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金瓶梅》天命鬼魂、轮回报应观念与儒佛道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金瓶梅》   善恶报应   鬼魂观   天命观   业报轮回  
描述: 《金瓶梅》表现了浓重的天命鬼魂及轮回报应观念。这种观念是糅合了中国古代天命鬼魂观念及儒、佛、道等家轮回报应思想并加以世俗化而形成的。《金瓶梅》以这种观念指导情节构思和某些情节安排 ,解释人物命运遭际
儒、释、道经济初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比较   佛教   道教   经济观   儒学  
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干 ,以佛教、道教为其两个分支构成的。三者不仅有其各自的经济 ,而且有其在各自经济指导下的经济实践活动。比较儒、释、道的经济 ,不难发现三者皆重视经济问题 ;重视环境与经济的发展 ;注重生产劳动 ,但三者经济均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略论儒、释、道的生死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家   道家   比较   生死观   儒家  
描述: ,强调生死轮回,追求“常乐我净”;道家重乐生长生,强调生死自然。儒、释、道三家生死及其实践,不但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文风景线,而且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发挥着不同的影响和作用
关于儒、道、佛三家的理论极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理论极限   庄子   “太极”   不立文字   “一”   禅宗   无极   语言文字   “命”  
描述: 儒、道、佛(禅宗)三家理论构架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干。从理论“终极关怀”的视角看,三家皆有自身的理论极限:在儒为“天命”,在道为“无极”,在佛为“拈花之境”。三家理论既有纵向的衔续性,又有横向的涵纳性
儒、释、道的诚信比较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道教   诚信观   比较研究   儒学  
描述: 儒、释、道三家的诚信观念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其中起作用最大的是儒家,其次是佛教和道教。儒、释、道三家的诚信,由于种种原因,均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儒家诚信的不足之处在于它仅限于道德层面的构筑,而
儒、释、道自杀比较分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佛教徒   自杀问题   看法   道教   个体生命   生命存在   儒家   传统文化   积极入世  
描述: 以儒学为主干,以佛教、道教为其两个重要分支构成的我国传统文化,对自杀问题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认真梳理儒、释、道三家关于自杀问题的思想,不但具有学术
范晔的折中思想及其生平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   范晔   政治家   历史真相   史学家   宋文帝   孔子   殷景仁   吕氏春秋   六家要旨  
描述: ,作为出色的政治家和史学家的范晔,他的思想是多方面的,复杂的。近年来我又努力于他的思想渊源和发展的探索,发现了他的某些唯物的及辩证的政治、历史观,是我们历史遗产中宝贵的东西。现写本篇,并兼述他的生平历史真相,作为前作的重要补充。
儒玄思想视阈中的嵇康论体文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思想   论体文   嵇康   玄学思想  
描述: 三国魏末时期,儒玄思想相互交融与撞击,呈现出多元化的状貌。以此为观察视角,我们看到这时期的文人创作的思想内容和文学体式也表现出丰富的变化。作为这时期文学领袖之一的嵇康,其论体文表现出儒玄兼具的特殊风貌,既具有儒者之心的内核,又体现着尚玄崇理的特征。
“法天象地”艺术设计哲学的历史嬗变与理论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嬗变   哲学思想   法天象地   艺术设计  
描述: 天象地”思想最高境界的诠释。本文试图探究“法天象地”艺术设计哲学的产生、历史嬗变及其理论,分析“法天象地”的艺术表现,充分说明在今天重提“法天象地”设计哲学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
从游侠到游仙--曹植创作中的两大热点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曹丕   人生价值   贵公子   个性自由   人性觉醒   青年时代   曹植   汉魏之际   三国志   游仙  
描述: 近人论曹植每每以为他思想上属于儒家,其实并非如此。曹植有近于儒的一面,也有近于侠的一面,早年则尤倾心于侠。而至建安二十二年(217)他争立太子失败并屡遭打击迫害之后,便一转而神往于游仙了。这一切,都集中地见之于曹植的诗作之中。无论是寄意于游侠还是游仙,有一点是相通的,那便是强烈地追求个性自由和人生价值,这其实也正是汉魏之际人性觉醒的重要方面。从传统的思想格局中突围而出,崇尚个人价值的实现,争取个性的自由发展,曹植是格外突出的。他之所以能成为“建安之杰”,杰出的才华固然是十分重要的条件,而观念上的领先一步尤为不可或缺的前提。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