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清朝基督教弛禁的澳门交涉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化杂志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1704年11月2日,罗马宗教法庭对中国的礼仪问题作出“裁决”,挑起了在基督教入华史上具划时代性质的“礼仪之争”;1705 年,教皇特使铎罗(Charles-Thomas Maillard de Tournon)由澳门入华,传达教宗敕令,废止耶稣会士奉行的在华传教的“合儒”政策,康熙皇帝与教皇格勒孟十一世的争执加剧;1706 年,清廷实行西方传教士入华必须持有“印票”的制度(清政府向尊重中国礼仪的传教士核发的特许证),无“票”者的活动将被查禁,他们多被逐往澳门;1725 年,即位不久的雍正发布“禁教令”,把天主教作为违禁教派明确载入《大清律》,使禁教由文化政治举措提升为法律乃至国策规范。自此以降一百二十年,对基督教的查禁政策,清朝始终奉行不替,且愈益严厉。此一局面到鸦片战争之后方才改观,禁教政策一变而为弛禁政策。此乃清朝国策的重大修改和有清一代外交和宗教政策的重大变动,联系到此后延绵不绝的民教冲突的发生,联系到此后教会在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活动,这纸弛禁令的意义就愈发大了。对于这一重要事件,揆其内幕,仍有不少疑点有待澄清。而颇有意思的是,弛禁交涉主要在澳门进行。迄交涉几近三百年前,澳门是明清之际天主教传入中国的最早地区,时光荏苒,此时澳门又成为基督教弛禁交涉的谈判处所。其中缘由恐亦绝非偶然。
黄遵宪对世界潮流的观察-简论《日本国志》的思想价值
作者: 张利   来源: 纪念黄遵宪逝世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体制改革   《日本国志》   法律思想   黄遵宪  
描述: 黄遵宪(1848~1905年),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中国近代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和诗人。他曾游历日、英、法、意、比、美及新加坡等国家,亲身感受西方文化的浪潮,以广阔的视觉观察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在其《日本国志》中,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深刻剖析,集中体现了他积极倡导变法改革的思想。本文就《日本国志》的思想价值作以简论,以求教于方家。一 以进化论观察和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在出使日本前,黄遵宪的历史进化思想就已初见端倪。经历了数次的封建科举考试,他对儒生的狭隘愚陋时有讥讽之作:“万户侯耳岂足道,乌知今日裨瀛大海还有大九州。”①他意识到旧的科举制度无法培养出济危扶颠的人才,提出“变法”的主张: “徒积汗牛文,焉用扶危颠。到此法不变,终难兴英贤。”②进而怀疑自己应试的意义,表明了进化观点:“羲轩造书契,今始岁五千。以我视后人,若居三代先。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③这里提出了颇具理论色彩的进化发展观,黄遵宪已认识到今天是由古代发展而来,今也会发展为古,今不必卑,古不必尊,上古三代和当今都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迷信三代、鄙薄当今都是错误的。世俗儒生埋头于故纸堆中,因袭前人定下的规范,而他要“我手写我口”,不受古人的拘束牵制。
< 1 2 3 ... 36 3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