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董仲舒都化思想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校   教化思想   董仲舒   学校教育   儒家  
描述: 董钟舒教化思想具有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待教而善”的人性论及“无人相通”的天道观是其教化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形上根据;古代帝王和秦亡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及汉朝以来的现实,是其提出教化思想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教民性成善是教化的根本目的和中心任务;“独尊儒求”、“三纲五常”是教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兴太学、置明师是教化的基本措施和途径;以身示教、以乐达教、因材而教,是其教化的基本方法。董仲舒教化思想囿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既有槽粕,也有精华,应批判地加以继承。
唐代的禘袷论争及其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咸宁师专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禘袷   考据学   唐代   权力斗争  
描述: 所谓禘袷,于《周礼》为以现天子主祭,祭皇室累代先祖的仪式。大体上说,袷是集毁庙、未毁庙的神祖(牌位)于太祖(在周为始祖后稷)庙合祭(合食),稀是集毁庙的神祖(在周为王季以上)于太祖庙合祭的制度。但是,关于其实际情形,正如清代经学家毛奇龄《郊社禘袷问》说的,“禘袷二名先儒久相争执,予议论间亦无非散见其大意一于端”,考究起来很困难。这一问题,自古有纠纷,早在西汉元帝时期以来的宗庙争议中,就如刘歆、
也说“认为是”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知识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固定结构   语议重复   “认为是“   语法   现代汉语  
描述: 在现代汉语的句子中, “认为”与“是”经常相继出现,挨在一块使用,例如——①索绪尔主张,语言共时系统的研究必须以说话者活的口语为依据,我们认为是很有卓见的……(徐思益《方光焘与中国现代语言》) ②对《诗经》“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解释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是赞扬而不是讽刺。(毛志成《疑“儒”》) ③但是这种前提根本不能认为是毫无疑义的。同样有理由可以提出相反的看法,即认为相似是本质的,区别完全是非
耶儒之间的文化转换——利玛窦《天主实义》分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转换   利玛窦   《天主实义》  
描述: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首先要求传教士本人实现文化转换 ,明清之际来华的耶稣会士利玛窦依据中国的现实状况制定了以文化调和为主向 ,“合儒辟佛”的传教策略 ,其具体体现则是《天主实义》。在《天主实义》中利玛窦把天主教学说以儒生可以接受的形式重新包装 ,对基督教信仰做出一种调和的解释。证明古儒典籍之上帝即基督教之天主。利玛窦采纳的是一种相当宽容且带有弹性的文化视野 ,他自愿且顺利地完成了耶儒之间的文化转换。但利玛窦实际宣教的成功不能证明他在《天主实义》中提出的以儒证耶、以耶释儒的观点就是准确无误的。“天主即经言上帝”之说在学理上仔细分析是不太可靠的 ,其结果乃是汉语基督教之“伦理化”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
从“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解读诸葛亮艺术形象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辑刊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诸葛亮   “失街亭”   “空城计”   “斩马谡”  
描述: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写孔明遣马谡守街亭 ,从前因上说是理应而且只能如此 ,从后果上说是种失误 ,旨在颂孔明的严以律己引咎责躬 ,而非咎孔明的用非其人。仲达之抗击武侯 ,是以“谨慎”对“谨慎”,汉魏六朝的士大夫皆精通音乐 ,“武侯弹琴退仲达”,你弹我听 ,实乃一场惊心动魄的心理战 ,而“两智相遇 ,勇者胜”,所以“空城计”乃千古绝唱。由于“孔明挥泪斩马谡”一则写出了孔明之自责非伪 ,一则写出了马谡之坐法难宽 ,遂使孔明摆脱了以往来自史家的左右非议 ,将之塑造成为以“法”治国、以“仁”律己、外法而内儒的千古贤相。这三个故事合则为一 ,展示了诸葛亮的“谨慎”乃大智大勇大德的圆融 ,从而也就使之成为如同孔子所说的“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者也”的典范
评欧阳修《易童子问》
作者: 暂无 来源: 周易研究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易传   欧阳修   孔子  
描述: 欧阳修《易童子问》认为 ,《易》之“十翼”各有瑕疵 ,其中纵有孔子之言 ,但非孔子之文章。本文认为 ,此论并非无可嘉许之处 ,但亦不免言过其实 ,而致疑于其所不应疑者。本文通过对“十翼”的逐一分析 ,得出结论 :《序卦传》与《杂卦传》确如欧阳修所言 ,既不具微言大义 ,也与孔子无关。《说卦传》与《周易》关系渺茫 ,以《说卦传》为孔子之所作 ,更属无稽之谈。大小《象传》之内容 ,则不离乎秦汉时代、以功名利禄为人生目的的俗儒之胸襟 ,亦可能为邹衍一派阴阳家言。而《彖传》乃《周易》哲学精义之所在 ,其中若干部分必在孔子之前已经集结。惟《文言传》与《系辞传》中所录孔子之言 ,必皆出于孔子及门弟子之手。欧阳修呼《系辞传》为“僭妄之书” ,且具有“害经惑世”之罪愆 ,未免有褊狭愚昧之失。文章还对欧阳修所指《系辞传》中三种成卦之法的不相容进行了辨析 ,指出 ,究实此三者所指不同 ,可以并存而不害
唐诗的风骨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京农专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风骨   内涵   实践   唐诗  
描述: 唐诗风骨源于国风和汉魏风骨 ,它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 ,横扫了齐梁颓靡文风。但也借鉴了其中缘情体物 ,精工流丽的艺术风格 ,博采前代文学精华 ,融合儒、道、释、侠于一体 ,经过唐初一百余年的诗歌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 ,臻于完备。唐诗风骨滥觞于初唐四杰、陈子昂 ,蔚然成风于盛唐 ,流变于中唐 ,衰微于晚唐。“风”即思想内容 ,骨即辞采和表现形式。唐诗风骨即坚实的思想内容和刚健明丽的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唐诗的风骨主要表现为盛唐诗人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 ,居安思危 ,关心国运兴衰、民生疾苦的忧患意识和摹写山川壮丽、田园牧歌、风俗人情的美学理想
略论秦朝的儒学
作者: 杨爱民   来源: 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从西汉时开始,就有人抨击秦朝独用法治而取缔其他各家学说的统治政策,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灭绝了除法家以外的诸子学说,其实,这种观点未免过于武断。因为法家思想虽然在秦朝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也确定了以法家学说作为统治的指导思想,但是秦朝并没有反儒的传统,秦始皇也并未明确表示取缔除法家以外的其他各家学说。终秦一代,儒学仍然存在,并且对秦朝统治者产生着一定影响。当然,由于没能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加之秦政府在学术思想上确实设置了一些制约性的框框条条,使得儒学发展缓慢且水平不高,此时期的儒学研究,只能算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先秦部分的修订说明
作者: 暂无 来源: 历史教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2000年8月教育部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新大纲)使用了先秦这个历史概念.关于先秦一词,始见于<汉书@河间王献传>:献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注:先秦犹言秦先,谓未焚书之前.现今史学界使用先秦这个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先秦概念,仅指春秋战国时期,如杜国庠的<先秦诸子思想概要>.因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都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从我国学术发展的角度讲,春秋战国无疑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时代.广义的先秦概念,是指上古至秦统一之前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如徐中舒的<先秦史论稿>和王明阁的<先秦史>,都是从中国的原始社会叙述到秦统一之前.新大纲使用的先秦概念是广义的.
乡村君子·阶级本位·儒文化──姜尚公老爷与白嘉轩比照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阶级本位   姜尚公老爷   乡村地主   白嘉轩   伦理本位   巴人  
描述: 文本中形象迥异的姜尚公老爷与白嘉轩,如果两者被还原到生活的原生态中去,其实同为代表儒文化典型人格的乡村地主,这两个人物的平行与影响比照生动地影射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两次重要转型——一次是从文化反思的“文学革命”转向阶级化的“革命文学”;另一次是从无产阶级狂飙文学重新转向对汉文化的倡扬与重构.巴人这部烙有鲜明时代痕迹的作品,折射着文学史的两面:不忘反思儒文化人格与心理,同时阶级分析的意识形态理念开始渗入并强化.文本与人物因为这两重意义而获得历史性的审美内涵.
< 1 2 3 ... 6 7 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