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敬”观念
作者: 张文瀚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孔子思想        
描述: 如何认识“敬”观念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作用、地位、价值和意义,是研究孔子思想不应忽视的重要问题。 春秋之前,“敬”主要指严肃、认真、谨慎、勤勉、郑重、努力等积极的临事态度。“敬”的意义体现了在天命鬼神
孟子对孔子礼学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
作者: 王燕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继承   孟子     发展  
描述: 儒家礼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派是礼乐文化的传承者,礼是先秦儒家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孔子,是礼学思想的最早大成者,在他的著述与讲学中,儒家礼学思想被发扬光大,孔子的儒家礼学思想是在先秦时期的诸多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独立品格的思想体系。孟子在继承和发扬孔子和先秦诸多思想的基础上,将“礼”的思想进一步系统化,并对其中很多观点提出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独具视角的见解,其中很多成为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礼”学新观念。本文对孟子的礼学思想进
孔子“和”论
作者: 孙军红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均衡   孔子        
描述: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世界的存在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着巨大变革。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也使人类的发展和进步陷入了困境。如何走出困境?认为应以“和”为诉求,从孔子思想中寻找“和”的元素。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是绝对的精神领袖、中国文化的圣人。孔子是重“和”的,他的有关“和”的观点极具普世价值,是滋养中国文化传统生根发芽的沃土,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中国之外。他的“和”思想,以“仁”为基本内核、以“礼”为外在实现形式,倾注着对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等问题的无
伦理学视域下孔子与柏拉图社会理想比较研究
作者: 王黎明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大同社会   柏拉图   孔子   社会理想   理想国  
描述: 中国近代以来,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就是东西方学者,尤其是中国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而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理想的冲突和认同问题,因此,社会理想问题近年来逐渐成为哲学界探讨的一个热点话题。作为文化对比,我们对比轴心时代孔子与柏拉图两位先哲的社会理想理论,从伦理学的视角对比东西方社会理想的异同,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依然有很多启示。 社会理想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人类对社会未来的超前认识和观念建构。它不仅是认识的结果,还是价值建构和评价尺度,更是一个实践范畴。社会理想是
孔子礼学思想的哲学诠释及其政治文化意义
作者: 赵炎峰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孔子   哲学诠释   政治文化意义   礼学思想  
描述: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的社会转型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各种社会政治思潮勃兴的时期。人们习惯用“礼崩乐坏”来形容这个时期社会和思想的发展变化:一方面,旧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观念中不适应历史发展的部分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抛弃;另一方面新兴的生产关系和社会阶级又引起了人们的深入思考,社会政治思想得到了蓬勃发展。“周礼”是旧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集中表现,它不仅包含了旧的生产关系下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还包括了奴隶社会的治国指导思想。在新的生产关系形成的过程中,
美国二十世纪的中国儒学典籍英译史论
作者: 杨静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美国   史论   二十世纪   中国儒学典籍英译  
描述: 以《五经》、《四书》为代表的儒学典籍,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品质。因此,中国儒学典籍的英译能够弘扬民族文化、保持民族文化身份、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同时,也能够让世界了解
宋初儒学道统思想研究
作者: 熊文明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道统论   宋初   儒学  
描述: 道统论一直是作为儒学发展的主要理论形态而存在的,其实质是确立儒学的正统性和维护儒学的纯洁性。宋明儒学历来被视为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最高阶段,道统理论也成蔚为大观之势,不仅左右了当时的思想界,也成为后世近千年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思想。宋明“新儒学”的产生经历了一个初始、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无疑是其成熟阶段,而宋初柳开、王禹偁、孙复、石介及欧阳修为代表的儒学,则是其初始和发展阶段。鉴于学界对成熟时期的研究比较完善,本文试图以其初始和发展阶段为对像,以诸儒所构建的道统论为主线,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