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从历史看管理:与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教授对话
作者: 暂无 来源: 哈佛商业评论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企业管理   韩非子   文官制度   人才机制   《韩非子》   历史教训   企业家  
描述: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今中外的领袖人物大多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企业成长的经验并不多,但是五千年来历朝历代的兴衰得失,依然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企业家究竟能从历史中学到什么?本刊编辑柯恩为此特地采访了国际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教授。出生于1930年的许倬云,幼年时由于身体严重残障,直到十五岁才上学。然而,身体上的不便并没有阻止他在学术的海洋里畅游,成为享誉国际的史学大师。在专访中,许倬云谈到,从历史中学习谋略并不足取,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习人生的智慧。许倬云向企业界推荐《韩非子》。韩非子虽然师从荀子,但却提出了许多超越儒家理论的新观点,他的理论实际上是中国两千年来文官制度的理论基础。中国的文官制度并不仅仅源于儒家,而是“儒表法里”——外面是儒家,里头是法家。纯粹是儒表的话,文官组织不起来,正因为有了韩非子的务实治理,中国的文官制度才能从秦朝的专业文官开始,到汉朝的察举制度和纠察考核,一步步发展起来。在谈到三国争霸的历史时,许倬云认为,魏蜀吴三方基本上是势均力敌,大家手上都有资源,谁胜谁败,就看三方运用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本领。而三方的所作所为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值得企业家研究。如果把整个中国比做一个大公司,皇帝就好比是所有者(董事长),宰相好比是职业经理人。中国曾经一度实行双首长制,君权和相权分开,权在宫中,能在府中,这样的制度安排非常稳定。中国古代的选拔、培训和考核人才机制体现在政府建立的文官制度上,从战国时期的法家开始,经过汉、唐、宋各个朝代的发展日趋成熟,其中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在谈到领袖时,许倬云认为,并没有什么天生的领袖,领导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累积到一定的时候水到渠成。那些最后成功的领导人,他们都是从二号、三号人物慢慢走到领头的位置。他借用唐代陆贽的话指出,领袖常犯的六个错误是:第一,我要胜过别人;第二,不愿意听别人数落我的过失;第三,喜欢辩论;第四,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第五,逞自己的威严;第六,拒绝别人的建言,刚愎自用。而下级常犯的三个毛病是阿谀奉承、畏畏缩缩、看脸色说话。领导人必须随时注意培养接班人,不要认为舍我其谁。许倬云以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为例,说明变革失败的原因。他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用人不当,他只任用一些肯听话的人。此外,在具体的执行上,王安石把决策者和执行者混为一谈。王安石可能是个很好的决策者,却未必是个优秀的执行官。因为执行者需要说服大家,而王安石外号叫“拗相公”,是个非常别扭的人,他并没有很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要让一个组织蓬勃兴旺,健康地发展下去,许倬云认为人的因素最重要,而不是谋略。历史上的很多时候看上去都已经山穷水尽,但是如果领导者找对方向,调动别人没办法调动的资源,开启全新的视野,往往能够开拓出崭新的局面。
对李二曲儒学观的形成之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与文化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Entity   Teachings   Knowledge     内圣外王   Fundamental   Utilizing   King   and   Voidance   Understanding   from   Confucianism   Sentence   Wang’s   insides   Doctrine   Outsides   Cultivation     Four   本体   Timely   工夫   the   明体适用   王学   经世实学   四无说   Saint   四句教  
描述: 之際儒學的困境與二曲所關注的核心問題;二曲對「儒」與「學」的歷史批判及學涵義剖析;二曲以「明體適用」之命題界定「儒學」之內涵特徵;二曲儒學觀之關學脈絡以及其知體在其儒學觀中得失之檢討,來考察二曲儒學觀的形成之面面觀。
沈定庵:平淡中的真率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书协   沈定庵   毛主席纪念堂   文史研究馆   徐生翁   书道   湖上   西泠印社   唐楷   书会  
描述: 沈定庵原名沈小山,1927年2月1日生于浙江绍兴。书画幼承庭训,后师事粤儒冯凌云、闽林众可、湘贤荆冬青,又私淑乡前辈徐生翁、田寄樵诸先生,得其亲授。曾任中国书协二届理事、浙江书协首届副主席。现任
贾谊儒学思想初探
作者: 管丽霞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礼制   “治”民   育人   融合  
描述: 贾谊思想丰富,在政治、经济、哲学、教育、文学等方面各有建树。本文在认真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抓住渗透于其思想中的儒家思想,重点关注贾谊儒学思想的特点。文章以其礼制、治民、教育思想为经,以其治国理论为纬进行架构。在展开论述的过程中,又在从侧面证明贾谊思想为儒学,形成隐含于整篇论文中的又一线索。文章以汉初社会状况为背景,以《新书》为基础,对贾谊儒学思想进行概括,将贾谊儒学定位为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儒学。相对于过分信仰法家模式的秦代,关注“礼”成了贾谊儒学思想的中心,但文章并没有对“礼”的具体内容展开论
新“新儒家”的精义
作者: 魏萼   来源: 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新儒家   儒家思想   儒学   中华文化   价值观  
描述: 儒家思想最大的特色是它富有整合性、持续性和创新性,因此它有“一以贯之”和“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 本文讨论是西方“基督新教”是从神学与宗教为基础的科际整合,而“儒家新教”是从哲学与伦理为基础的科际整合。“儒家新教”是新新儒学的理论基础,新新儒家是“儒家新教”的实践意义。因为新新儒学者着重于东西方“文化精髓”儒学的整合性,稳住于中国“一以贯之”儒学的持续性,迎合于世界“与时俱进”儒学的创新性。因此希望能在潺潺滚滚的中国历史长河以及浩浩荡荡的世界时代巨轮中找到接合点,这就是中国的“本土性”文化观和世界的“全球性”价值观的融和体。
朱熹文化价值理念的本体论
作者: 权相佑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接受北宋五子的研究成果,从而确立了一套完整的理学理论体系。北宋五子针对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把儒家文化价值理念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之上进行研究,试图建立理学本体论。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情况看,通常把朱熹的本体论的思想归结为一个抽象思辨的哲学问题——心性论的问题。就理论的思维模式而言,这种影响当然确实存在,无可讳言。但是,这种看法抹煞了儒佛之间的根本差异,忽视了原本蕴含于理学本体论所本来内涵的价值理想和人道关怀。因此,本论文要首先说明朱熹的儒家文化价值理念,而进一步探索朱熹怎么把文化价值理念提升到本体论的角度进行论证。
从朱熹鬼神观谈三教辨正问题的儒学理論建构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吴哲学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鬼神   魂魄   朱熹   占筮   宇宙论   祭祀   理气论   阴阳  
描述: 構而予以知識的說明,包括了人死為鬼的可能性說明、祭祀感格的可能性說明、占筮感通的可能性說明、民間祭拜行為的意義說明等,鬼神在儒家學的理論體系中有了意義明確的存在性了。本文對於此一議題的討論重點便是在
道家思维模式与程朱理学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兼论程朱理学对先前儒学的超越及其对徽州文化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黄山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朱熹   二程   理学  
描述: 在程朱理学体系形成和完善过程中,道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北宋儒学家二程等人 借助于道家本体思维模式对传统儒学进行新的诠释,创立了理学这一儒学新形态:南宋朱熹继续借助道家本 体思维对原始儒学和北宋新儒学进行综合提升,使北宋新儒家建立起来的理学体系趋于完善。由于程朱理学 体系是运用道家具有整体性的本体思维模式建立起来的,故能对先前儒学有所超越:一是较之先前儒学具有 思辨性,能更加周全地看待问题;二是更具理性精神,能更多地从当下实际出发来思考和处理问题。程朱理学 的这些新特色在其故乡古徽州地区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新安理学颇具理性精神的价值观念的形成、进而对徽 商群体以及徽商文化的形成具有引导和推动作用。
《河北电力技术》2004年第23卷 总目次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电力技术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总目次   电力技术  
描述:  祁 ,严 凤 (114 )………………………………………………华能上电厂励磁系统改造技术问题分析唐建惠 ,张 林 (12 3)…………………………………………南宫 2 2 0kV#1变压器绕组变形
《周易》与儒道美学“和谐”观
作者: 陈辉吾   来源: “美与当代生活方式”国际学术讨论会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美学思想   和谐观   道家   《周易》   儒家  
描述: 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表面上看是对立的,但实际上两者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从来都是儒、道两家思想在共同作用于人们的思想。儒家作为一种以伦理学为本位的文化哲学,历来都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而成为显学,影响着中国封建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而道家并没有超出人们的心理范畴,它只是作为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人们的心灵深处,适合于广大知识分子的落魄心理。这样,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的人世的人生理想和道家的回归自然、退隐山林的出世情怀就很好地结合起来而共同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心理。可见,儒家和道家本来就是一个互相影响的和谐体。这正好体现了《周易》美学“和谐”观念的第三个层次,即“个体—自然”结构与“个体—社会”结构的和谐。
< 1 2 3 ... 6 7 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