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2000年第9卷总目录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374) 1997-1999年我院抗高血压药物利用调查及评价… 宋庆翠孙惠丽黄仲(375) 316株细菌药敏分析 王晖(377) *经验交流* 1例麻醉意外的抢救及分析 秦治敏(379) *药物不良反应
生活家苏东坡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夏地理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西南部,岷江的中游,古称眉州,两宋期间有数百人考取进士,是中国历史上的进士之乡。1037年1月8日,苏轼诞生在今天的眉山市三苏乡。那个时代,中国是个巨大的乡村,和大多数婴儿一样,苏轼生于乡间。两年后,他
不想当小偷的教授不是好学者
作者: 暂无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朵渔 汪晖老师涉嫌抄袭这件事,在“学术界”炒得沸沸扬扬,我以观剧(兼打酱油)的心情愉快地关注了两个月,期待中的主角依然没有登场。汪老师倒是心态好,丢下一句“让学术界自己去澄清吧”,就闪人了。“身后是非谁管得,满街争说蔡中郎。”我很好奇,“学术界”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怎么来澄清? 以我的观感,“学术界”实在是既虚妄又具体,像一个江湖,虚妄得无所指无边界无人称,但又可具体到“朋友”、“敌人”和“观众”。我就是那个具体的观众——沉默的大多数;而在这件事上所有挺汪的人士则被指认为汪的朋友。汪老师的“敌对者”众多,始作俑者当然是“犀利哥”王彬彬。 王彬彬老师以抓人小辫子著称,但他基本上一抓一个准,我端的佩服。民国都过去那么多年了,现在留辫不留头的大有人在。王老师这次不只是抓住了汪老师的小辫,而是像抓小偷一样,直接抓住了手。从谁的篮子里,偷了什么菜,然后存放在什么地方。白纸黑字,言之凿凿,我还没看到什么有力的反驳。大多数挺汪者都是绕道而走,或者说“窃书能算偷吗”,或者干脆说抓小偷的人道德、态度、人品、心理……有问题。王彬彬的文字里的确透着一股抓住小偷的轻松快意,不厚道是肯定的。干这种事的,没几个厚道的。厚道是一种乡愿,风度,无论窃钩还是窃国,均可云淡风轻地一笑而过。王老师不按江湖规矩出牌,乐于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这是悲剧还是喜剧?我最初是以看喜剧的心情围观的,看着看着,就觉得越来越像一出悲剧。 悲剧的主角当然是汪老师,但他又拒不登场,这就更加悲剧了。为他的沉默与缺席担心的大有人在,易中天老师说:“说句实话,自打《南方周末》全文发表了王彬彬先生的文章,我就一直替汪晖教授捏把汗——像他那样死不开口,硬扛着,恐怕不是个事。”谁说不是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应该是汪老师这种级别的学者应该采取的策略,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者,是忍受不得任何学术污点的。难道他真的相信“学术界”会把这件事情澄清?我们学术界的事情,向来是越澄清越乱,因为底子本身就是浑浊的。“承认错误也不丢人。死不认错,那才是神仙都救他不得!”易老师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谁说承认错误不丢人?承认了错误不仅丢人,而且还会丢掉其他什么什么。不承认错误可能会死,承认了错误立马就死。我们这里的纠错机制就像“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随意得很。因此,林毓生教授呼吁成立“汪晖涉嫌抄袭调查委员会”,才更显其理性和建设性。可惜,老先生呼吁了半天,似乎“相关部门”并无意回应。 现在,陆续登场的“挺汪”人士有被丑角化的危险。钱理群老师、李陀老师以及众多的汪粉等等,对“抄袭”本身有点避重就轻,转而去指责别人的动机、心理、道德之类的东西,这就有拉偏架、搅浑水之嫌。我觉得哥们义气对汪老师纯粹是帮倒忙。群众的眼睛是贼亮的,尤其是围观的群众。说什么“南北暗战”、“派系斗争”、“个人恩怨”之类的,都是逃遁之词。虽然提倡“深度围观”,我觉得唯这件事可抛开“深度”不管,愉快围观即可。是戏就有收场的时候,我想汪老师大概也盼望着这出“王汪罔”尽快剧终。 王老师的第一篇大批判题目叫《汪晖的学风问题——以(反抗绝望)为例》,王批汪的学风问题有二:一日文理不通,二日抄袭。抄袭就是偷,汪老师到底偷没偷,“学术界”还在澄清过程中。汪老师的“文理不通”我是亲身领教过。没读过他什么书,有一次被一位汪粉嘲笑,说不读汪毋宁死。大有“朝不闻道,夕死可矣”的架势。赶紧去图书馆,借来四卷本《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准备攻克一下。就我那一次的阅读经验来说,很不愉快。我刚刚找到一句话的主语,它的谓语马上来了一个小跳,随着定状补转了三个圈之后,宾语已经渺无踪迹了。你到底想说什么嘛,你有没有自己的见解或者意见?这让我焦虑,开始深刻怀疑自己的智商。太没有尊严了。于是《导言》都没有读完,赶紧将书还掉,以避免陷入更深的自我抑郁。 王老师说汪老师的文风连“晦涩”都算不上,根本就是“文理不通”,让我的心结稍解。不通的原因有多种,或者根本没想通,或者语文不过关,再或者就是消化不良。王老师说他在研读《反抗绝望》时有个发现:在通篇晦涩的论述中,他会突然遇上一段很清通、很平实、很晓畅、因而也很好懂的话,“我做了很有限的查考,发现这种突然出现的迥异于汪晖惯常风格的论述,往往出自他人之手。更直白地说,是从其他人的书中抄来的”。萝卜再快也要洗泥,剽窃至少也是一种手艺。抄来的尚能让人明白,而自己写的倒晦涩起来,这不是能力问题,就是故作高深。故作高深是因为有个名士、才子的名头,不能落人之后。起了争胜之心,想再老老实实做学问就难了。出名趁早啊,但自己想的别人早巳想过,或别人说的比我漂亮多了,怎么办,于是就“搅拌”、“组装”一下以为己用。这样的事我也干过,读本科时很是“化用”过不少名家的东西,像做一件百衲衣,在这里要向我的本科老师道个歉。这种心态乃人之常情,我儿子在两岁的时候为了使用一个新词,硬是造出这样的句子:“其实我会做饭,然后我就喝醋。”为了试用一下“其实……然后……”,他什么都不顾了。 名士心态害人不浅,相对于抄袭,“心态”之坏可能是一个更为根本的顽疾。“知识之败,慕浮名而不务潜修也;品节之败,慕虚荣而不甘枯淡也。举世趋此,而其族有不奴者乎?”先儒熊十力对学术上的“逐臭”之徒非常反感,“吾国学人,总好追逐风气,一时之所尚,则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逐臭之夫……逐臭者,趋时尚,苟图媚世,何堪恬淡。随众势流转,侥幸时名,何堪寂寞。逐臭之心,飘如飞蓬,何能专一。”他对那些“徘徊周旋于人心风会迎合之中”的浮华名士尤为厌恶,“虽得名,亦无自得之意矣”。熊说,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如王船山那般,“船山正为欲宏学而与世绝缘。百余年后,船山精神毕竟灌注人间”。“人谓我孤冷。吾以为人不孤冷到极度,不堪与世谐和。”而如李恕谷“那般虏廷官僚,胡尘名士,结纳虽多,恶足宏此学”。熊氏认为,“恕谷忍不住寂寞”的原因,正是因为骨子里“实伏有驰鹜声气之邪欲而不自觉”。(《十力语要》卷四)
财讯快报季刊第201301期
作者: 暂无 来源: 财讯快报季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蛇来运转 决战8500点:1.金蛇昂首 先倨後恭 财长铁口 8500点非天险/方亚申2.高价绩优股灵蛇出洞 手持电子商机正夯 生技红透半导天/黄俊超3.股王 谁将胜出? 苹果的高度牵动台股股王新战局
皮亚尼奇:保卫萨拉热窝的少年
作者: 暂无 来源: 足球之夜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的波黑队与实力强劲的欧洲杯冠军西班牙队同组,在前者10战全胜积30分的前提下,波黑队以19分力压土耳其队获得与葡萄牙队的附加赛资格。首轮波黑队以0比1小负对手,皮亚尼奇只获得替补上场的机会。易地再战
双星集团董事长汪海:我是一个幸存者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中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本刊记者|钟 萍 汪海,1941年出生,在双星集团工作了36年。1988年,他被当时的国家经贸委评选为首届中国优秀企业家,与国家领导人一起游览了中南海。这一批优秀企业家中的马胜利、步鑫生等早已倒下,留存下来仍然活跃在国有企业一线的第一代企业家现在只剩下汪海。为什么汪海能一直活跃,没有像别的企业家一样倒下?谈到这个问题,69岁的汪海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幸存者,不能把自己估计得过高了。 事实上,1998~2008年,双星集团由于经营转型,把运动品牌让给了销售人员卖断经营,后来却出现了难以控制的现象。目前,为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这位69岁的商海老将,以股份合作的形式重新收回了双星运动品牌。他还大胆运用各种稀有皮质材料作为高端产品的帮面材料,积极抢占国际安全鞋市场,准备将大众化的品牌,推向更高端。 由大众化向高端化发展 记者:1998年到2008年,您在忙什么? 汪海:我从1998年开始进入轮胎行业,从给人做鞋到给汽车做鞋,中间收购了青岛市华清轮胎公司,后来兼并了东风轮胎厂。这十年间,我们的轮胎企业从小到大,一直发展进入中国的前五强,是轮胎行业杀出来的黑马。期间,我又发展了相关联的机械行业,和其他相关的包装、印刷、房地产、旅游等23个跨行业的企业。总体上,双星成为了中国的综合性制造企业,是中国的五百强之一。 记者:松懈了十年的双星运动板块,为什么想把其收回? 汪海:双星是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市场化运作最早的一个国有运动品牌,是中国的品牌。从1998年到2008年,双星运动产品耽误了十年。我相信我们除了可以把它收回,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它推向更高端。 记者:如何将在消费者眼中大众化的品牌形象转变成高端品牌形象? 汪海:消费者认为双星是一种大众化的产品,这个形象我们还不能丢,除了树形象、卖品牌,我们还要进高端。去年我们已经做了战略调整,以后双星会有更出色的一面展示给消费者。 我们挖掘到了新的空间,做到市场细分。担心的是,首先,因为我们是重新整合,收回品牌,进行了买断,担了很大风险;其次,十年间,我们以轮胎为代表进行了横向发展,但在运动产品方面以前的竞争对手提升了,这需要我们重新认识这个问题;再次,市场上形成对双星的印象,大家都承认是老牌子,它是大众化的,这个概念扭转过来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的,我们也相信我们能把它做好。 比韩国企业少用一半工人 记者:你们在鞋业制造方面有什么核心技术? 汪海:主要是靠工艺、产品结构的创新。和韩国企业相比,他们用一千个人,我们只用五百人,设备都是引进他们的,但是我们能在他们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我们提出一个口号,外国人能造,我们就能改,我把外国人的设备改了以后又创造,所以生产效率更高了。实际上,我们的新技术和新工艺,韩企一直认为是个谜。 记者:你的经营思路和韩国企业有什么不同? 汪海:思想不同,我们用新的管理办法,吸收他们好的东西。韩国鞋厂协会的主席请我吃了几次饭,邀请我给他们派厂长,我婉言拒绝了。我们是一个伟大民族,拥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在特定的文化下,带领的社会主义企业,就要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继承一切优秀的思想 记者:三十多年的管理当中你有没有遇到特别大的挑战,思想有没有转变的时候? 汪海:我父亲是我们第一代共产党执政的村长,所以我的血统里面党政思想比较根深蒂固。双星能到今天,说实在我认为可以用三句话、八个字、一个经来概括。这与我的年龄和我生长的时代背景有关系。 第一,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把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用到企业管理上。做好产品质量是最大的任务。我们认为做好每一双鞋就是“积德”,这双鞋做了以后,穿三天坏了,就是“缺德”。在中国人字典里,你可以说这个人不好但绝对不能说这个人缺德。 第二,要借鉴和吸收先进的东西。不管是国外的、同行业、外行业的,先进的我们都应该虚心学习。 第三,在借鉴和吸收先进东西的时候,我们要有所创新。用在我们自己身上,就必须创造出自己的东西。只吸收先进的、借鉴先进的还不行,得创造出自己的。所以双星走了一条自己创造的路。 八个字,道、佛、儒三大文化,都是中国文化,这三大文化就是教育人做好事,行善积德;还有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他们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实事求是。必须与中国国情结合,结合企业实际,首先是民族的,然后创造出自己的东西。 一个经就是政治经济学这个经不能丢,政治和经济永远分不开。没有市委领导支持,我就完了 记者:有很多反面的例子,比如张家岭、步鑫生等都倒下了,而你为什么能够走到今天? 汪海:从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干到现在,我做了36年,但是不要把自己估价太高,我认为我只是一个幸存者。我的个性,一部分人是很看不惯的,但是我生存下来了,发展了。 记者: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谁提携过你? 汪海:环境很重要。还是应该感谢当时从山东省副省长到青岛来当市委书记的刘鹏,还有俞正声书记。作为国企,没有一个好的环境,没有政府领导的支持,想成功是很困难的。所以说双星到今天,我能到今天,可以说是碰到了两个好领导。46岁时,政府给了我一次从政的机会,后来我下决心还是不打算进官场,因为我的个性不适合。同年,领导想提拔我,到50岁的第二次提拔。我还是谢绝了。 记者:有哪些人是你比较佩服的? 汪海:毛泽东,邓小平。毛泽东建设新中国、打造新中国,邓小平小平改造了新中国,这两个伟人一直是我比较佩服的。 记者:你在双星有没有持有股份? 汪海:我在双星集团里没有什么股份,在集团里国家占20%的股份,国家不绝对控股,这是历史形成的体制。我们成立的双星名人公司中,我有21.88%的股份,不占大股东,双星现在整体还是国有为主。 记者:双星现在的年销售额100多亿元,三五年后计划发展到多大规模? 汪海:市场在变化,形势在变化,我们永远是市场上的一个兵。我们在继续努力,希望三年以后能达到200个亿。
尴尬的友谊
作者: 暂无 来源: 足球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国家队主力替补。但人们也不能忘记4年前邓加的旧事,巴西2比1取胜瑞士,邓加着力考察的阿德里亚诺、费尔南多、杜杜、索比斯以及替补出场的廷加、迭戈和奥利维拉都没有出现在随后的美洲杯和联合会杯,南非世界杯
谁是真正江南魂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文化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责编 龚宇文 小号鲨鱼图 CFP设计 武林 随手翻书,见王世贞《忆江南》句:柔绿篙添梅子雨,淡黄衫耐藕丝风。旖旎清丽,信是江南风韵。 不知为何,读这两旬的时候,心里出现的是黄蓉以女儿身份初见郭靖那一幕。书中她是如此出场的: “突然身后有人轻轻一笑,水声响动,一叶扁舟从树丛中漂了出来。只见船尾一个女子持桨荡舟,长发披肩,全身白衣,头发上束了条金带,白雪一映,更是灿然生光。”这段描写,季节服饰与词句全然不对,意象气韵却颇多吻合。看过一则轶闻:当初拍射雕选角时,也作了类似今天的海选。翁美玲是最终入围的五人之一,五美并具,权衡来去,委决不下。某日编剧和作者聚会,翁着戏中装束,分花拂柳突然出现在金庸面前,盈盈下拜,说道,小女子黄蓉,参见金大侠。——恰如书中走出的人物,于是一锤定音。这故事听起来有趣,细想漏洞甚多,多半后人附会。总而言之,传说而已。斯人已逝,哪里考证去。 蓉儿的形象的确很符合文人墨客心目中的江南。聪灵俊秀,清新绝俗,却又不是瑶池仙子般高不可攀,而是别有一种邻家女儿的宜嗔宜喜,可亲可爱。相比王语嫣、小龙女等人,黄蓉更有人间烟火气。“少女”一词,似是为她而设。及至年长,属于性灵的青春稚气渐渐褪去,她也蜕变成神雕里平凡琐碎的妇人。冰雪聪明化为些小算计,不复可爱,却更加真实。有读者不喜欢这样的变化,曾写信向金庸抗议,当然无效。人物性格脉络如此,一旦在笔下成型,便会自行成长,就算作者自己,也未必拗得过来。春去也,总难留。 另两位典型的江南女儿,是《天龙八部》里阿朱、阿碧。听香水榭一节,段誉这位大理王子如坠温柔乡,吴依软语,美食佳人,正是整本书中最令人心旷神怡的描写。也因此我对朱、碧偏爱犹胜他人。然而同样是蕙质兰心的少女,黄蓉得到了她平庸的幸福,阿朱与乔峰的塞上牛羊之约,最终却化作怆然一梦。至于阿碧,谁又能忘记天龙结尾处,她那凄楚却坚定的“心满意足”?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江南春夜的缠绵月色中,马春花被薄情公子一曲箫声引诱,最终将一生轻易交出;同样是爱上,洞庭湖边药王庄,有着一对大眼睛的平凡女子程灵素,瘦弱的身躯里却蕴含着无忧也无怖的勇气。人生七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前四样是自然规律,无人可免;后三者则是只属于内心中的贪恋痴嗔,偏偏如飞蛾扑火,挣脱不开。来来往往,是刀光剑影,也是真实复杂的人性,到头来只得一声长叹。明月当空,照一地落花如锦。 武侠名家里,古龙生于香港,梁羽生祖籍广西,三人中唯金庸与江南渊源最深。他本人便是浙江海宁人,生于斯长于斯,自然会在作品中反映出来,是以有关江南的描写也最为真切。《碧血剑》中青青与袁承志相约温家堡,月色、箫声、玫瑰……缠绵旖旎。《射雕英雄传》里的江南七怪,或许便从扬州八怪中动了灵机。最典型的莫过于《书剑恩仇录》,用了许多笔墨追忆海宁故物,如钱塘潮、春晖堂,连一碗小小的桂花糖藕,也煞费笔墨,娓娓道来。表面上只是寻常描写,内中却暗含着游子对故乡的一份心结。作为金庸酋部武侠作品,书剑于1956年在明报连载刊登。此前,镇反运动刚刚结束,金庸的父亲在这场斗争中被冤杀而死。消息传来,为人子者独自痛哭了三日。书剑第八回有很长一段篇幅写陈家洛在母亲忌日那天潜回家中的情景。家中已空无一人,只剩下当年侍婢,为他整理衣裳, “眼泪一滴滴都落在长衫下摆之上”。小时候追求情节,这一段看得颇不耐烦,如今再读,方才品出其中滋味。在当年情势下,金庸本人大约是有家归不得的。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是文人自嘲,其中却有无可奈何的孤愤与辛酸。正因为这样,文人往往将“剑”与“侠”作为笔下理想化的代表,于是武侠小说应运而生。“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声一例消”——龚自珍此句,是书生侠客写照,所谓允文允武,亦儒亦侠。然而在金庸笔下,儒者之侠的形象并不突出,《书剑》是金庸第一部武侠,陈家洛是金庸小说中唯一一名书生侠客主角,而性格悲剧的刻画究竟与众不同。其根本缘由,或许就在于金庸本质上仍然是~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所以才能明明白白地看到了“笔”与“剑”的差异:那是理想与现实的遥远距离。倒是另一位作者梁羽生,塑造了不少这类人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萍踪侠影》里的张丹枫。书生侠客其实难写,品格不高的作者,往往欲彰其温文而显酸腐,欲形其洒脱而成做作,包括梁自己后来的作品,也有类似问题。只有张丹枫真正做到了亦狂亦侠亦温文,出于他人之上。究其实,是骨子里那一份“真”。至今还记得张丹枫初出场时那一番痛哭狂歌, “谁把苏杭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是天地皆有情,岂独长江万古,潇洒之外别有一份年少轻狂的天真气,为人所不及。 但书生也自有属于书生的做骨。历史上的江南少见侠客,却多书生。即以金庸故乡海宁为例,著名的读书人便有王国维、徐志摩等。好不容易出了一位将领蒋百里,也还是儒将。然而蒋百里曾两次自杀谏国,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徐志摩则可用“天真至死”来形容,骨子里都有一种不肯随波逐流的迂阔气。这和传说中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江南文士大相径庭,却正是江南山温水软之外,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明末清军入关,北方政权已然摧枯拉朽,反而是被视为文弱的南人,上演了最激烈的抵抗。扬州、嘉定、南京……一路烽火,那一点文宗气脉浮沉辗转,竟未摧折于刀斧。连秦淮烟水中的青楼女子,也别有一份刚烈决绝。《鹿鼎记》中陈圆圆歌道: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虽是文人夸张,却也未必不是实情。 这才是江南之魂。绿篙黄衫、藕风梅雨的轻倩流丽背后,是磐石一般的坚执,蒲苇一般的柔韧。唯其坚执,才能有深情婉转;唯其柔韧,才能够宁折不弯。是以才有襄阳城破之日,黄蓉的以死相殉;石桥雷雨之中,阿朱的为爱舍身。风流辗转,一脉相承。 突然想到那个结尾,关于另一段故事:一匹白马,一片黄沙,一个美丽的姑娘。 “白马带着她一步步地回到中原。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地走,但终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 ‘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谁人行过江南雨。游子情怀、过客心思莫不如此。真正的江南,那如丝烟雨、如缕深情只能在追忆中出现,纵然归来,也早物是人非,不复当年风景。 是向来痴,犹存旧梦;便从此醉,不问来生。
原味 富豪级知识分子钱文忠 国学骇腕的学术与人生
作者: 暂无 来源: mangazine名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钱文忠又出了两本书,这次特别直白,不是什么史学,不是什么佛学,也不是什么国学,而是直白的语录。书名曰:“钱文忠语录”,乖乖!能在有生之年拿着自己话语汇总的小册子满大街传阅并让人顿悟的,古往今来,令人印象深刻的也就伟大领袖毛泽东了。那么,钱文忠说了哪些惊世骇俗的格言呢? 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1984 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 上世纪80 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Wezler 教授、佛教学家L.Schmithausen 教授、伊朗学家R.E.Emmerick 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 他是百家讲坛的知名主讲人,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巴利文讲稿》、《钱文忠内外学》、《医圣李时珍》、《钱文忠解读< 三字经>》、《班墨传奇》、《戊子草》、《已丑草》等,译作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梵文基础读本》(续补)。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二百余篇。 文| 河西 记得第一次见钱文忠,在上海书店出版社为其举办的《玄奘西游记》新书发布会上。我记得很清楚,天降大雨,我淋得像落汤鸡一样步入会场。当时钱文忠已经挺火的了,在央视“百家讲坛”上开讲,他可是上海唯一的“学术说书人”。《玄奘西游记》首印30 万册,当时我一边开会,一边私下里掐指头算,一本书就可以进账多少万? 钱文忠现在真是火了,用北京话说也是“骇腕”了,该像其他的腕儿那样摆谱吧。其实不然,发布会完毕,把手头的四本书递到他跟前,他笑眯眯地接过来,从怀里掏出一支金笔,非常认真地在每一本的扉页写上“河西兄指正”的字样。说实在的,在此之前,我对钱文忠的印象就是没有印象,但是这一次,他谦逊、平和,至少在我心中确实为他加分不少。 学界“玩主” 2009 年,“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一度节节下滑,钱文忠拍马救主,主讲的国学经典《三字经》依旧收视长红。民主与法制出版社刚刚从于丹的《于丹< 庄子> 心得》狂销200 万册尝到甜头,此时更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以首印百万的优厚条件请到《钱文忠解读< 三字经>》这本“摇钱书”。 有人说,这点版税搁穷作家真是谢天谢地,搁钱文忠身上大概也就是“毛毛雨”。上海滩都知道,钱文忠下海经商多年,攒得家底无数,实是学界“玩主”一枚。“钱老板”一出场那场面老大了,穿金挂银,卡地亚的戒指、中国的血色琥珀、蒂凡尼银链、限量版的欧米茄玫瑰金表,随便哪一样都让我们艳羡不已。据说他给我签名的是“万宝龙”金笔,价格不菲,而据说他竟有上百支之多。 1990 年,因为社会环境,他离开北大,下海经商,聪明脑瓜碰上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转型的绝佳时机,学术男变身经济男,依旧是呼风唤雨。这5 年中,他做过各种生意,究竟挣了多少钱我们无意评估,反正,他现在是有房有车还有专职司机,挂着一个北大青鸟环宇独立非执行董事的头衔,最艰深的梵文、巴利文佛学学问和最时尚的奢侈品讯息,同时都能从他那儿脱口而出,此等奇观,只能说是“时代造就惊人化”。 也许正是因为在社会上磨砺有年,上海艺术人文频道开播的“文中有话”节目中,钱文忠才能滔滔不绝,就各种话题发表自己看法,谈古论今,尽显胸中丘壑。 季门立雪 自从钱文忠在“百家讲坛”一炮而红后,关于他的争议也如其他几位学术“超男超女”一样,层出不穷。 比如钱文忠的身份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季老关门弟子”一说,就有一位同为季羡林的弟子葛维钧先生撰文《钱文忠讲座中的梵文错误并及其他》提出质疑。要我说,钱文忠是否为季老关门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至于错误,我要在鲁迅、陈寅恪、熊十力的书中找出错误或立论草率之处,也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所以此等指责,亦不足为论。在中国这个佛教大国中,像钱文忠这样立志于枯燥繁难的佛学学问的学者,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还记得,多年前,钱文忠还没有大红大紫的时候,我就买过一册周一良先生的名著《唐代密宗》,译者一栏上赫然写着钱文忠的名字。翻译之道,甘苦自知,更何况是这样一本吃力不讨好的密宗专著?而钱译,准确、流畅、传神,和坊间各种佶屈聱牙的学术译本相比,高下立判,也实在是难得,看得出来,下了非常大的功夫。 钱文忠虽天资聪颖,他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恩师的悉心指点。对于季老,钱文忠是谨守弟子礼的。他的一本随笔集就取名《季门立雪》,取“程门立雪”的典故而改之,对恩师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他的另一本随笔集《人文桃花源》,开篇四章,全写自己在季羡林先生门下求学故事,学术上的受益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为人方面的潜移默化。钱文忠记得很清楚:“季先生穿着极其朴素,经常会被人看成是学校里的老工人。不止一次,季先生会被来报到的新生叫住,替他们看行李。季先生每次都原地不动替他们看守行李,有时候会一看两三个小时。自然,这些学生两三天以后就会在北大的迎新会上,看见季羡林先生坐在主席台上。” 17 岁时,机缘巧合,钱文忠就开始和季羡林通信。当时是1984 年,钱文忠高三,季先生决定继1960 年之后,第二次招收梵文巴利文专业的本科生。在季羡林的身边, 他苦读梵文,入北大第二年就获得了“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后留学德国,为继承季羡林的衣钵,钱文忠可没混日子混文凭。从他学会的语言种类我们就可以一窥究竟:德语、法语、英语、西班牙语、荷兰语、日语、和阗语、梵文、巴利文、吐火罗语、古孟加拉语、古藏语、古伊朗语、尼瓦利语、阿委斯塔语—真高深,相信许多人连尼瓦利语和阿委斯塔语到底归属地球上哪个角落都不知道。 他现在还是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的编纂委员会委员,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一百余篇,著译作十六种。他每年在复旦开梵文巴利文课,并在北京主持着几个研究所,还应该是复旦大学极少几位没有申请过任何科研经费和课题的老师。 国故新知 《玄奘西游记》和《解读< 三字经>》可算是“国故新知”的一种钱氏解读。 钱文忠从文献、考古、中外文化交流史、宗教学的角度讲玄奘,力图恢复玄奘大和尚在历史上的真实面目,对于太过熟悉“白马王子版”唐僧的普通大众来说,确实是耳目一新。虽然钱文忠并不知道,《西游记》的作者将玄奘从英雄变成懦夫其实另有深意,但是玄奘被《西游记》遮蔽了太久了,就像《三国演义》让曹操蒙羞至今一样,唐僧急需一次钱文忠式的普及性翻案。 钱文忠有一种能力,就是“由浅入深”,深入浅出,这似乎也是“百家讲坛”一直在追求的目标。当然,浅出要有深入作为坚实的基础,否则的话,都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经不住推敲。钱文忠说他在“百家讲坛”上的每一句话都有出处,是否如此,没有考证,但是就我看到的他所著的《巴利文讲稿》来看,他是严肃的。 钱文忠只是下定决心要为文史哲的普及工作多做一些努力,因为中国当前的文史哲环境实在是让他忧心忡忡。“当年有一个笑话,北大学生说要跟陈寅恪开练,要争取一年超过他,用什么办法?500 个学生每人攻一段,加起来就能超过陈寅恪,你以为学术是打群架吗?”他颇为无奈地说。 让“冷”专业华丽变身为“大热门”(至少在出版界是这样),钱文忠在佛陀与俗世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让国故多一些新知,多一些趣味,不好吗?
背叛自我,就是叛道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顾老爷子的书信集, 尤其晚年, 他很多的准则都是以孔 子尤其是《论语》里的 只言片语为依归。 顾老爷子真有脾气,够倔。信写得真短。有话则长,数页;无话则短,两三行。也不知道是谁请顾先生写序,或是他看到了不良现象,觉得不好,批他两句。挺给的。看信的人肯定很有感触,好不容易来信,还就这么两句。 子夏日:“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君子之学,应该日精进而无涯。日知所无,是孔教博文之意;月无忘其所能,是孔教约礼之意。前者为学,后者立德,两者相长,互文互彰。子夏说学,知与德兼顾。顾炎武《日知录》取名似乎与朱熹的《近思》之意相通,并且皆出《论语》“子张”篇。顾氏反对明末王学之虚,抵制心学,与黄宗羲之新王学不同。然新的考据终还是要走到立德“行己有耻”的路上。 知德兼顾,方得亭林之学。 《初刻日知录自序》一文中:“故昔日之得,不足以自矜;后日之成,不容以自限。”一贯“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之来学,待一治于后王”之趣。气量宏大,后学之人当深深玩味。 修学由已 好为人序、好为人师、自秀文才等等,古今一个样,总之,向外求的,迷失自己的,在顾炎武先生看来都是一等的蠢人傻事儿。向内求,完成自我的寄托才是最重要的。能够人不知而不生气,我玩我的,管你们那些流氓文化人理解不理解。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想法,这么说,今天,不过分。 顾老爷子不喜欢谈虚的东西,喜欢实地考察,搞田野调查,美国佬不是最喜欢一个或几个人深入非洲或拉丁美洲雨林探险吗?顾先生当时已经很前卫了。就好像,现代音乐或美术,前卫吗?禅宗说话不在文字上,也很前卫。只不过,前提不一样。没法比。 可是,顾老爷子的书信集,尤其晚年,他很多的准则都是以孔子尤其是《论语》里的只言片语为依归,让我非常地惊奇,和青年时代的狂放反差很大。当然,他的晚年依然不跟清朝干,不给清朝打工。真牛。可是,我不看他的遗老生涯,而是想说,《论语》里的“修学由己”,修己以安人,自我才是人生或学问的起点,在他的字里行间闪现。 且须,远远地望到了顾老爷子倔强的身影。 明清朝的师爷、幕僚,捉刀小吏,今天,何尝没有。混饭吃,何敢言耻?也别较真,应时应景;学着忘记,忘记也是本事。偶尔秀一下,别以为别人真的为自己叫好,快些忘了,别自己给自己落井下石。 放下明朝,且说民国人物。 熊十力先生的《新唯识论》,恐怕缺少知己,一般人不懂,王元化跟着他恶补了几年,也没有看出徒弟继承了哪些老师的生猛。 因为,不通佛理,对于很多佛教的概念的了解就是皮毛不沾,容易张冠李戴。一般人的佛学常识还是从梁启超、胡适、汤用彤的佛学史里看的,这些都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写的。信佛的人写的书与不信佛的人写的很不一样。信佛的人写的或许“抱残守缺”,或许倾向于常识,或许文化危机的感觉不重,但是,重点在于“出离心”。 可能,古文的经典让人看了没有精神,故而,佛学也应该走一条批判的道路。这似乎也是必然的。林国良选编的《佛典选读》,是一本佛学参考书,可是,如果没有佛教的“次第”见解,脑子里的概念估计支离破碎。 更何言修身? 《佛教名相通释》一书,熊先生的思想更加朴实了一些,接下来,他关于韩非子和张居正的另一本集子,更加走史学的路线。在《通释》一书,熊先生提到了“经典不宜快读”的问题。他说曾经对于明朝人的佛学注释深入地研究,自嘲可惜收效不大,大家况且如此,作为后生仔,今人更加应该静下心来,寻找规律。 奢靡的清儒 六经皆史,诸史皆文;文史互证,落在修身。 清末民初,法制变更与法治思想“天崩地解”,所以,常常把清朝的训诂之学理解为强权压迫下的文人游戏,并且,也看不大懂如俞樾等人文集,就更加排斥他们的思想。因为,那个时期,坚持改弦更张的学说的批判性都比较强,干脆没有给传统的东西留什么余地。 为了更细一些地读《论语》,初学者不妨看看清儒刘宝楠《论语正义》很全的。也很有清儒的范儿,他自己没有写完就去世了,他的儿子继承父亲的志向继续补齐,很棒的家学。在钱穆先生的书里,谈到老子晚出问题时,说清儒多只治一经,故而难与成论发难。也对,也不对。清儒并非愚昧。当然,廖平和康有为的思想肆意论据随性更加是走入了歧途。可是,问题真得要分两面看,凭一生之力,只围绕一本经书为核心来研究,也不是就一定思想落后,诸经注一经,也许阐发的道理更加深刻。当然,思想激烈变革的时代,也不太允许做太平梦。 对于中土的儒、佛经典,还是慢慢阅读为好,先把第一步走完。 马一浮的“组合拳” 最近,国学这么热,出了很多与《论语》有关的书。连张居正批点的《论语》都翻版了,张阁老的版本,也没有什么太神的地方。朱熹、钱穆、李泽厚、杨伯峻、南怀瑾和于丹的比较容易在架上找到。可惜,马一浮解释《论语》的文章还没有单行本,我看单独出,也不错。哈哈。 马一浮用一种比较好的方法看《论语》,就是从五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的角度看,很高明。他的《复性书院讲录》里写得详细。 想说《论语》,只是想为深入地体察《论语》做一些准备工作,练一练内功。马一浮在《讲录》的开头列了一个大书单子“通治群经必读书目举要”,这一举要可不少啊。把这些举要折腾一遍,就得累个半死,还不要说互证。 细看朱熹,被他带入他的语境,很好玩。正好马一浮的药方子里也有朱熹的《诗集传》。搂草打兔子,朱熹集注《诗经》,小薄本,大智慧,群经互证。中学语文课里,讲到了《伐檀》o有些比较负责的老师,做足了功课,给学生扩展知识面,可能要介绍《诗经》常识,什么毛苌毛亨啊,什么赋比兴啊,什么305啊,什么风雅颂啊等等。这些背一背就记住了。如果,语文老师借机讽刺了一下朱熹,说什么,朱熹评论“关关雎鸠”为颂后妃之德,是迂腐可笑,属于封建思想。 朱熹怎么这么傻啊。看了朱熹的原文,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国风,我们现在是只能看语言,不能听音乐了。古代国风是用音乐指导语言的。最感人的东西,我们是没有服气欣赏领会了,拣点歌词看看吧。 国风是从大的单位向小的单位开展的。也可以说,是公、侯、伯、子、男的顺序排列的。从周、召开始,这两地方的人受文王、武王家族的统治比较久,文化熏习也比较深。这虽然是文学诗歌,可是也是政治次序井然的语言。看白居易的“新版诗经”50新乐府就会知道,一点也不荒诞,完全的政治语言。前面的七德舞恐怕不是给普通大众写的。 “关雎”既不是山野情歌,也不是单纯地夸耀女主子后妃之德,而是,说明文王家族治理家族有道。君子才能佩得上淑女。儒家把齐家看得和治理国家一样的重要。这里讲的是正家。朱熹已经明言。 这样的理解不是牵强,而是,为了前后贯通,一杆到底。这样的理解也正好可以和儒家的克己反躬之学相统一。 另外,叫“传”很好,《史记》的70列传正好是为12本纪、30世家作解释和补正。司马迁为读者还出了一道历史补正的试题,看书的人还得自己琢磨。其实,阅读的过程也是一次经史互证的过程。 当然,对待儒家的经典先要保持批判的目光,不是仇视,而是谨慎,谨慎的批判之后,再寻找合理性。有时甚至荒诞的方式更容易产生好的结果。朱熹的评论,很精练恳切,先静下心读懂了才好,攒足了力气,以后再批判。
< 1 2 3 ... 1616 1617 161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