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中国传统宗教与文化内在精神的解读与创新:读洪修平教授《中国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世界宗教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关系研究   儒佛道   历史衍变   内在精神   三教关系   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中国化   传统宗教   文化性格   儒学  
描述: 自汉以后,三教关系是中国传统宗教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儒学是否为宗教的问题,历来有所争论。这反映在三教关系的研究上,集中体现于对三教之"教"内涵的如何把握。然而,三教之学及其关系的历史衍变绝不是纯粹地、单一地脱离社会环境的学术形态,相反它是应具体的时代环境而生,并且能反作用于现实社会。从"学"的层面和从"教"的层面都有失片面,只有从内在精神的层面去把握中国传统宗教与文化才
儒释道“大意文化”与书法艺术的“共性美”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化月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心灵感受   顿悟成佛   弘一   禅意   意在笔前   儒释道   对我说   八大山人   事使   佛教中国化  
描述: 前不久,一位朋友对我说,他很喜欢弘一的书法,很静,有一种禅意。是的,许多人都喜欢弘一的书法、八大山人的画,它们好似寺庙里的佛像,给人们一种超凡脱俗的心灵感受。这件事使我认识到,艺术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具有相同的文化意识的人们,在艺术欣
浅论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儒释融合
作者: 暂无 来源: 理论学刊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家园   隋唐时期   文化心态   中国人   社会功能   独特地位   佛教中国化   中国哲学   魏晋   中国思想史  
描述: 中国哲学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的和合体,儒、释、道在这个和合体中居于独特地位,从不同层面发挥自身的社会功能,既相互冲突又相互兼容,共同构建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境界。长期以来,三教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心态、价值取向、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理解中国哲学博大精深的哲理;不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就不能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周行不殆的文化生命和精神源泉。其中,儒、释融合更为艰难和意义重大,它是佛教立足中国最重要的一道关卡,是佛教中国化最终的认证,也是中国禅宗产生的主要原因。甚至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儒、释融合这一文化事件,六朝时代的中国思想史将单薄得多、无趣得多。
佛教中国化的启示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宗教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化   目连救母   缘起论   慧远   大乘佛教   佛教传入   宗教文化   佛教中国化   中国禅宗   印度佛教  
描述: 佛教是已经被中国化的宗教文化,这似乎是一个公认的事情。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什么是中国化?佛教怎么中国化了?为什么说佛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中国化经验?过去,佛教学界讨论这个问题,常常会说,佛教中国化,是被儒化或者被道化。我认为这个说法并不是很确切。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确实跟儒、道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交涉,中间冲突的东西很多,冲突的时间也很
儒家“尊母”理念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化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   原始佛教   男权中心   佛教经典   佛教中国化   传统儒学   光世音   阿含经   儒家传统  
描述: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土后,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佛教中国化过程是佛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的过程。其中儒家的“尊母”理念对佛教中国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从情感上强调母亲的恩德、积极倡导对母亲的爱与孝、佛教徒母亲在子女信仰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以及观音菩萨女身相的确定这几个方面。一、儒家“尊母”理念传统儒学具有典型的男权中心主义倾向,在历史上儒家有很多歧视女性的地方。如儒家认为
中国道释画初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收藏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维摩诘像   《历代名画记》   《宣和画谱》   佛教传入   佛画   道释画   佛教中国化   佛教绘画  
描述: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过长时间与中国本土的道、儒文化相碰撞、融合,最终与儒道并立为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佛教是先受中国文化影响,然后再影响中国文化的。其中,作为中国文化组成部分的绘画艺术,就受佛教的影响非常大,根据佛教中国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先
从格义看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翻译策略的演进
作者: 暂无 来源: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格义   儒释道三教   佛经翻译   历史作用   翻译事业   演进   翻译策略   佛教中国化  
描述: 中国翻译事业发轫于东汉至隋唐的佛经翻译。在印度佛教中国化的漫长历程中,格义这种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翻译策略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论文从历时的视角着力探讨格义在佛经翻译不同时期所发挥的作用及表现出的局限性,介绍东汉至西晋的翻译早期、东晋至隋朝的翻译中期与唐初至唐中叶的翻译末期等三个重要历史时期由格义演绎而成的杰出翻译家的翻译理论,以期梳理儒释道三教碰撞、交流、吸纳、相融进程中翻译策略的演绎与推进,辨证地评价格义的历史作用。
外来文化的中国之路:禅宗:至今开着灿烂的花朵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遗产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来文化   佛教义理   中国传统文化   花朵   政治价值取向   文化领域   禅宗   佛教中国化  
描述: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由于其学说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佛儒之间为了争夺在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开展了长达近千年的争论。在争论中,佛教为了争取在中国发展的机会,针对当时中国的惰况对佛教义理、修行方式和政治价值取向都进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造,最终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实现了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并推动和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禅宗即为杰出代表。
儒佛交融与朱熹心性论的形成
作者: 暂无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社会   儒道思想   朱熹   心性论   《弘明集》   中国哲学史   宋明理学   儒佛交融   佛教中国化   儒佛关系  
描述: 心性论是理学的主题。而宋代理学心性论的形成渊源则要追溯到佛教传入以后儒佛关系的演变过程,儒佛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外来佛教在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中国社会的思维方式而不断改变自己,这即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而正是这种中国化了的佛教,又对中国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仅从儒佛关系的角度,分析佛教哲学在传统儒学影响下逐渐心注化的历程,以及由此产生对宋明理学的影响,并探讨朱嘉既吸收佛学的理论精华又超越佛学建立心胜论的理论过程。
魏晋南北朝的儒佛融合思潮和颜之推的儒佛一体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佛融合   神不灭论   两晋时期   儒家思想   佛教教义   佛教中国化   儒学   神灭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   颜之推  
描述: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以来又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继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之后又一个大破大立,各种思想相互交错、相互斗争和融合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正统的儒家思想处于什么地位?发展状况如何?外来佛教的传播状况、地位、影响如何?儒佛二教的关系怎样?这一时期的统治阶级及其思想家们如何对待儒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