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宗王出镇与南朝文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贵州文史丛刊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   出镇   属吏   南朝   宗王  
描述: 南朝时,宗王出镇的幕府里集聚了不少文士,不少是府主的属吏,他们在好文的府主支持下,在儒释道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文学创作、群书的编纂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
南朝萧梁五铢钱
作者: 暂无 来源: 钱币博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萧衍   古钱币   五铢钱   南朝   梁武帝  
描述: 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出身士族,自幼好学多识,博通众学,享誉于时。好文学,精书法、乐律、围棋。曾创制准音器等乐器,撰有儒、道、佛、文学等多种著作。
南朝萧梁五铢钱
作者: 牛群生   来源: 西安钱币学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出身士族,自幼好学多识,博通众学,享誉于时。好文学,精书法、乐律、围棋。曾创制准音器等乐器,撰有儒、道、佛、文学等多种著作。南朝齐明帝永泰元年
多元思想背景下的伦理法制——兼议东晋南朝法律思想的时代特点
作者: 暂无 来源: 法学论坛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晋南朝   伦理法制   玄学   儒家学说  
描述: 东晋南朝时期,玄学成为当时具有时代特色的主流学术和政治思潮。但此时的思想界又呈多元化局面,玄、儒、佛、道各家思想对意识形态及政治领域各个层次的影响和作用并不相同。在统治者治国的实际指导思想方面,儒家
历史与哲学的交融:读《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科   陈寅恪   交融   汤用彤   魏晋玄学   儒释道   先生   用力   哲学   相对  
描述: 魏晋玄学是汤用彤、陈寅恪先生长年研究的领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时贤用力较多的学科,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但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这一领域研究的进展相对缓慢,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王晓毅同志长期从事魏晋玄学研究,在老一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浅议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教育的兴盛
作者: 暂无 来源: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选士制度   官学   门弟   家族教育  
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极其繁荣兴盛的时代,家族教育的兴盛可谓功不可没。本文探讨了这一时期家族教育兴盛的必然性,认为对门弟前途的期望与忧虑,巩固门弟是家族教育得以兴盛的直接动力和根本目的
魏晋玄学的总结与终结:论郭象《庄子注》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丛刊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庄子注   庄周   注释  
描述: 西晋末年,玄学遇到理论危机,裴頠作《崇有论》以儒攻道,当时玄学领袖王衍、乐广难以应对。其实早在正始年间,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即以道攻儒,就对当时思想界造成极大的冲击,玄学创始人王弼本意想调和儒道,但“道本儒末”的理论本身就埋伏着一个巨大的危机:尊道绌儒。对这种理论的不完善王弼也许意识到了,但他英年早逝,
魏晋玄学的总结与终结:论郭象《庄子注》
作者: 丁功谊   来源: 东方丛刊(2004年第4辑 总第五十辑)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西晋末年,玄学遇到理论危机,裴頠作《崇有论》以儒攻道,当时玄学领袖王衍、乐广难以应对。其实早在正始年间,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即以道攻儒,就对当时思想界造成极大的冲击,玄学创始人王弼本意想调和儒道,但"道本儒末"的理论本身就埋伏着一个巨大的危机:尊道绌儒。对这种理论的不完善王弼也许意识到了,但他英年早逝,来不及解决或无法解决。在玄学面临一次次的挑战时,人们也一直在
“这是我讲文学史的最大观点”——试述钱穆关于魏晋文学观念自觉的阐释
作者: 暂无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发生   文学观念自觉   定型   社会形态   过渡  
描述: 的 一般 理 解,见 解尤 为 新颖 、深 刻;他 从儒 学史 和 社会 形 态转 化角度 对 魏晋 文学 观念 自 觉的 过 渡性 质的 论述 ,也有 与 众不 同 之处 。钱 穆引 此 为其 文 学史 研究 的 “最 大 观点 ”,是完 全 有道 理的 。
试论佛教论争对刘勰折衷方法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刘勰   灭惑论   折衷方法   佛教论争  
描述: 通过对东晋南朝佛教论争的考察,试图说明自东晋慧远以折衷之法调和佛儒关系后,佛教论争中折衷方法的大量实践,为刘勰以折衷论文提供了一份可鉴之资。而刘勰深广的佛学背景,使其在《文心雕龙》中吸取这一方法资源成为可能。最后结合刘勰《灭惑论》和《文心雕龙》的具体创作,论证刘勰折衷方法在实践上主要借鉴了佛教论争。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