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儒道佛”·“生活世界”与其相关的“意义治疗”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治疗     道德       空无   意识   心性   场域  
描述: 追求本土化的意愿。之后,文章概括的指出儒家所重在"孝悌人伦、仁义为教、道德创生",道家之所重在"尊道贵德、慈俭虚靜、自然无为",佛家之所重在"悲智双运、涅槃寂静、缘起性空"。进一步言之,儒家重在"仁
吴伯朅先生与古典蜀学终结
作者: 暂无 来源: 儒藏论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代表人物   终结   公羊   道德   巴蜀文化   四川   文字   古典   儒家   名山  
描述: 一、伯朅先生是继承和弘扬蜀学的杰出代表吴之英字伯朅,博通群经,尤精《三礼》。所著有《寿栎庐丛书》十种,《诗》、《书》、《易》、《公羊讲义》若干种。文行素
新晋商 新儒商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晋商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发扬   文化   道德   传统   晋商   继承   民主   商业精神   儒商  
描述: 儒商就是道德商,儒在这里代表是道德,以精神、文化为天,晋商的特点就是以道德来立业,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
杨时学术思想简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儒藏论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格物致知   中庸   学术思想   道德   二程   收集整理   程颐   孟子   伊川   理一而分殊  
描述: 有宋一代,学派林立,各学派彼此争相辉映,学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即使是盛极一时的荊公新学,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也日趋黯淡、没落。而二程所创立的洛学虽经历了党争,遭
北宋中叶的尊孟思潮:苏辙《孟子解》解读
作者: 暂无 来源: 儒藏论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德   孔子   修身   孟子   意涵   北宋中叶   思潮   仁者   儒家   君子  
描述: 苏辙(1039—1112),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同为北宋著名的大学问家。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迁谪。晚年定居颍川,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参禅为事,过
清官与侠客的迷思
作者: 暂无 来源: 杂文选刊·上旬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代表人物   战国时期   道德   律师   韩非子   侠客   暴力   法家   百家争鸣   清官  
描述: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曾说过:"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意思是说那些儒生往往用巧妙的文辞博取人道德上的同情与认可,从而破坏律法的尊严;而行走江湖的侠客,则用暴力冒犯王法。这当然是百家争鸣时法家代表人物标榜自家"药方"包治百
道德隐喻下的“山水”境界:关于《林泉高致》中“陶养”问题的解读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苑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水画   境界   理解   道德   问题   隐喻   三个层面   中国画   郭熙   林泉  
描述: 在《林泉高致》中不难发现的一个问题是:郭熙对于山水境界的不同。郭熙对于山水的理解,从儒、道、释这三个层面给予山水不同表征的解释:教诲、关照体悟以及赋予了山
「心性之学」在教育上的运用—儒、道、佛义下的「生活世界」与其相关的「意义治疗」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世纪宗教研究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場域     意識   道德       空無   治療   心性  
描述: 追求本土化的意願。之後,本文概括的指出儒家所重在「孝悌人倫、仁義爲教、道德創生」,道家之所重在「尊道貴德、慈檢虛靜、自然無爲」,佛家之所重在「悲智雙運、涅槃寂靜、緣起性空」。 進一步言之,儒家重在「仁
‘顺水推舟’后的补课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闻记者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有偿新闻   更新观念   市场经济   道德   宣传   批判   补课   传媒   精品   拜金主义  
描述: 时下,似乎又在呼吁“重树道德旗帜”,要批判拜金主义,反对斗富比阔,抵制“有偿新闻”了,对到处是精品极品之类的现象感到有点问题了,这是从近来的传媒上可以约略感受到的。我对此表示由衷的赞成和高兴。然而
文化墙不是道德排行榜
作者: 暂无 来源: 晚报文萃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排行榜   道德   文化语境   文化平台   青楼女子   历史人物   文化界   公众人物   风尘女子   夫子庙  
描述: [新闻回放]据《南京晨报》2005年10月25日报道:近日,在南京夫子庙泮池,大型浮雕《秦淮流韵》创作安装完成。在展现的25位历史人物中,秦淮八艳也占了一席之地。这在一些游客和市民中引起争议:"怎么说她们都是青楼女子,历史上夫子庙青楼盛行给百姓留下很坏的印象。"类似的"争议"之声,我们并不陌生。无论是历史上长期尊儒修德的"主流"文化界,还是民间的大众文化语境中,对于以风尘女子为中心的流闻轶事,总是抱有几分戒心甚至是"敌意"的。尤其让人感喟的是,这种戒惕和疏离更多体现于开放式的文化平台或场合,诸如在著书立说、开坛布道、授徒训诫等公开活动场域,人们特别是"公众人物",总是异常谨慎地与其保持距离。而在另一些私密性的场合或时段,历史呈现的却往往是另一番暧昧面目:即便文采飞扬如白香山、苏东坡、朱熹等名
< 1 2 3 ... 9 10 1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