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儒侠探路话求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中诞生着诸多身怀奇诡之术、兼济天下仁心、仗剑行游的侠之大者,而后人在研究金庸文学时把他们敬为“儒侠”,儒者,兼具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心,侠者,颇具恣意逍遥、大智若愚、卑以自牧、仗剑行游之态,如豪情万丈、洒脱不羁、豁达开朗的令狐冲,聪慧过人、处事机敏、叛逆固执的杨过,虚怀若谷、心胸坦荡、凛然正义的萧峰……在我求学从师的岁月中,这些儒侠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着我的教书生涯,每一堂课,每一次班级管理,每一回促膝长谈…… 中国的古人讲“亲其师,信其道”,我坚信信仰是可以相互传递和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十分微妙和神奇,在不断磨合中,我发现所崇尚的儒侠精神与他们的意识世界中的“既可朝九晚五,又可浪迹天涯”的人生憧憬不谋而合。
新儒内部也“决绝”:牟宗三与梁漱溟冲突析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兰州学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决绝   乡村建设   冲突   牟宗三   梁漱溟  
描述: 从1936年秋到1947年初,牟宗三与梁漱溟四次交往,由“反感立生”到“益生反感”,最终由“决裂”而“决绝”,究其原因乃性情心态之抵斥、政治见解之冲突及思想理路之歧异共同造成的。牟梁相同的自负性情和圣人心态在冲突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诱因与“催化剂”作用;双方政治见解和政治立场的冲突,是在政治剧变的时代最终导致牟与梁“决绝”的直接动因;思想理路之歧异表现在知行观之分异和西西之分野,这是导致双方政治见解冲突的隐性因素,是推动冲突的内生动力。在五四以来文化危机和政治剧变的大时代中,牟和梁的冲突与“决绝”呈现了知识分子的情感心态世界,以及当代新儒家内部文化观政治观的“同中之异”。五四之后中国思想界的状况,远非“激进与保守”“传统与现代”“中西之争”等惯常话语所能涵括,牟梁冲突或为此复杂面相之一映照。
明清之际基督教入华与耶儒之争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耶儒之争   明清之际   耶稣会  
描述: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以融合基督教教义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所谓“利玛窦规矩”[1]为传教策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利玛窦去世之后,他的继任者龙华民坚持以基督教教义传教,忽略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导致
理雅各在牛津大学的演讲——关于西安府景教碑以及当前中国传教事业的前景
作者: 暂无 来源: 国际汉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基歇尔   理雅各   利玛窦   阿罗本   基督教史   马礼逊   聂斯托利   罗明坚   方济各会   著名汉学家  
描述: 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是英国近代著名汉学家、伦敦布道会传教士。1839年开始学习汉语,1840年开始到东方传教。他是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西方人,曾将'四书五经'等中国主要典籍全部译出(共28卷),是儒莲翻译奖的第一个获奖者。1873年回到英国后,理雅各在牛津大学开设汉学讲座。本文便是其1888年3月在牛津大学所作的关于景教碑的演讲,收入其1888年出版的著作《西安府景教碑》。本文详细回顾、评价了各个时期学术界对于景教碑的研究,特别对景教在中国的消亡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资料详实,考据深刻,结论审慎,是景教研究极其重要的文献。同时,本文还对19世纪中后期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作了介绍,是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第一手材料。
朝鲜中期文人李民宬与齐鲁文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文化论衡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东   齐鲁文化   李民宬  
描述: 朝鲜中期文人李民宬两次出使中国:一次是1608年李民宬作为王世子册封奏请书状官第一次出使明朝,这次出使往返均经由辽东陆路往返北京;一次是1623~1624年被任命为书状官第二次出使明朝。后一次李民宬的山东行程,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次朝鲜儒学者来到儒学的故乡直接印证和体验山东文化之旅。从总体来看,以李民宬为代表的朝鲜文人对明末齐鲁文化的体验基本都是正面和积极的,这与他们长期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对齐鲁文化具有强烈认同有着天然的亲密感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儒道佛不同性质的文化错综交替现象和城市书院的重利风气也颇有微词,表现出一定的批判意识
清代“官科技”体系中的高层群体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创新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代   高层群体   官方科技  
描述: 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有一个与科学技术活动相关的“官科技”群体。清代“官科技”高层群体包括:皇帝、中央高官、地方封疆大臣和高级宗教人士等。清代皇帝中的开国之君、“旷世圣祖”、平庸与救亡之主等,出于不同的动机和个人兴趣,关心、组织官方的科技活动;一些中央高官和封疆大臣是清代“官科技”高层群体的主体,他们包括官方工业管理者、学士儒官、治河理槽者、承担临时性特殊科技任务者、其他职业相关者和个人爱好者等,他们基于职务需要、忠君爱国思想和个人兴趣等方面的需要,从事一些科学技术活动,是推动清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清代宗教组织由于被纳入国家体制,其中少量宗教领导者因从事一定的科技活动而成为清代“官科技”高层群体的成员。清代高层“官科技”群体作为一个典型代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科技”群体的一些重要特征,对它的研究具有较为广泛的学术意义。
清代山东的乡村医生——以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东   清代   乡村医生   地方志  
描述: 清代中央政府对地方医疗并不重视,民间的医疗卫生皆依靠活跃在州县田间的乡村医生。在对山东方志的考察中,乡村医生的面貌得以呈现。他们常常被乡民延请,四处奔波诊治病患。其收入整体上并不丰厚,但可以满足衣食自给。医生这一职业在传统社会中具有开放性,家传世业、拜师习艺、自学成材皆可以成为医生。儒与医在学习方式与道德取向上的相通性使得许多科场失意的寒士转而从事医生这一职业,提高了乡村医生的整体素质。在清代,痘疹与外科是乡村医生擅长较多的专科。他们在医学理论上并无太多创新,基本能够满足州县民众的需要。乡村医生中的庸医并不多,这一方面与大量儒生的进入有关,另一方面,乡村中潜在的伦理评价网络也对他们的行为起到了约束作用。
现代儒学研究随想——史学篇
作者: 暂无 来源: 国际儒学论丛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学   国学   中西比较研究   儒学   史学  
描述: 本文指出,儒学作为现代学科,具有学术研究和学者信仰这两种功能,此一儒学特有的双功能具有其特殊的优点,但儒学者必须明确二者的必要分离性,不可使其相互混淆。在回顾当代海外新儒家史学派与西方汉学史学派的互动关系时,本文指出中国的国学或儒学与西方的汉学,在内容、目标、功能上完全不同,不能将中国国学与西方汉学视为同一类学科。在全球化时代,现代化的儒学学科担负着重要的双向任务。一方面,作为中华国学的学术现代化的组织者,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另一方面,儒学作为现代学科,可将儒学的特殊传统史学形态及其仁学的"以学求真"信仰理论引入国际学术领域,以向国际显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文化传统亦将对人类人文科学的现代化事业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中国画构图中的人文美
作者: 暂无 来源: 金田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以儒、道、禅三者的交融互补而形成的。从而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母体的核心内涵。而中国的传统绘画,也是源远流长。它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经过历朝历代不断地革新变异提升,形成融汇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哲学观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完整艺术体系。中国画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在意识结构,是以儒学的以人为本为道德内涵,以追求真善美为道德使命;以道学的“天人合一”及禅学的“梵我合一”之“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的思想观念,作为画家的思维模式,将人的情思注入到自然以“缘物寄情”,“情景交融”的思维模式对绘画艺术进行建构而达到“物我为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论赵秉文之“和陶诗”——兼论金代文坛之陶渊明接受的方式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赵秉文   人格精神   “和陶诗”   金代文学   艺术追求  
描述: ,无论诗旨上的儒、道、释兼融,还是诗风上的刚健与平易,都显示了赵氏的自我风貌。并且,这是金源文坛之陶渊明接受的一种普遍意义的方式。金源诗坛这种师法陶渊明等前代优秀诗的结果,是给汉唐以来渐趋典雅精微的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带来了“有偏斜度的超越”。
< 1 2 3 ... 360 361 362 36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