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当代儒家宪政主义思潮述评
作者: 赵晓伟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儒家宪政   儒学   宪政  
描述: 历史,但是,另一方面,从政治多元主义的角度来讲,既然不存在唯一的、绝对正确的政治,那么儒家的基本政治理念及其支配下的政治文明的社会秩序理想、制度路径和目标取向理应能够为我们今天的民主宪政建设提供参考,有所贡献,这也正是当代关于儒家宪政主义讨论的积极意义所在。
清代孔氏家族女性诗人诗作综考
作者: 董倩倩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孔氏   家族   诗人   清代   诗作   女性  
描述: 清代孔氏家族女性诗人群体①在中国古代文坛上占据着特殊地位,其人数可考者达三、四十人,可考诗作达三十余部,作品共计有千余首。其代表诗人有颜小来、孔丽贞、孔璐华、孔素瑛、孔传莲、孔广芬、孔宪英、孔淑成、孔祥淑、叶粲英、叶俊杰、朱玛等。这一群体诗人数量之大,诗作之丰富,为清代女性文坛所瞩目。从外部来看,这一女性家族诗人群体呈现出若干特征,主要表现为多出身于文化型家庭,其身份或为名父之女、才士之妻、令子之母,群体中多孀居者,在籍贯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等。这一孔门圣裔女性诗人群体的出现,不仅与地域经济、文化的发达及民主思想的启蒙等社会现象相关,亦与家族支持与社会男性文人的指导奖掖不可分割。 在为数不多的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从原始文献材料出发,通过全面梳理清代女性作家与作品的发掘情况,从中总结出孔氏家族女性诗人概况,概括出孔氏家族女性诗人的群体特征,进而对清代孔氏家族女性文学做一宏观的研究和个案分析。特别是通过全面把握和深入发掘清代孔氏家族女性诗人的生存状态及其创作原貌的相关文献,通过深入了解孔氏家族女性作品的版本流传情况,笔者以女性的立场、女性的视觉和女性的感受,从题材、内容、风格等诸多...
唐宋时期孔庙从祀制度研究
作者: 乔峰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从祀   孔庙   配享  
描述: 孔庙祭祀包括狭义的祭孔与附祭,而谓附祭云配享和从祀,统称为“从祀制”。本文以唐宋时期孔庙从祀制度为研究内容,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唐宋时期孔庙发展状况。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章:第一章介绍选题目的和意义及前人对孔庙从祀制的研究成果,并对孔庙与释奠礼、从祀制的关系进行说明;第二章主要从孔子主祀地位的确立,颜回、传经之儒、七十二弟子的从祀时间以及他们从祀的原因,孔庙中奉祀人物的封谥与封爵、奉祀位置与坐向、奉祀方式与服饰等几方面来探讨唐代孔庙从祀制度的内容,通过论述归纳出唐朝从祀制度呈现出开放性、变化性及并存性的特点;第三章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宋代从祀制度相较于唐代,基本定型,从祀等级更加明朗化和阶级化,从祀内容更加完善,特点更加鲜明,更趋于整体性、包容性、明确性、现实性及创新性发展;第四章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总结唐宋孔庙从祀制度的人物选定因素,主要包括以皇权为代表的政治势力的作用、儒学主流思想的发展、儒臣的争取和推动以及孔氏后人的努力,其影响在于:构建了适应发展的文化权威体系,反映了儒学主流思想的转型,对当时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起到导向作用,奠定了后世从祀制度的主要内容。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唐宋时期的孔庙从祀制度进行详细的归纳和整理,使人们对从祀制度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主要运用资料搜集法和比较法,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和整理,搜索有用的资料加以利用,进行唐宋之间的对比,宏观地探索和研究从祀制度,看出政治、教育与学术相互作用下,唐宋时期儒学主流思想的转型。
东晋南朝江东世族的天师道信仰:以会稽山阴孔氏为中心
作者: 孙艳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江东世族   道教信仰   会稽孔氏   东晋南朝时期   天师道  
描述: 东晋南朝时期,众多的世家大族信奉天师道,例如王氏、谢氏、杜氏、葛氏、陶氏等。但是,会稽孔氏对道教的虔诚程度之深,奉道人数之多,在江东文化世族中首屈一指,堪称江东奉道世族中的核心家族。 孔氏能够长期奉道的因素主要是深厚的家族文化传统。此外,地理位置和隐逸观念,与奉道世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政治力量的支持等,也都是孔氏坚持道教信仰的重要原因。 长期的天师道信仰,给会稽孔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传承了家学,增强了其家族的内在凝聚力;个别子弟还通过道术获得仕途上的升迁,提高了家族的地位和声望。但长期的奉道,相对保守的文化心态,使孔氏形成了较为保守的家风,没有及时跟上玄化和佛化的时代潮流;再加上奉道子弟多次被卷入政治动乱,使孔氏家族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总体来说,会稽孔氏既能坚持道教信仰,又能基本顺应南朝后期儒、佛、道融合发展的趋势。此外,一系列的挫折并未压抑这个家族传承与发展文化的热情,宋齐之后仍然涌现出孔稚硅、孔休源、孔奂等诸多有作为的成员,不仅有利于保持孔氏家族的历史地位,也促进了东晋南朝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董仲舒《天人三策》研究
作者: 张举英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董仲舒   《天人三策》   文学研究  
描述: 董仲舒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尊孔氏,斥百家,立学校,举茂才,王者制度,皆发自董生”(《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汉董仲舒集题词》)。由于董仲舒在思想史、哲学史和经学史上的显赫地位,历朝历代都有很多对他的研究之作。今天对他的研究更是涉及到各个方面。仅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从1997到2007年间发表的研究董仲舒的各类论文就有上千篇之多,而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研究董仲舒的硕博士论文也有十几篇。这些论文涉及到董仲舒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君臣观念,教育法律等方面。这些论文在各自的领域虽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较少对董仲舒作品的系统的文学研究。只有一些零星的论文和一些著作的部分篇章,分别从一些侧面对董仲舒的作品进行研究,多是在对汉代奏疏的整体特点或是汉代散文的风格等方面进行论述时捎带提到董仲舒的作品。王琳、邢培顺在《西汉文章论稿》一书中专门写了《董仲舒文章论》一篇,对董仲舒的作品进行研究,但也仅仅是以他的《春秋繁露》为研究对象,而未涉及他的其他作品。其实董仲舒的代表作《天人三策》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作者写作该论文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对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的全...
管窥先秦时期儒学思想在当代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 王振国   来源: 天津音乐学院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音乐教育   中国文化   儒学思想   先秦时期  
描述: 中国的儒学文化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大约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儒学文化在中国文化历史进程中有其自身的思想脉络,他是建立在全部历史内容的基础上,用来表达中国历史自身的精神特质。儒学的实践活动主要表现在教育领域,中国的音乐教育伴随着中国历史经历了沧桑巨变,中国传统儒学思想对音乐教育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的影响。本文从儒家教育思想和音乐教育思想的领域进行研究,并对音乐教育学理论观点提出探讨性意见,论题研究范围涉及到儒学教育思想和音乐教育思想,是一篇教学理论文章。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儒学教育思想概述,本章分为
北宋书院考
作者: 马泓波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书院   北宋  
描述:1、时间上的不连续性和阶段性:北宋一朝,仁宗中后期所创书院最多.太宗、真宗、神宗、哲宗时次之.以庆历四年分为两个时期,前期重建、新建了一些书院,一些书院与朝廷联系较紧,出现了名书院,后期书院并没有因
寺与庙之间:甘肃永靖孔氏回族后裔的人类学研究
作者: 马英梅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孔家庙   孔氏回族后裔   清真寺  
描述: 回族的形成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相一致,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汉文化在相互整合的过程中所形成,本质上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的结合。甘肃永靖孔氏回族后裔,具有回族与孔氏后裔的双重身份。这使其既区别于一般的回族,又不同于普通的孔氏后裔。笔者借用清真寺与孔家庙这两种物化的符号,将其作为孔氏回族后裔双重认同的象征符号,分别寓指“孔回回”与“孔家人”所代表的双重身份。这种双重身份使其出入于清真寺与孔家庙之间,他们一方面严格遵守伊斯兰的信仰功修,另一方面也不忘自身的世系渊源,敬宗祭祖。双重身份的背后是其身上所留有的伊斯兰与儒家二元文化的印记。孔氏回族后裔文化是在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相互整合的过程中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所形成。孔氏回族后裔群体的形成是回族形成过程的再现,而孔氏回族后裔文化的形成同样也是回族文化形成的参照。通过孔氏回族后裔这一群体,可以反观回族与回族文化的形成。本文以永靖孔氏回族后裔为研究对象,整体脉络是首先对这一特殊群体做一个民族志的描述,之后在此基础上抽离出一些重点概念进行人类学方面的解读。全文总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交代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综述及理论方法框架和田野点概况。第二章从孔氏家族出发,先介绍了孔氏家族的形成及其文化,之后从家谱与口传两方面考察了永靖孔氏后裔从山东曲阜至甘肃永靖的迁徙史,最后通过流传于民间的口述资料,对永靖孔氏回族后裔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第三章聚焦于孔氏回族后裔,通过其从大川到后坪的迁徙史,祖坟与宗教教派的变迁及后坪孔氏回族后裔的家族场景等,展现了其自形成至现在变迁中的发展与现状。第四章从日常生活礼俗、人生礼仪、信仰习俗三个方面全面展现了伊儒文化整合之下的后坪孔氏回族后裔文化。第五章从孔氏回族后裔的二元性认同、孔氏回族后裔在家谱中之缺失、通过孔氏回族后裔反观回族形成及以儒诠经与以伊释儒四个方面对孔氏回族后裔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人类学方面的解读。结语部分将清真寺与孔家庙作为孔氏回族后裔的身份象征及认同符号,再次强调了孔氏回族后裔双重身份所带来的二元性认同与双重身份背后的二元性文化。
VO2金属—绝缘结构相变第一性原理研究
作者: 韩斌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声子软模     第一性原理   结构相变   声耦合  
描述: 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作为一种不需要任何经验参数的理论计算方法,能在电子结构级别分析材料的各种性能的微观起源,解释实验现象,因而越来越受到材料科研工作者的重视。本论文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和密度泛函微扰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对二氧化矾(VO2)及碳化硼(B4C)的电子结构和声子色散关系做了系统的研究。结合分析声子色散谱和电子结构,我们最终认为导致VO2和B4C发生结构相变的根本原因是晶体中的电-声耦合相互作用。论文的主要安排如下:在第一章中,我们主要对VO2和B4C的研究现状做简单的介绍。第二章主要介绍第一性原理计算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介绍论文结果讨论中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物理知识。第四章的第一节主要对VO2的计算细节及结果进行说明和讨论。计算得到的R相VO2声子色散谱的横声学支沿FM和ГZ方向出现了明显的声子软化现象,尤其是沿FM方向,横声学支已经软化为了负值。负的声子频率通常意味着晶体结构不稳定,很容易发生结构相变。为了探究导致横声学支软化的原因,我们又进一步计算了R相VO2的电子能带图及费米面。通过分析电子能带图和费米面我们发现横声学支中的软模是由孔氏异常引起的。由此我们认为,导致VO2发生金属-绝缘相变的根本原因是VO2晶体中的电-声耦合相互作用。第四章的第二节中主要对B4C的计算细节及结果进行说明和讨论。首先我们研究了沿c轴方向的单轴压力对B4C晶体结构的影响。计算发现当单轴压力增加至η=0.21时(η为晶格矢量沿c轴的压缩率),B4C晶体中的C-B-C原子链发生剧烈的弯曲,这一剧烈的弯曲现象意味着B4C发生了结构相变。为了找出导致相变的根本原因,我们计算了η=0.21时的B4C的声子色散谱。在声子色散谱的横声学支中,我们观察到横声学支沿FL和ГZ方向发生明显的软化现象。而当η=0.21时,B4C的费米面沿FL和ГZ方向同时出现了重叠现象。因此,我们最终认为,电-声耦合作用是导致B4C在高压下发生相变的根本原因。
家族文学视角下北宋“临江三孔”研究
作者: 齐淼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族文学   宋代文学   文学创作   个性特征   临江三孔   文学观念  
描述: “临江三孔”即指北宋临江军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三兄弟,孔子第四十七世孙。他们主要活动于北宋熙宁、元丰、元祐、绍圣时期,三人进士及第后相继入仕,成为一时美谈。在北宋风云变换的朝政中,三孔兄弟以刚正不阿的政治态度、畅快直言的忠贞气节,在元祐党争中沉浮。他们更以厚实深刻的文字抒发胸臆,“指点江山”,继而纵身文坛,享誉一时。 作为孔子后裔,孔氏家族源远流长的传统家风,使得三孔的文学造诣深深的打下了家族的烙印。在这条家族文学的道路上,三孔发扬家族的传统风范的同时,也融汇了自己独立的品格,从而铸就了孔氏家族的又一次辉煌。本文试图在家族文学视角下,探究三孔的文学观念及创作,以期揭示三孔对孔氏家族文学的承继性及开拓性。 本文在结构内容上,主要分为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孔子家族的派系传承及三孔所属孔氏家族“临江派”的形成,并对“临江三孔”在北宋政坛、文坛的活跃表现及著述等情况做简要述说。 第二部分,着重探讨“三孔”家族文学的“相似性”显现,即三孔对家族文学观念及文学传统的认同及继承。 第三部分,阐述三孔的社会交游活动,揭示三孔在北宋文坛的活动足迹。重点讨论三孔与苏轼、曾巩的文学交流活动。 第四部分,探究三孔文学创作的个性特征。以三孔个人为单位,比较研究三人诗、文、词创作特色的不同,从而阐明三孔对家族文学的开拓性。 第五部分,阐释三孔与其俗文学创作。着重探讨孔平仲与《世说新语》及《孔氏谈苑》,继而揭示其文学创作的特色及意义。 第六部分,评说“临江三孔”的文学活动对于家族文学的意义与影响。其中包括三孔文学成就对孔氏家族文学的意义、三孔与北宋其他文学家族的交互影响及三孔对“江西一隅”地域文学的贡献。 总之,在文学家族盛极一时的有宋一代,对孔子后裔“临江三孔”文学成就从家族文学角度的建构,一方面能够印证孔氏家族的文学足迹及鲜明特色,另一方面,也可为其他家族文学研究提供一定的范例,进而丰富家族文学理论。从更深的层面来讲,我们每个人都隶属于一个家族,个人的文学创作很难脱离家族的影响,这就使得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彰显着家族的文化底蕴及个人的创造性才华。我们将家族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单元和历史因素,来审视宋代文学的若干层面,不仅有助于丰富我们对宋代文学的认识,也必将深化对宋代家族文化的理解。
< 1 2 3 ... 46 47 4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