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鲁北平原的浪漫传奇——姜金霞《蓖麻花》与《女枪王》浅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作家·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枪王》   《蓖麻花》   女英雄   姜金霞  
描述: 山东庆云女作家姜金霞近期的两部长篇小说《蓖麻花》和《女枪王》,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小说:这两部作品所塑造的两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英雄形象,不同于中国以往战争小说对女英雄的男性化阐释,而是都有着明显的女性特征,此外,两部小说都表现了女英雄的情爱观,写出了她们成长的历程。 关键词:姜金霞《蓖麻花》《女枪王》女英雄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 人物形象是一切叙事性文艺作品的核心,战争文学更是离不开人物形象的描写。在《空袭中的沉思》中,伍尔夫曾充分肯定地说过,女人们虽然不能直接上战场“为自由而战”,但她们“可以用心灵来战斗”。对这位女权主义者而言,战争似乎不应当与女性发生直接的关系。但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古今中外的战争文学似乎都与女性结下了不解之缘。战争使男人不幸,使女人更为不幸。 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战争的残酷性让许多国人无法忘记,尤其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中,许多女性承受了无穷的痛苦,家庭的离散,生活的艰难,更有甚者被外来侵略者所侮辱。但在这其中,并非所有的女性都是战争中的弱者,亦有很多人直接上了战场“为自由而战”。中国现代作家也塑造了很多抗战女英雄形象,如“十七年”文学中涌现的一位位坚强的抗争女性:李佩钟(《风云初纪》)、娟子(《菁菜花》)、银环(《野火春风斗占城》)……新时期出现的戴凤莲(《红高梁》)等形象,但总体而言,这些女性或过分男性化,或过分传奇化,正如评论家韩大强所指出的: “女英雄的形象塑造是在‘雄化’、‘道德化’和‘非家庭化’这些权力话语的男性修辞策略之下展开的。” 如果说,许多男性作家塑造女性有“他者”心理因素的存在,那么作为女性的女作家似乎应该更加理解女性,塑造的女英雄形象似乎也应更具有女性特征。但通览现当代女性作家的作品,我们却惊奇地发现,由女作家塑造的女英雄形象同样呈现出明显的男性化特征,而少有女性本应有的阴柔气质。以20世纪30年代的女性作家为例,在这一重要时期出现的众多女性作家:谢冰莹、冯铿、丁玲、白薇……她们笔下的抗战女性形象仍多是以参加革命斗争、追求男性气质、消除性别差异为特征,以湮没女性特征为诉求的。正如女性作家们自己所表述的: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忘记了自己是女人,从不想到个人的事情,我只希望把生命献给革命”。(谢冰莹,《从军日记》) “什么情人,什么孩子?!看吧!我们是铁和火的集团,我们红军的脑袋,眼睛里面只有一件东西;溅着鲜红的热血和一切榨取阶级、统治阶级拼个你死我活!”。(冯铿,《红的日记》) 盛英指出: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始终同民族解放、人民革命事业紧密联系,女人的女性意识通常包含甚至淹没于民族意识、社会意识和阶级意识之中。” 女性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性别群体走向展示女性力量的历史空间,而是对男性气质有意识地模仿,以男性特征为标尺,这无论是对女性形象而言,还是对女性作家而言,都可以说是以另一种形式不自觉地失落了自己,因为性别、身体并不因为作者主观意识的摈弃就在现实中不复存在。 而近期山东庆云女作家姜金霞的两部长篇小说《蓖麻花》与《女枪王》的出版,则让笔者眼前一亮。在这两部作品中,我们完全看不到许多现代女性作家的这种自我迷失。姜金霞以诗化的手笔,刻画了抗日女战士陈静水和麦草的内心世界和女性的特有行为,彰显出真实的硝烟中的女人。两位女性虽是主动参与战争,但却并不意味两人身上就具有男性的刚性色彩,在她们身上我们看见了女性的柔美,并为这种柔美被残酷的战争所撕裂而扼腕痛惜。相对其他战争文学中的女性刻画,姜金霞笔下的女主人公避免了单面化,而走向了“圆形人物”。 一被逼成的血性女英雄 小说《蓖麻花》采用了现实主义笔触,以一个普通的农村女性陈静水(乳名毛妮)70余年的人生坎坷经历为线索,展示了其对生活、对命运的独特体验和执着的人生。小说用了较大的篇幅描写了抗日战争。抗战中,毛妮智救八路军伤员,直接参与了游击队的铁应洼战役,女扮男装侦察敌情,参加了偷袭小组并手刃日军指挥官左藤……战争使一个胆小怯儒的女孩子最终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战士。小说《女枪王》则塑造了一个在绝境中站起来的花木兰式的抗日女英雄麦草,她为日军所凌辱,又被无赖所欺侮,但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苦练枪法,与命运进行坚决的抗争。她几次独闯“鬼子”窝,多次协助抗日游击队华云支队完成任务,在以男性为主角的抗日战场上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女枪王”,是一位可歌可泣的巾帼英雄。 这两部作品均采用民间视角描写战争,以民间普通的血性女性为切入点,书写了发生于鲁北平原上的浪漫传奇,道出了底层民众在残酷的战争到来时的情感与命运选择。与以往战争文学中女性大多出于民族情感主动参与战争不同,陈静水与麦草均是被“逼上梁山”的:毛妮先是因为日军侵略被迫嫁给了张货郎,后因正堂哥哥的被害她又积极参与了夜袭行动;而对纯洁的麦草来讲,虽然听说了鬼子的可怕,但一方面是守信于书成,另一方面则是心存疑问“鬼子兵真的像村里人说的那样可怕,那样没有人性?”结果导致惨剧发生,至此激起了她内心对日军的刻骨仇恨,并在绝境之下开始了毅然决然的反抗。两位抗日女英雄的形成有着很强的个人化因素,都是被逼成的,这更符合真实的民间抗战事实。 二女英雄因爱情而美丽 陈静水最初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性,因在战乱中无数次参与了游击队的战斗,最终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而“女枪王”麦草因悲剧性的命运而选择了抗争,并由个人英雄主义的单干到最终融人到游击队抗日集体中。作品对两个抗战女英雄的刻画,不仅写出了她们的“英雄”行为,更写出了她们的“女”性特征:由于战乱,毛妮(陈静水)阴差阳错地嫁给了救过自己的张货郎,婚后两人相依为命,恩爱有加。从刻画女英雄的角度出发,陈静水似乎不应该再有其他想法,但作品中,她的思想偏偏“出轨”——她仍然思恋着自己青梅竹马的正堂哥哥。无数次,她在梦中呼唤着正堂哥哥的名字。正是出于对正堂哥哥的爱,陈静水主动参与了挖地道和抢麦行动;正是出于对正堂哥哥的爱,她才勇闯日军司令部……。怀着对凌辱自己的日本鬼子的刻骨的恨,麦草成了“女枪王”,但这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行为却和一个男性青年有关,郝书成——一个让麦草既爱又恨的人。由于特殊原因,郝书成没能赴与麦草的约会,结果直接导致了麦草被日军所凌辱的惨剧。后郝书成成了华云支队手枪队队长,而麦草则碰巧被吸收进华云支队,两人再次相遇别是一种心情,郝书成仍然爱着麦草,麦草对他也仍有情意,在层层波折之后麦草再次接受了郝书成。作为“女枪王”的麦草并不是一个没有情感的冷血战士,只是她的情感更加复杂。 谢冰莹认为,革命与恋爱是冲突的,所以要“打破恋爱梦,革命时期不应该谈恋爱”;而冯铿的女兵们则“不要和异性扭搅,弄出许多纠纷!”仿佛只有这样,她们才能成为真正的战士。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人是情感的动物,时刻需要情感的慰藉。爱情是战争的补偿,同战争相系,我们所认可的许多经典作品都描写了战争中的爱情。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中的爱情都让我们体会到了战争中人性的升华。战争不会因爱情而贬值,反会因爱情提升其意义和价值。战争是残酷的,唯其如此,才显示出生命的可贵与爱情的美好。同样,姜金霞笔下的两位女性主人公也正是因爱情而更加丰满、美丽。 三英雄是长成的 巴赫金说过:“人在历史中成长。”许多中国现当代战争小说为人所诟病,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是一成不变的。现实中的人是动态的,时间注入人的性格发展中,人才会有变化,才会越来越成熟。尤其是在重大的社会变动面前,人的性格变化是必然的。《蓖麻花》和《女枪王》中的两位女英雄的成功塑造正是写出了其成长的过程。 陈静水最初就是一个单纯的农村姑娘,虽然心中挂念着正堂哥哥,还是听从母亲的遗言嫁给了张货郎。在张货郎的佑护之下,其思想还不时陷人情感的矛盾之中。在日军的铁壁合围之下,她总是生活在迷茫和恐惧之中。随着与游击队和周正堂区长的接触,陈静水开始变得勇敢起来。而随着周正堂的牺牲,她迅速成长,并机警地女扮男装和游击队进入日军司令部,手刃了日本军官左藤。在与地主汉奸王有德父子、日军头目左藤、伪县长李立军、以权谋私的工作组组长吴西梦等人的斗争中,陈静水性格日益沉静,虽历尽艰难仍顽强不屈地活了下来。而麦草被日军凌辱之后,同其他孱弱女子一样,最初选择了自杀。后来,她虽被李跑所救但却遭到二次凌辱,愤怒之下麦草用鸟枪进行了反抗,并因此偶然地找到了自己的反抗方式,后在一位战士的帮助下她学会了打枪和飞石,并从此走上了“枪王”的道路。麦草一开始的斗争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特点,如见鬼子就打,独闯鬼子窝……其一系列抗日行为固然值得称道,但由于其不计后果,也曾破坏了游击队的计划。经华云
历史文化背景下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潮起潮落(二)
作者: 暂无 来源: 商务时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杜石然 “每当人们研究中国的文献中科学史或技术史的任何特定问题时,总会发现宋代是主要关键所在。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李约瑟 是产生两汉经学的两汉时代精神,使得两汉时期成为在科学技术的许多门类中立模式、创样板的时代;是产生魏晋玄学、竹林论辩的六朝时代精神,形成了六朝时代很有创造力的各学科的科学思想;是产生宋元理学的时代精神,促成了宋元时期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发展顶峰时期的到来。 宋元时期何以会形成古代科技发展高潮 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明(当然应该包括科学技术在内)发展的高潮时期。正如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所说:“每当人们研究中国的文献中科学史或技术史的任何特定问题时,总会发现宋代是主要关键所在。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宋元时期中国的传统数学出现了四大数学家及其著作:秦九韶及其所著《数书九章》、李冶及其所著《测圆海镜》和《益古演段》、杨辉及其所著《详解九章算法》和《日用算法》等、朱世杰及其所著《算学启蒙》和《四元玉鉴》。宋元数学在高次方程和高次方程组、高阶等差级数求和、联立一次同余式解法、“天元术”、“四元术”(中国古代特有的代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领先世界数百年的辉煌成就。 宋代的天文观测仪器比较齐备,多次进行了恒星观测(至少有4次规模较大),多次制作了星图。宋代一共进行了18次的历法改革,对各种测算方法和计算方法也进行了许多改进(3次内差法等等)。在元代则出现了郭守敬、王恂等所编《授时历》,被认为是我国传统历法中最优秀的一部。 在传统医学方面,则有金元四大家的出现:以刘完素为代表的“寒凉派”;以张从正为代表的“攻下派”;以李杲为代表的“温补派”;以朱震亨为代表的“养阴派”。“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医学门户、流派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医学的发展。 在农学方面,也出现了宋元时期的几大农书:《农桑辑要》是元政府组织人力编写的;王祯编写的《王祯农书》是第一部兼论南北农业技术的农书,还绘有“农器图谱”;鲁明善(维吾尔族)所编《农桑衣食撮要》是一部月令体农书,比较通俗,包含有西北少数民族的一些农事活动情况等。 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到了宋元时期都达到了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三大发明的西传,使得西方社会在各个方面加快了其进步的节奏,促使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逐渐转型为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向社会近代化的方向迅速推进。 著名近代学者严复曾说过:“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十八九可断言也。”历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宋史专家邓广铭则说:“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而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则早就认为:“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是读史者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宋元时期科技发展高潮及其顶峰的形成,宋元时期科学技术的繁荣,都是有着深刻的时代原因和社会背景的。 首先,太祖、太宗两朝采取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种种措施,独揽大权,使军、政、财等权力集中于中央,集中于皇帝手中。较高层次中央集权的国家形态(皇帝独裁)及其官僚架构的模式,也为中国以后又大约持续了1000年之久的元、明、清等各个王朝所效法,为其树立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权样板。 其次,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来看,唐中叶以来,以杨炎两税法的财政改革为法律标志,土地国有的制度——均田制崩溃瓦解,庶族地主经济以及小自耕农经济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土地买卖更加自由。到了宋代,土地所有权频繁发生转移,正如词人辛弃疾所写的“千年田,换八百主”。土地占有制度的改革对以农业立国的中国来讲,其意义是带有根本性的改革意义的。并且改革以后土地制度新的占有模式、它的影响,也都贯通在其后千年左右的中国社会之中。 再次,科举考试制度,尤其是贡举科举制度的日益成熟,取士不问门第,而且在录取的名额数量上也远远超过了唐代,有人统计过,仅北宋一代即开科69次,进士和诸科共取士约为61000余人。为了打破门阀贵族的世袭制度,自隋唐时期开始的科举考试制度,到了宋代方才可以说发挥了实际的效果。反映在科学技术方面,则是出身低微的人的一些发明创造事迹,有更多机会出现在各种著作之中。 第四,从文化思想方面来说,自唐中叶开始,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例如元稹、白居易所提倡的新乐府运动;韩愈、柳宗元所提倡的古文运动;啖助、赵匡所倡导的新经学运动等等。为了使儒家思想复苏、复兴,人们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 第五,如果我们没有注意到宗教思想方面所发生的变化,那么关于宋元社会思想背景的讨论则将是很不全面的。当时的宗教思想主要有佛、道两家,而且是以佛家为主。佛家思想随佛教于西汉时开始传入我国,到了唐代中期以后,林立纷呈的各个宗派逐渐式微,而以六祖慧能为开山祖的南禅宗却一枝独秀,得到了很大发展。有人说:南禅宗的出现说明佛教思想中国化的最后完成,使佛家思想由出世的变为入世的、平等的,从而和中国的传统思想更加接近。六祖号召回到世俗中间去:“若欲修行,在家亦得”,“离世求菩萨,恰如求兔角”。有人更进一步认为:禅宗思想的这一发展实际上是在中国发生的一次宗教改革,而其意义并不亚于马丁·路德在西方进行的宗教改革。 第六,在教育思想方面,唐代科举以辞赋取士,崇尚声律浮华,积重难返。号称北宋三先生之一的胡瑗则有针对性地提倡“明体达用之学”的思想,深受欢迎,影响甚大。特别是“分斋教学”的教学方法,更是他教育革新思想的核心。“分斋”就是整个学校分为“经义斋”和“治事斋”,相当于现代的分科教学。特别是“治事斋”中又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承认自然科学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其实,“经义斋”所讲究的乃是中国传统的“读经”(当然也是新的读经方法),而“治事斋”乃是学以致用方法的提倡,这标志着传统儒家思想中的“经世致用”思想又再次抬头并且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七,北宋时期出现了一批“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沈括及其所著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梦溪笔谈》,很得到各方面的称颂。沈括还和苏颂一道编辑了《苏沈内翰良方》,这是一部医书。林灵素在为这部书所写的序言中说:“(沈括)凡所至之处,莫不深究。或医师、或巷里、或小人,以致士大夫之家,山林隐者,无不访求。”这些博学多才的人物“成批的”出现,明显的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风气、思想潮流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在这种思潮的社会背景之下,影响其后千余年的新的儒家学说,后来被称之为“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体系逐渐形成。在宋代,由北宋的邵雍、周敦颐发其端,由张载、程颢、程颐创立体系,至南宋则由朱熹集其大成,由陆九渊为代表又形成了朱、陆相互抗辩的反对派等等,这也就是宋明理学——新儒学的兴起和建立。此外还有以王安石、陈亮、叶适等人所主张的反对理学的观点,和理学不断相互辩难,十分活跃。 理学在宋代,既不像汉代儒术那样被崇为一尊,更不像元、明时期把朱熹思想定为不准逾越的官方哲学那样不可侵犯。在宋代,一定程度上参加讨论的各方,可以做到自由讨论,各抒己见。这种学术空气无疑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有利的。 理学家们主张“穷理”、“格物致知”。“穷理”和“格物致知”的精神如果能够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目的,其成果自当是不可限量。而且“理”、“气”二元论,在1000多年前的当时,不论是用来开拓思路或是阐述终结成果,都堪称是相当不坏的工具。但是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一位知名的理学家曾经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十分突出的成就;同时我们也没有发现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他们成就的取得是基于理学的思维。在这里,我只不过是想说明:是理学(清人因其产生的时代而将其称之为“宋学”)得以创立的时代精神,同时也正是这种时代精神,构成了宋元科技高潮的社会思想原因。
中英茶文化内涵在精神层面上的对比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教育导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1.“合”与“分”。 汉字“茶”拆开就是“人在草木中”。茶生于山川流水之间,中国人发现并利用了茶,再结合自己的审美价值赋予其天地人之道,本身就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意趣。 中国的哲学基础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五篇)
作者: 暂无 来源: 小品文选刊·笑品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夏大地上,以行者的姿态现于人间,奔走疾呼,救百姓于水火,万民之忧苦。“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你是如此脚踏实地,你的脚步是如此坚实、不屈。 我终于明白,你并非不会仰望星空,你的繁星是
一尊大佛的身前背后(外一篇)
作者: 暂无 来源: 都市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过多少庙堂的私语和市井的喧嚣?我想它那硕大智慧的头脑中一定封存着许多未曾载于史籍的重要信息,假如它能开口讲话、吞吐千年,那些让史学家百思不得其的历史悬案和谜底,或许竟可以一朝大白于天下了。 可以
论儒家文化对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企业教育·卓越管理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文 王娟 儒家文化是中国历史文明中的主流,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深邃、最富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及精神支柱,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的形成起过巨大作用,同时他已经成为民族生命传承的纽带,积淀在民族的心灵里,流淌在民众的血液中。儒家文化中深藏着值得认真研究和弘扬的适合于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而且市场经济越向前发展,越能够为儒家文化作用的发挥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因此发掘儒家文化中可以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内容,对之进行与时俱进的整合,使儒家文化作为一种软资源去为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服务,不失为当前的明智之举。 一,借鉴“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想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直是中国古人心目中的社会理想。儒家用“天人合一”这一命题来概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即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亦即人与自然界不是敌对的关系、而是具有不可割裂的关系,就是要充分尊重自然,平等地对待人与自然,使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协调发展。 《易传》提出天人合德的理想:“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与天地合德即谓人具有天地品德,与自然界相互适应、互利共生。孟子将天道与人性联系起来,认为人性是天赋的,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宋代大儒程颢强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还说:“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可见,儒家文化视域内的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对立统一,是把人和自然界看作是休戚与共的共同体,既不是原始蒙昧状态下的天人混一,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也非西方所谓“战胜自然”、“克服自然”。一方面,人在自然界面前具有能动性,人是天地之灵明,天地无思无虑,化成万物而无心,但人要有思有虑,有悲悯有忧患,要投身到天地生化万物的过程当中去,无私的化育万物。正所谓“先天而天弗违”,就是敢于和善于先天时而动,大胆创新,预见自然规律以指导行动。另一方面,人又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面对外界麻木不仁,随意戕害、践踏自然生灵,而要做到“后天而奉天时”,即遵循自然变化按规律办事,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现代化是一个充满悖论特征的过程。在人类消受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物质财富的时候,也逐渐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和难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尤其是二战后,虽然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作为主题,但是却一度把经济的增长等同于发展,单纯追求GDP的扩张,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对于科学技术使用不当所导致的严重后果,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使人类陷入生存困境。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首次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后这一概念得到逐渐明确和完善,其核心思想是经济的增长不能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社会经济的增长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直到今天,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能源危机和气候异常等问题依然是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 在中国,这些问题随着市场作用的逐渐发挥也日益凸显出来。新时期,中国最显著的成就就是快速发展,但基本上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和高消耗的发展道路,在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的同时,也出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造成污染的是人,治理环境、保护生态还要靠人,有效引导市场的力量,化解人与自然的冲突终究要靠人的努力。这当然需要制度、科技、模式和流程的创新,但首先要端正观念,解放思想,思想的解放最终会落脚在实践的解放上。把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儒家“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文明理念相融合并引入市场机制,以“天下万物无一物非我”的宽广胸怀体察个人与宇宙的关系,把握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促进入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引领中国市场经济的正确发展,才能走上完善市场机制的康庄大道,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二,重视“以义为上”的价值标准 井然有序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建立和维持秩序既需要法治,也需要德治。市场经济不仅是一种法制经济,需要法律的制约,而且也是一种道德经济,需要道德的规范。使市场经济从无序走向有序,除了采取法律手段外,从价值取向上,继承和弘扬儒家的“义以为上”的义利观念,也是一剂对症良药。 在儒家文化中,义利之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所谓“义”,是指社会的公共福利;所谓“利”,是指个人的功利。为了个人的利益牺牲他人或社会的利益是不义,为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功利则是仁义。 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把“义”看作是君子最高贵的品质,强调一个君子必须“先义后利”、“见利思义”。在这里,孔子并非主张贵义贱利,一味排斥物质利益和社会权势,而是要表明应该有比个人获利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获得什么样的利,如何获利。如果“义然后取”、以义取利,未尝不可,因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是,如果义利冲突,则舍利取义,所谓“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甚至处在人所不堪的贫贱,亦无不可。总之,对于取得和享有富贵,不可不义,孔子所说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就表现了这样的境界。义利双行是儒家的一贯主张,重利轻义不符合儒家思想本意。在儒家来说,不是要不要利的问题,而是利当取不当取的问题。儒家把利置于义的统摄之下,用义来规范利、引导利,既讲“制民之产”,又讲“以义正我”,要求道德与经济、现实与超越的和谐发展。 如果说计划经济是用行政权力来配置资源的方式,那么市场经济则是用资本的力量来配置资源的方式。而资本是逐利的。为了追求自身物质利益,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资本所有者可以无所不用其极。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有一条注释: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他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这幅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资本只追求本身增值而不顾公共利益的本性。 在中国建立市场经济,意味着资本力量的逐渐发挥,资本支配的领域逐渐扩大,从农村到城市,从商品到土地等生产要素,从物质资源到人力资源。随着资本作用的发挥,一方面促进了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资本自发力量和社会公共福利之间的矛盾,即儒家所说“义”、“利”之间的冲突。各种假冒伪劣产品严重威胁到消费者权益和相关产品知识产权,甚至损害了中国产品在世界上的形象和声誉;中外资本的扩张使中国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有的企业所排放的废烟、废气、废水直接影响了当地甚至更为广大地域的空气、水源、植被等自然环境,这种本应由企业承担的内部成本却转嫁为外部化的社会成本;以“钱”为本,一“利”障目,人受役于物,见物不见人,金钱至上,利润至上,而人的价值、尊严失落。 以上列举的这些后果,是在中国市场经济建立之初、还不成熟阶段出现的。而由建立到完善,根本的就是把资本逐利的本性纳入“义”的轨道。当然,这里的“义”不再局限于封建道德的狭窄圈子,而是具有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法制和价值体系的现代内容。但儒家对义利关系的辩证理解,对将“义”作为人的行为准则的强调,对人应具有理想的德性和责任的要求,则可以使当下中国人警醒,更可以为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提供肥沃的文化土壤。(作者单位山东省企业联合会)
一虎一侠谈 巫山传里的武侠与艺术
作者: 暂无 来源: 今古传奇.武侠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这一刻到达了一个超越的顶点。 民国初建,首任教育部长蔡元培在1 912年提出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什么是美呢?“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
杏林国手 大医垂范
作者: 暂无 来源: 金秋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记“西安树锦国医馆”创立人姚树锦 ■文/尹振贤 “太和医室”于清代咸丰末年(1861年)在河北武安创立,迄今已有150年。抗战期间为避战乱,姚氏第三代传人姚兴华迁往西安继续执业,为太和医室创立第二故乡。1997年,“西安树锦国医馆”成立。至此,“西安树锦国医馆”与姚氏一代创立的“太和医室”一脉相传,并以德立身,将“太和精神”发扬光大,遂完成了先祖的遗愿。近日,记者采访了“西安树锦国医馆”创立人姚树锦先生。 在西安市朝阳门里有一条路叫“尚爱路”,“尚爱路”有个“西安树锦国医馆”,创办人姚树锦先生虽然年过七旬,仍每星期坚持坐诊3天。老人家鹤发童颜,言谈举止透着儒雅,行医50载,信奉的就是“医者,仁术也”,把医德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采访前,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就告}斥记者,是儒家的仁义道德加上中医的《黄帝内经》,支撑了一个处在世界中心的天朝大国几千年。“医者父母心”,作为一名医生.他的理想品质就是淡泊名利仁慈善良而有济世之心。 “立言立功裕后立德最好,业儒业商济众业医为先”。这副对联是姚氏家族第i代传人姚兴华先生白撰、自勉,并留与后人,倡导以德立身、立家、立业,把除疾健身的医术看作高尚的职业。长期以来.立德济众之心,是太和医室的后人们在中医行业的立足之本。 1997年,本该颐养天年的姚树锦先生在古城西安创办了“西安树锦国医馆”。不同于一般的营业诊所之处是,国医馆是集医疗(诊治疑难病为主)、教学(以带国家学术继承人为主)、科研(已有六项成果问世)为一体的实体。国医馆的创办,成为姚树锦先生继续为社会发挥余热的又一阵地。 授业解惑 桃李满天下 姚树锦先生生于1936年,是太和医室第三代传人姚兴华先生的i子。上世纪50年代曾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期间阅读了大量古典名著,如《儒林外史》、《老残游记》、《红楼梦》、《镜花缘》等,培养了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并在父亲的指导下研读《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杂病沦》,奠定了中医学根基,为日后成为博采众家之长的儒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58年姚树锦参加了工作,在_曲.安第二医院任中医师,开始了临床工作1964年他被选送到陕西巾医学院师资提高班学习深造。通过两年的理论学习,开阔了思路,扩大了视野,进一步提高了中医理论知识水平,师资班毕业后他被调到西安市中医院内科工作。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全国掀起“西医学习中医”的高潮,各地中医班蓬勃兴起,西安也成立了“两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年仅30岁的姚树锦担任兼职教师、 在从教巾,他先后讲授过《中医医学史》、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中医各家学说》、 《伤寒论》、 《内科学》、《儿科学》等内容,是授课科目最多的老师,也是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他授课时用词丰富,引经据典,结合临床,深入浅出。为了调动学习热情,他向学员ff】推荐他存大学期间读过的那些名著,并强调以《红楼梦》为代表的经典著作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从道藏佛书至章回小说,都有详尽的巾医学临床内容。课堂上,他还将《红偻梦》巾的病案引经据典做辩证分析,在学员中掀起一股“红学热”,大家纷纷在《红偻梦》里找方子,一时间热闹非凡,学习中医兴趣大增。 从教20多年,姚树锦把人生中的黄金时段奉献给了医学教育事业,为医界培养、输送高级医务人员上千名,学员毕业后分郁全国各地,可谓“桃李满天下”。 扶正固本 建立学说 教学期问,姚树锦每周坚持上两次门诊,疑难杂症的诊疗逐渐增多,通过实践,姚树锦“扶正同本”的学术思想也逐渐形成,特别是在冠心病的治疗中提倡“扶正气、固根本、开化源、增动力、执中央、运四旁”的18字方针,更是得到了中医界的认可和借鉴。 在临床上,姚树锦以治疗疑难杂症为主,如肾衰、尿毒症,各种各期癌肿,各类型、各阶段红斑狼疮等。他经常被省、市各大医院、兄弟医院、驻地医院等请往会诊。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他还经常给港澳台胞、归国和探亲侨胞、国际友人诊病。诊病的过程,也是姚树锦学习、思考的过程 他发现,因观念差异,韩国、口本的患者乐于接受中医,甚至在不需要翻译的情况下也能很好沟通:欧美一些国家的患者在诊治过程中会给医生强加令人忍俊不禁的内容。一次,一位70多岁的美国老太太,患胃癌晚期,疼痛难耐,慕名前来求医。面对稠糊糊、苦溜溜的中药汁,老太太皱起了眉头。通过翻译她提了个要求,能不能把药汁制成巧克力味。在场的人都笑发。最后,姚先生给她把中药做成胶囊,方便了服用,令老太太非常满意。 在授业解惑、学术交流、临床实践过程中,姚树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辨证论治规律,有了经验方、特效方、对套方、专川方等方剂。如健脾益气的“芪薏四君子汤”,健脾理气的“消胀理气汤”,治疗紫癜性肾炎的“血尿宁”等。并有成果药投放市场,畅销海内外。特别是“同本咳喘丸”荣获陕两省医药管理局1988年医药新产品三等奖,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弘扬了祖国医学,还为同家增加了外汇收入。 除了教学外,姚树锦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讲座和交流。1992年,姚树锦以专家、学者的身份出席在新加坡召开的“中医与针灸走向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关于中医药与进一步走向世界的设想及措施》的发言受到大会的重视。同年他接受邀请,前往马来西亚为其中医界作了数场学术报告和讲座,并和当地名流结为好友,促使他们日后数次来西安投资办企业。 姚树锦先生行医的前30年,以10年为一个阶段,分成三步走,分别是学习继承,研读经典,掌握基础理论,广泛临证认识常见病、多发病的共性:整理继承,将所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应用于专科、专病的治疗,在承袭家传密宗的同时,将中医学宝库的经方、验方、时方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加以检验,系统总结,掌握规律,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研究继承,针对临床难症、疑症,选题定向,理清思路,找准突破点,取得疗效并注入新的理解和认识,迈入研究创新的境界。 锦瑟年华30年,他医人无数,育人无数,不仅成为一代名医、名师,还开发研制出多项科研成果,并撰写了近40篇学术论文,使得“扶正固本”学说得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印证。 振兴国医 匹夫有责 如何使中医学发扬光大,姚氏家族从一代宗师姚福年历经60载积成《太和医室秘录》一书;二代传人姚占铭著书《针灸医案》;三代《姚兴华医案》本已成书,但因十年动乱,书稿散佚;到四代传人姚树锦的《中医世家姚树锦经验辑要》问世,几代人将姚氏家族历经百年沉淀的医理方术加以完善、淬炼,变成精华流传于世。姚树锦先生在晚年更是打破授徒的清规戒律,以“西安树锦国医馆”为载体,历经十几年光阴,悉心培养弟子,彰显了老一辈中医名家的医风、医德和高风亮节的师者风范。 1997年,筹备多时的国医馆终于挂牌营业;同时姚树锦被国家两部(人事部、卫生部)一局(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花甲之年再次授业传道,33岁的王维英幸运地成为姚树锦的第一个弟子。其后,邵燕燕和黄伟也师从姚树锦,成为姚树锦的第二批弟子。学生的刻苦好学、钻研进取之精神令姚树锦深深感到祖国医学后继有人,并寄予殷切希望。带完这3个学生,姚树锦已经72岁。 2008年5月,在陕西宾馆召开的省中医工作座谈会上,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和陕西省副省长亲自为姚树锦颁发了“优秀导师”、“陕西省名老中医”荣誉证书。本想着这荣誉是为自己从医、从教50载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不想大弟子王维英的一句话又让鹤发童颜的古稀老人再收两名关门弟子。 一日,王维英打来电话,“我等弟子要对您进行精神赡养”,语出惊人。原来受益颇深的王维英深谙敬爱的导师之秉性, “您老为我们授业解惑,背经诵典,朗朗不绝,往往兴至,声情并茂,极为愉悦。您既抒发了医缘情怀,我们又感到茅塞顿开,岂不是对您的精神赡养?”由此,老先生欣然接受了弟子的“精神赡养”,成为杨晓嫒、李晓阳的导师。 如今,王维英已经是陕西中医学院临床教授、临床研究生导师,另外两名弟子均已晋升为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成为医院的骨干力量。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是姚树锦自花甲之年相继培养出5名得意弟子后的感言。值得称道的是,老先生的得意门生为四女一男,这和古训中的“传男不传女”又相悖了。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姚氏家学珠贝璀璨。这里摘录姚树锦先生的挚友洪文旭作的一首小诗作结: 姚家玉树花似锦,兰台纵横六五春: <
[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作者: 暂无 来源: 书屋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次韵和毛主席咏雪之作,不能尽如原意也。”(一作“次韵和润之咏雪之作,不尽依原题意也。”)词中日:“……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
读图
作者: 暂无 来源: 足球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米哈伊洛夫还为他戴上了一条保加利亚围巾一一有意思的是,1994年世界杯1/4决赛保加利亚2比1击败德国,正是马特乌斯用一个点球攻破了米哈伊洛夫把守的大门!就职仪式上,暂时拿到一年合同、保加利亚国家队
< 1 2 3 ... 517 51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