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甬上四先生”的政治构想和教育实践
作者: 暂无 来源: 地方文化研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育实践   政治理想   甬上四先生   政治思想   理学  
描述: 治国平天下始终是传统中国社会精英的最大理想,南宋"甬上四先生"也不例外。他们既提出过一些较为宏观的治国措施,也对改善南宋社会的底层状况建言立策。自执政者而言,提高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的伦理实进工夫与政治理想的落实,是合而为一的工作。"善性"是一切伦理教化和政治措施得以实施的根本。因为"善性"的存在,才与同样由善而发的伦理教化和政治措施获得一种内在的共通性,使这种外在的客观化的运作,获得一种内在的主观化的认同。这种认同感,使得人们自觉而自愿地服从政治治理,从而使政治理想得到落实。政治理想得到落实的关键,是君主的善心必须得到彰显,如果君主之心有不尽合于圣贤之心者,必须"格君心之非"。基本原理既定,还需有具体的制度来促成理想社会的实现。当政者要深切地体认传统儒家"民为邦本"的思想意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就是指制度的创设和安排。制度设置必须符合"道心"的要求,如若不然,制度则反而会起到反作用,伤害到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合理的制度有时必须的,因为人的政治与经济及社会行为惟有遵循制度,才能保持可持续性,才能兼顾公平和效率平衡的原则。"甬上四先生"重视教育,对南宋的书院教育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也使陆学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南宋理学与书院教育宗旨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体达用   书院教育   经世致用   圣贤之学  
描述: 南宋时期,理学和书院呈现一体化发展趋势。理学家倡导复兴儒学、以儒家明体达用、内圣外王作为书院教育宗旨,推动了南宋书院的发展,为书院成为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于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的刍议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教育史   朱熹   南宋书院   理学家   书院官学化   岳麓书院   陆九渊   公元   白鹿洞书院   吕祖谦  
描述:、朱子而盛,而东莱之丽泽,陆氏之象山并起齐名。各家之徒偏天下,则又南宋之四大书院也。”朱熹兴复或者说重修白鹿洞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大事。白鹿洞自此以中国教育史上最著名书院的形象树立起来,对后世学校教育,特别是书院的建设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关于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之始末,本文
论书院教育与宋末元初江南地区的抗元斗争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末元初   抗元斗争   书院教育   江南地区  
描述: 宋末士风不振,但在江南抗元斗争中产生的忠义之士却超越前代。这与南宋的书院教育有关系。南宋书院勃兴,教育士子要立志成成贤;强调“为己之学”,注重道德培养,尤其突出“忠节”教育;强调践履躬行,反对
南宋书院的环境选择及人格教育作用
作者: 暂无 来源: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环境选择   书院   人格教育  
描述: 自唐以来,书院在培养人才和传播儒家道德价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南宋的书院多以理学教育为主,其教育特点是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传统的人格教育思想,围绕着学做圣人的教学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为以后的元明清教育树立了典范。书院对教学环境的选择颇有特点,他们选择适合修养情操的自然环境,把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相互体味融入人格教育之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地方。
宋代书院与文学
作者: 李光生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教学内容   文学   书院制度   书院文化  
描述: “宋代书院与理学及文学”南宋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使得南宋书院与文学的关系很大程度上衍化为理学与文学的关系。书院授业者多兼教育家、理学家与文学家于一体,因而,他们在讲学传道之余也从事文学活动,并由学派
陆九渊与象山精舍
作者: 暂无 来源: 教育研究与实验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宗羲   学生   陆学   南宋书院   讲学   象山书院   学案   白鹿   陆九渊   全祖望  
描述: 、兴废之详,有北宋四大书院,有南宋四大书院。……自金源南牧,中原扳荡,二阳鞠为茂草。故厚斋谓岳麓、白鹿以张宣、朱子而盛,而东菜之丽泽、陆氏之象山,并起齐名,四家之徒遍天下,则又南宋之四大
南宋陆门学者的教化理念与实践
作者: 刘仪秀   来源: 清华大学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教化   陆象山   杨简   南宋陆门   袁甫   理念与实践   陆九渊  
描述: 南宋士人對於當代社會的貢獻,社會史研究的成果已相當的豐碩;至於思想史方面,南宋乃是理學趨於成熟的重要時代,因此,對於南宋理學的思想研究更是不少。本篇論文則是奠基於社會史與思想史研究的基礎上,試著將這兩個研究領域作一個貫通的工作,企圖將南宋思想家的社會表現具體地勾勒出來,並從中探討其中的因果關係。而本篇論文便以南宋陸門學者作為主要的考察對象,將探討這個學術群體的思想與其社會實踐的關聯性。一般思想史對於陸學本心之說的批判,常說其流於空談、流於禪學,此乃單從思想史的角度而來的批評。但是,如此的批判對於南宋的陸門學者是否公平?從陸門學者在南宋社會教化的參與來看,言其學說流於心性、空談,則有欲加之罪之虞。畢竟,在爬梳過整個南宋陸學者在當代的教育實踐後,可以具體的看到,陸門與朱門或其他南宋的士人一樣,都有著濃厚的經世致用的理想並且也試圖將他們的學術理想落實於社會教化當中,而他們甚至還以此來批判佛教。 整體而言,本篇論文的探討,乃以陸門學者在當代的教化實踐作為討論的重心。前半部乃是介紹陸門學者對於當代社會的看法、以及其教化思想與方式的介紹;後半部則著重於陸門學者的教化實踐,即包括他們在個人教化與群體教化上的努力,各有何重要的實踐。在思想方面,陸門學者的教化思想乃根著於「本心」、「道在庸常間」的思想,這樣的教化理念,也深深地影響他們的教化實踐。特別是本心之說,陸門學者便常言「本心即道」、「吾心與聖人同」之語,其中乃隱含著某種程度的「大同意識」。所以,其對於平民教化的實踐,更可作為檢視其思想言論的重要指標。在爬梳過史料後,我們可以看到陸門學者對於地方教化的用心與重視,無論是居官或是居鄉的陸門學者,皆是盡其所能地參與地方教化的工作。個人的教化,他們以書信的往來、堂室的記銘、鄉賢祠的示範等作為教化個人的重要途徑;群體的教化,他們則藉由學校、書院教育以及平民教化等方面予以發揮。大體上,南宋的教育乃是走向「官學沒落,書院勃興」的發展,而在這樣的教育趨勢中,我們可以發現陸門學者多是適時適力的予以參與。陸學的思想並無阻礙他們對於當代官學、私學的參與,也並非像思想史所勾勒出那樣「一切講求本心」於是對於「外在學習」便予以排斥或拒絕的教育形象。再者,即便陸象山本人沒有親建一座書院,亦不能由此論斷象山對於南宋書院運動具有某種程度的排斥感。那麼,究竟該如何看待這樣的歷史事實呢?此便是陸門學者與書院運動一節當中所欲探討的重心。 至於在平民教化方面,本心說的思想仍深刻地主導陸門學者對於平民教化的工作。他們在平民教化的落實上,完全顯現出「道在庸常間」的教化思維。他們藉由日常生活的瑣事、民間所奉祀的人物,告訴百姓「道」的具體形象。身為一個地方官,勸農、諭俗乃是一個奉受皇命的循吏所該盡的責任。只是,由象山大弟子楊簡的勸農文,卻可清楚的看到陸門學者的勸農態度與其他地方官的不同。楊簡以一個堂堂地方首長的身份,主動拉近與地方父老的距離,整篇勸農文充滿著動之以情的言語,與一般制式的勸農文有著明顯的差異。至於在獄訟上,乃是以寓教於訟為主體,將陸學強調本心的教化思維,充份地表現在他們實際治獄的過程中。對於民間信仰,陸門學者也多採取包容的態度。大體上,他們對於民間宗教有著借力使力的教化理念,即深入百姓的日常信仰,從中啟發百姓的道心,告知他們生命福禍與本心之間的關聯性。最後在家鄉關懷方面,陸門學者同樣地以本心之說來釐清家鄉百姓的問題,無論是家鄉倫理的建立或是地方政治的改革,仍是以本心說為主軸。而對於家鄉公益活動的參與,陸門學者亦是積極的投入至其中,救荒、鄉曲義田的活動,都有著他們的身影。在在可以證明,南宋陸門學者的心學思想,仍是具有積極的落實性,一樣講求經世致用的作為。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