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南朝文笔大家任昉
作者: 暂无 来源: 滨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任昉   儒释道   南朝   循吏  
描述: 在黄河三角洲的历史上,南朝齐梁之际的任昉是与沈约齐名的一代辞宗巨匠。在任昉的思想体系中,典型地体现出中古时期最突出的儒释道三者结合的特征。他率性任己,尚接魏晋风神;同时恪守礼法,秉性淳孝;且接受世风
王俭“风流”与南朝士风之转变
作者: 暂无 来源: 历史教学问题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士风   王俭   南朝  
描述: 王俭之风流表现在领袖士林与出任宰辅两个方面,是南齐士大夫与皇权相互需要、彼此结合的产物。王俭因时势而崇儒制礼,表明士大夫与皇权在意识形态领域得到了融合,但这种融合是以士大夫回归儒家皇道意识为前提的。这成为南朝士风的转折点。
南朝士族家学对儒佛道文化的接受与创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章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佛道文化   南朝   士族  
描述: 本文从儒、释、道之间几百年的激烈竞争出发,分析了南朝士风对三教思想的选择思路,论述了南朝士族家学对儒佛道文化的接受与创化过程。
魏晋养生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体育文化导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体育文化   体育史   养生   魏晋  
描述: 魏晋时期,道儒释初步合流,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源于道家的玄学代替当时的名教,成为主流文化.当时流行的养生文化种类繁杂,多带有明显的宗教意识;以自然为道,养心为上;方法多样,良莠不齐,对我国后来体育文化的构建有重要影响.
外道内儒:嵇康矛盾心理的文化解读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疆学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嵇康   矛盾   儒家   魏晋  
描述: 嵇康是中国文学史上较为矛盾的诗人,一方面他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学主张,追求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另一方面则又表现出对儒家传统的遵从.这种矛盾具体地表现在他脱俗与入俗、避世与入世、悖礼与崇礼、贵生与殉身的冲突之中.
儒学传播与汉晋南朝文化变迁
作者: 夏增民   来源: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文化史   汉代   中国   儒家  
描述: 自西汉武帝时实行“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儒学即与政治结合,通过官学和私学传授的教育体系,诏书和法律的公布、流传,政府遣员循行地方,政府对儒学价值的标榜等渠道,加速在社会中的传播。在儒学化官员亦即所谓“循吏”和广大儒士的努力下,由于儒学的政治文化功能,在儒家文化区域扩展的同时,风教所及,儒家的文化、精神价值也传布民间。儒学的南传,引起了当地文化的变迁,南方土著势力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崛起,并走上历史舞台;而广大南方土著居民也在文化上认同了汉族,归属到汉文化圈内,汉民族的“ 文化边疆”大大南移。隋代统一中国的
魏晋南北朝的绘画艺术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唐人   宗教故事   民族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   人口迁徙   绘画艺术   政权更替   代表作品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  
描述: 魏晋南北朝,一个分割、混战、动荡的时代,战争频繁,政权更替,大规模人口迁徙,南北民族大融合,思想特别活跃。儒、道、释三家融合,为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引起的第二次重
魏晋时期的儒学命运
作者: 王洪军   来源: 第二届世界儒学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中国古代思想学术至魏晋时期及其之后,在思维的理路上为之一变,魏晋时期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古代思想学术的发展进行大段落的划分,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大的时期:一是
魏晋南北朝女性的整体风貌
作者: 暂无 来源: 考试(高考族)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封建礼教   社交活动   两性关系   社会氛围   风貌   别具一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   女性  
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领域较为开放,玄、释、道、儒诸家学说并存,社会氛围相对宽松,这一时期的女性展现出活跃、开放的形象,主要表现在社交活动与主持门户、两性关系等方面。广大女性在与封建礼教抗争的过程中展现了别具一格的风貌,享有较多的自由。
试论魏晋南北朝儒学的新发展
作者: 暂无 来源: 今日财富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玄学   儒学  
描述: 本文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儒学观,针对一些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统治论"提出了质疑.本文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剖析:首先介绍从东汉儒学到魏晋玄学的转变;其次叙述西晋时期的洛阳玄学与地方儒学的并存发展状况;最后分析南北朝治学的学风不同.通过本文,使我们对自两汉以来儒学的发展有个全新而深刻的认识.
< 1 2 ... 5 6 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