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孔子天命和神鬼论新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论坛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论语   墨子   孔子   天命观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自然规律   子曰   我国古代   天神  
描述: 一、孔子的天命是唯物主义的要弄清孔子的天命,必须弄清孔子是否把天视为神?《论语·八佾》说:“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可以译为:“王孙
先秦儒家“礼以美身”的观念辨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论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描述: 在先秦儒家的观念中,礼与身的关系不简单是"礼自外作",文章通过梳理礼与儒(巫)的渊源关系,指出儒士的身体姿态是对礼的展现.春秋时代,礼成就"威仪棣棣"的君子.孔子将对礼的践履作为成仁的工夫,发展到荀子,礼内化为生命体的内在结构构成,而其成为中国宗法礼制文化结构坚实的生命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源泉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论坛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涵养   优秀传统文化  
描述: ,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源泉。其中的"和谐"理念和"平等"理念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吻合的价值观念。
基于现代视野的中国传统生命伦理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论坛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生死   中国传统文化   生命伦理   养生  
描述: 对于生命问题的关注与阐释是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色。从本质上说,尽管儒家、道家和佛家对于人类生命和生死等问题的解读由于视域和侧重点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但其内在的道德意识和伦理精神则是一致的。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于生命、生死和养生等传统生命伦理问题的深入反思和系统的理论建构不仅大大充实了华夏文明的宝库,丰富了中华文化之人文底蕴,而且对于我们深入分析和顺利解决现代社会中所遇到的种种人生困惑,增强人们的生命伦理意识,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生命境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中医诊疗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论坛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医诊疗观   形成   中华文明   儒家文化   发展  
描述: 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医诊疗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入手,认为儒《易》一家,医《易》同源,儒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代表,几千年来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儒学在经历了经学、理学等重要时期的思想
二程理学的基本理路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论坛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二程理学   基本范畴   二元世界   中国古典哲学   赞天地之化育   王权   中国封建社会   西方古典哲学   为己之学   道德修养  
描述: 二程理学的基本理路唐辉本世纪以来,二程理学研究大致呈现出两种典型景观:一日以西方古典哲学为参照系的演绎分析,二程理学的主客观唯心主义属性之争是此种分析的焦点;二曰以中国古典哲学为参照系的归纳分析,儒释道三教归一是此种分析的主要结论。以上两种分析现象上...
论苏氏蜀学的学派特征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论坛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道   经史学   苏氏蜀学   儒学   三教会通  
描述: 苏氏蜀学由四川眉山苏洵(1909~1066)及其二子苏轼(1036~1101)、苏辙(1039~1117)创立。苏氏父子独标新帜,公开援佛道入儒,形成包括张耒、秦观、黄庭坚、补之等文人学士在内的蜀学学派,其特征为会通诸家,以儒为本;长于经史文学,理论思维薄弱。
太平天国运动后江苏地区先儒从祀文庙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论坛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先儒   从祀文庙   江苏地区   太平天国运动  
描述: 江苏地区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处于太平军的核心统治区,由于战争和宗教信仰的原因,其地绝大部分文庙被焚毁。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廷首先着力兴修文庙,江苏地区文庙也得以重修。江苏地区先儒在这一时期得以从祀文庙,可以在春秋丁祭典礼时供士人观瞻,从而成为江苏地区官方教育士民的象征符号。但在外来势力和内部动乱的冲击下,清廷统治已然式微,其妄图通过文庙从祀这一象征符号来达到维系士人信仰之目的亦无从实现。
荆公新学的治学成就与学术地位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论坛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治学   地位   王安石   新学   成就  
描述: 新学学派遍注儒经 ,旁及佛道典籍 ,著作浩繁。其字句训释精当 ,重视阐发经典义理 ,提高了儒学的理论思维水平 ;对于汉唐旧注中的某些学说 ,他们予以摒弃 ,并在治经方法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其治学成就 ,超越前人 ,影响巨大。新学突破了汉唐以来的章句训诂之学 ,奠定了义理之学的基础 ,是北宋学风由章句训诂之学转变为性命义理之学的标志 ,在宋代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纷纭众说汉昭君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论坛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唐人   政治婚姻   汉民族   社稷   唐宪宗   妇人   昭君出塞   北方少数民族   战争   基本情况  
描述: 历史上的“昭君和番”引起古今诗人的共同兴趣,吟咏之作,车载斗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态度。第一种,从当时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对立的基本情况出发,主张战争解决问题,反对从政治上缓和矛盾,因而认为昭君出塞是一种屈辱的行动,是下策。唐人戎昱的《咏史》说:“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唐宪宗朝,北方少数民族频频侵犯内地,大臣们提议“和亲有五利而无费”,皇帝就记得这首诗,笑道:“魏绛之功,何其儒也!”从此息和亲之议。持这种观点的人,表现出顽固的大汉族主义,不明白和亲是一种化干戈为玉帛的政治婚姻,是增加盟友,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