成了业内的标杆机型,“被很多人模仿,说明品牌影响力大。”茅忠群对于产品被抄袭不以为然。   准确的定位让方太站稳了脚跟,而方太最初的成长也受益于西方的管理思想。因为从未有过企业管理经验,茅忠群从世界500 强企业重金聘请了一批高管。“从他们的身上我可以学到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茅忠群自己还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读了EMBA 课程,西方管理思想在方太的前10 年成为主流管理思想。   系统学习过西方管理理论的茅忠群非常崇拜特劳特的定位理论。要想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高端品牌,就必须让品牌与消费者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走专业化道路,在目标消费者心中树立非常清晰的形象。这也是茅忠群一直坚持“三不原则”(不上市、不并购、不打价格战)的原因。 坚持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在行业大打价格战时,茅忠群的压力很大,经常在半夜接到经销商的电话要求降价。而拒绝降价的茅忠群反而加大了研发力度与产品品质,树立了方太专业化的高端形象。   “每年20% ~ 30% 的增长就已经足够,不需要通过收购、上市、品牌输出、代工这样的途径来盲目地急速扩张。”这对于大多数正在跑马圈地的中国企业来说,简直是难以理解。   在茅忠群看来,“收购无非就是为了求速度和规模,这些不是我想要的。方太需要的是品牌,而品牌需要时间的积累。只有知道方太的品牌价值是大于销售额的时候,才能给我一种安全感。”   半部《论语》治企业   对于方太崇尚国学管理记者早有耳闻,但一直没有见识过。方太的司机在接记者时随意说了一句:“我刚读完经过来的。”见记者有些惊讶,司机解释说:“我们公司现在每个部门每天都会找个固定时间读经。最初不适应,现在已经习惯了。”   说起茅忠群与国学结缘还有一段花絮。大学毕业后的茅忠群一直学英语,父母也专门请了外教给他上课,但对英语不太“热心”的茅忠群总觉得自己进步不大。“大概2005 年吧,我忽然想通了。我要是把这些时间用来学传统文化会怎样?肯定比学英语进步大。”自此茅忠群开始穿梭在北大、清华等不同高等学府学习国学,“我是我们同学中最认真的,从不缺课。”   与很多人学习国学修心不同,茅忠群还另有目的。“我上过EMBA 课程,也聘请了那么多500 强的高管,西方管理思想已经差不多了。老学西方的思想就永远都是他们的徒弟,很难超越。做得好的企业一定要将本土文化融合进企业文化。所以,我去学国学也有将传统文化融进企业管理的想法。”   将国学引入企业的,茅忠群不是第一人,但创出一套儒家管理模式的,方太绝对独一无二。“半部《论语》治天下。”茅忠群这样评价《论语》,“天下可治,遑论一个小小的企业?”在中国的企业中,方太第一个建立了孔子堂。如今,方太的孔子堂远近闻名,每个星期都会有人来讲关于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的课,而茅忠群本人也会授课。   “道家是出世,儒家是入世。做企业必须用入世的心态去做,不然怎么可能与时俱进?” 2009 年开始,茅忠群意识到强化企业文化的时机到了,开始向员工讲授《三字经》、《弟子规》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茅忠群并不担心员工会有反感。   此前和高管们用西方思想协定出来的25 条管理规则,如今也修改成了20 条,其中添加了很多的传统思想。“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理,有耻以格。”茅忠群随口说出了这句话。“有些时候让员工有耻比处罚的效果更好。”   方太将员工的错误分为A、B、C 三类,C 类最弱,如迟到、早退等。以前,员工迟到会被罚款20 元。茅忠群以此为尝试,取消了罚款的规定,改为如果迟到主管找其谈话一次,“目的就是建立员工内心的羞耻感,被主管找谈话一般都是大事。”在茅忠群看来,美国式管理中的20 元钱让人忘掉了羞耻心,因为“20 元就像埋单了,我一点都不脸红”。尝试结果让茅忠群很开心,“C 类错误的违反率比去年上半年下降了50%以上。”
古诗词的闪光点探微
作者: 暂无 来源: 大家参考·基础教育新课程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古诗词博大精深、营养丰富。学习古诗词,能唤起读者的联想与思考;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提升道德境界;能培养情趣,感受生活的真善美。 [关键词]古诗词联想写作情感道德情趣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璀璨的明珠,是几千年来古代文化、民族精神的记载,它博大精深、营养丰富。它如同昨夜璀璨的星辰,在今夜,在明夜依然会熠熠生辉,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一、学习古诗词,唤起读者的联想与思考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这是王冕的咏白梅诗。不畏冰雪,不混红尘,散发清香,引导大地回春;是白梅的芳姿侠骨,更是诗人的高洁灵魂。读这样的诗句,粗俗的人能不自惭自新?平庸的人能不自省自励?有为的人能不自分自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秋夜江边,残月西沉,乌鸦啼叫,清霜满天。满怀乡愁孤卧客船,只有火红的江枫,明灭的渔火相伴。将这样一首充满着愁绪的诗句配上一首宁静、深沉的丝竹之曲,怎能不触发学生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呢?学生脸上流露出悲切的思绪,一个个似乎都成了含愁而睡、难以成眠的人。于谦的《石灰吟》,作者以石灰白喻,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一个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的形象。 “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悟这些如珠妙语,铿锵有力的诗句,宛如晨钟声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学生一个个也都慷慨激昂起来。 二,学习古诗词,积淀文化底蕴,传承民族精神,提高写作水平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从古诗中生发了想象、联想,引出了思考与辩证,日久天长,这种想象、这种思辨也引向了自己身边的景物人事之上,开始了对自身的注重和思考,对社会的观察与辩证,学我们的内心世界也渐渐丰富、充实起来。有了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写起文章来也灵活自如,得心应手了。在任何一篇作文中,如果能恰当运用古诗词,不仅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而且能使语言优美典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文采斐然,犹如给文章披上了一件光彩照人的外衣。大家所熟知的唐代有名诗人王勃,在《腾王阁序》中,他写的千古绝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化用了北朝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近代作家胡适、钱玄同、鲁迅等又有哪一位没读过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哪一位的文章中不是流淌着文言文的血?在本世纪“现代作家”中,又有几个能否认自己受过占文的熏陶?台湾作家三毛的小说《蓦然回首》用的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又如,在鲁光的《中国姑娘》中,有一段写袁伟民训练女排姑娘时近乎残酷无情的内容,小标题为“道是无情却有情”,就是活用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 三、学习古诗词,开阔学生心胸,拓展视野,丰富情感 “诗者,根情。”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征就是抒情,一首诗词能写几春秋,一首诗词千行泪,一首诗词寄明月,一首诗词何时别。徜徉古诗词,体验世间真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无情;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直捣黄龙”的壮志豪情;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的笃挚之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肝肠寸断的别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手足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母子亲情;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恋人深情;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的爱国之情……经常读这样的诗词,可以养成对亲人,对朋友,对人民,对祖国的美好感情,从而使大家都生活在温馨的关爱中。 四、学习古诗词,提升道德的境界 古诗词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在教学中,意境互动策略能使学生在课堂中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 《三国志》中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你明白做人准则; 《伶官传序》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欲可以亡身”,让你明白奋斗哲学, 《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让你明白奉献精神, 《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你明白浩然正气,《浣溪沙》中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让你明白超脱与豁达, 《春望》中的“感时仡溅泪,恨别鸟惊心”,让你明白无奈与感伤。《孟子·滕文公》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让你明白忠贞不渝……也许这些道理我们每个人都能悟出来,但是,这都需要以时间和经历为代价,很多时候,这种代价可能是非常巨大和惨痛的。牛顿说“如果说我能看得比别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那么,从文言文中领会先贤的精神世界,不正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学习吗?我们耳濡目染,感悟熏陶,吸取前人的智慧,超越前人的道德的境界,创生出崭新的归属于自己的道德境界。此外,诗词中还塑造了不少光辉形象让我们垂范:有“万里赴戎机”代父从军的花木兰; 有 “羽扇纶巾”、 “雄姿英发”的周瑜;有“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王昌龄;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有“安得广厦千万间”,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杜甫;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的鲁迅。 五、学习古诗词,培养高尚的情趣,感受生活的真与美 培根说过, “读诗使人灵秀。”古诗词似乎是在通往历史的长河上架起了一座古今之桥,让我们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之中,目视其文,耳醉其声,心同其情!读古诗词可大大地扩展想象的范围,提高悟性,触发灵感,净化情绪,情境。古人云: “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例如,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闲淡与道冥和的境界,这些诗都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的意趣之美。诗句“江山如画”、 “春风又绿江南岸”、“竹外桃花三两枝”、 “映日荷花别样红”让人感受自然美;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小园香径独徘徊”、 “相逢何必曾相识”则让人感受社会美。 华灯初上,呷一口清茶,指尖轻轻滑过泛黄的《诗经》,是何等逍遥自在! 雨后初霁,心与天空一样澄明,细细品味宋词的字字珠玑,又是何等的酣畅淋漓! 一句名句,就是一扇哲理的窗户,一位良师益友。多读一些古诗词吧!读一句古诗词,就等于认识与摘取了一朵生活浪花。积累与读懂得越多,就越能让你走进一个永不枯竭而充满智慧与希望的生命海洋。对古诗词的认识和理解,不仅能知道它自身的涵义, 更懂得它能给予我们“真.善·美”的启发和优秀文化的积淀!
解析邓核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足球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特约撰稿尧皓 10月8日,国足在昆明的大雨中2比1战胜了到访的叙利亚队,结束了此前热身赛三轮不胜的尴尬。中国队的世界排名也重新回到了前80名,一个相对合理的位置。高洪波率队16个月以来,在
“辩”、“变”之辨:读《声无哀乐论》有感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东文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哀乐与善恶   天籁与人声   声与乐   精神与物质   声音与音声   表象与内容   主体与客体  
描述: 前言 《声无哀乐论》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一部极富于思辨性的美学著作,嵇康借<声无哀乐论)一文,不仅讨论了音声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到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等,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嵇康大胆反对了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等同于政治,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神化音乐、异化音乐的不正风气,这是有着极大的进步意义的。并且他所看到的音乐形式之美、欣赏主体与欣赏客体之间的矛盾等问题,也是前人所未论及的,由此可见,嵇康确实无愧于“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人伦之英”的评价。 笔者在学习<声无哀乐论)的过程中体会到,在“东野主人”与“秦客”的八次辩难之中,出现了多处在同一范畴之内或者不同范畴之间的不同概念的变换,形成了在“辩”中“变”,在“变”中“辩”的特点。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将这些相对的概念加以提炼与分析,以期从较为深入的层面去理解(声无哀乐论)一文。囿于笔者的学术水平,本文也许会存在对(声无哀乐论)一文的误读,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指教。 主体与客体 秦客在“二难”中,借”昔伯牙理琴,而钟子知其所至”、”隶人击磬,子产识其心哀”、“魯人晨哭,而颜渊察其生离”三个典故,谓东野主人“以未遇善听而谓之声无可察之理”,指出由于欣赏主体自身存在差别,因而在听觉审美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与感受必然存在差异性,通过“知音难寻”,进而揭示出”欣赏主体无常”:而东野主人在其“二辩”中,将秦客自欣赏主体层面提出的“主体无常”的论点,转换为欣赏客体层面,将欣赏主体之无常,变为“欣赏客体无常”,从而将秦客置于“若此果然也……则向所谓声音之无常:钟子之触类,于是乎踬矣。若音声无常,钟子之触类,其果然邪,则仲尼之识微,季札之善听,固亦诬矣”的两难境地,进而得出”俗儒妄记”的结论。 哀乐与善恶 秦客在”一难”中提出”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东野主人则于“一辩”中回应以“斯义久滞,莫肯拯救,故令历世滥于名实……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善恶”为音声之“实”,是音声的客观本质属性:“哀乐”为音声历世之“名”,欣赏主体感受到的是自己内心的哀乐,却将哀乐的属性加给了音声。“哀乐”是欣赏主体对自身的情感心理属性所作出的性质判断,属于对内的心理概念:“善恶”则是欣赏主体对欣赏客体作出的价值判断,相对于内心而言,属于外在的的属性概念,“外内殊用,彼我异名”,即”外在的音乐不能用对内评价的符号系统。”①因此“声无哀乐”。 天籁与人声 “夫天地合德,万物资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章为五色,发为五音。”此指“天籁”:“口之激气为声”之类为人声,“禽管纳气而鸣”的“人籁”当属此类。”天籁”是自然界的声音,表现出自然和谐之美:“人声”则是人之精神的产物,呈现出艺术创作之美。“自然和谐之美”自不会以人之”爱憎易操,哀乐改度“;而呈现出艺术创作之美的”人声”,作为人的一种精神产物,则必然被创作者于创作之始即将情感系之于声音,呈现出创作主体的哀乐之情。 声与乐 东野主人抛出“声无哀乐”之论,看似冒天下之大不韪,实则为自己留有充分的辩论余地。他明确区分了“声”与“乐”的概念,即“声”不等于“乐”,“声”只是“乐”中的一部分。“声音之体,尽于疾舒”,声音是时间的艺术,在嵇康的表述中,“音声仅仅是作为形态性的乐音运动形式而存在的。”②“乐之为体,以心为主。故无声之乐,民之父母也。”乐,可以无声,但不可无心,可见“声”与“心”在“乐”中的地位孰轻孰重。这似乎可以构成“乐=声+心”这样一个公式。而”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且“至夫哀乐,自以事会,先构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则虽“声无哀乐”,而”乐有哀乐”知矣。 声音与音声 “嵇康提出‘声无哀乐,的命题,是就‘音声,(即音响组合及其运动)的范畴与属性而言的,命题本身反映了嵇康在探讨音乐美的本质时,首先是将视线集中在音乐的形态层面上,并由音声的自然和谐属性谈及它与人的情感处于怎样一种关系之中。”③在辩难之初,秦客与东野主人对”声”之所辩仍能保持在“音声”的范畴之中,其后则不然,如“鲁人晨哭”、”使从下出”、“牛鸣”、“儿啼”……则不属于“音声”而当属“声音”之类,这便出现了母项不能完全包含子项的状况。“声音:声波通过听觉而产生的印象。”④“音声”既非“声音”,则其范畴必然小于“声音”。“声音”包含“音声”,”音声”被包含于“声音”。如果用”声音”的概念去解释“声无哀乐”的”声”,则可以免去母项不能完全包含子项的状况。也许,将“声”解为“声音”并不符合嵇康的原意,但这也正能看出秦客与东野主人在辩难之时对“音声”与”声音”这一对概念的变换。 表象与内容 东野主人在“一辩”中以“殊方异俗,歌哭不同,使错而用之,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戚”来支持自己“音声无常”的论点:秦客驳之以“八方异俗,歌哭万殊,然其哀乐之情不得不见也。夫心动于中,而声出于心:虽托之于他音,寄之于余声,善听察者,要自觉之,不使得过也”,认为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哀乐还是能够显现出来的。“歌哭万殊”说明表现形式的不确定性,“哀乐”为音声表现的内容,“八方异俗,歌哭万殊,然其哀乐之情不得不见”,虽然音乐的表现形式具有相对的不确定性,但对音乐内容的表现却具有其确定性,不能以其在表现形式上所具有的相对不确定性来否定其在音乐表现内容上的确定性,因此叼;可……见方俗多变而谓声音无哀乐也。” 精神与物质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音乐是人类精神的产物,属于心灵范畴;“设使从下出,则子野之徒,亦当复操律鸣管,以考其音,知南风之盛衰,别雅正之淫正也?”“使从下出”之声,虽然亦为人声,虽然亦为“同出于一身者”,却是人类的物质产品,属于生理范畴:而泪与肌液肉汗之属,更是出自于人身的纯物质产品。以上所举物质产品之类,虽与“声”为”俱一体之所出”,但由于“精神与物质”、“心理与生理”的范畴不同,自没有相提并论的道理。东野主人在此有举例不当之嫌,似对精神与物质概念的界限较为模糊。 结语 中国音乐美学史上自古便有”和同之辩”,正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同为读(声无哀乐论),所感、所想或有不同,但这种不同,正会转化为一种使得学习与研究继续进行与发展的推动力。“以他平他谓之和”,也许笔者的某些所感、所想仅能属于“被平”之类,但我们应做一朵被激起的、哪怕是转瞬即逝的浪花,而非做那随波逐流的水草。 (作者系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研究生三年级)
玩转组词造句法 轻松快乐写作文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又可用“风”造句。 以“风”组词一 1.从“风向”上组词:东风、南风、西风、北风、上风、下风; 2.从“风力”上组词:狂风、微风、暴风、疾风、残风; 3.从
< 1 2 3 ... 985 986 987 98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