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晚明《孝经》论述的宗教性意涵:虞淳熙的孝论及其文化脉络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袾宏   杨起元   虞淳熙   罗汝芳   孝经   净明道  
描述: 、自然典人事的应然规范,也是圣贤之学的主要皆,并以孝为判准,谱画出中国文明学统的宗传图。虞淳熙认为,至孝感通神明的境界是学的最高境界,又相信人人心中有神明,都能够透过爱敬的斋戒心法(全孝心法)达到此境界
现代“儒商”的特质
作者: 暂无 来源: 企业文化与管理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从《论语·颜渊》的“克己复礼为仁”,到儒家经典《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学精神几乎渗透到国家与国民的脊髓。无论国家治理天下,还是国民治学、理财、谋生,都被“儒”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影响着。“商”作为“儒”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种技巧或手段,在儒学精神出现的初期,就有了联姻与变异。到了秦代,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在形式上远离了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了几千年,“文革”又一次将“儒”打入冷宫,将商业装入计划经济体制的口袋,使“儒”与“商”失去了自由飞翔的翅膀。实质上,无论是“焚书坑儒”,还是“文革”,其实都是“儒”与“儒”之争,也都是“儒”在政治上的演绎与蜕变。现代人有关“儒商”的提法已经偏离了古人之“儒”的定位,而是一种狭义概念。这里的儒商”,实际上就是“文化商人”的代称。用我们的惯性思维来阅读“儒”与商”,会看到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汇游离在我们的观念中,它们的价值趋向和审美层次都有着不可融合的成分。我们很难像糅合泥土一样将两种物质糅合在一起,只能通过某种特殊方式的化学反应将其凝结。这就需要时代这一特殊背景来提供足够的催化剂和温度、湿度,我们正在走向这样一个时代。改革开放以...
史诗与历史的交融——永儒布音乐作品中的传统精神与风格底蕴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民音乐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音乐作品   诗与历史   交融   音乐史   20世纪   底蕴   蒙古族   传统音乐   传统精神   风格   新音乐   孙良   民间音乐家   民族音乐家  
描述: 史诗般的历史造就了永儒布传奇似的人生,对传统精神的精确把握和传统风格的自如运用构筑了他音乐作品的独特品质,使他在20世纪末的蒙古族音乐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如此的耀眼夺目。如果一名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对于一个群体的、时代的艺术风格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意义,并对后者具有向导性作用时,这位艺术家在该传统中所扮演的角色显得尤其重要——永儒布正是如此。挥洒自如、不拘一格的手法贯穿起传统与现代,使永儒布的作品总是洋溢着新颖别致、自然大方的独特气质;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博大的精神境界,又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历史般的沉着凝练和史诗般的磅礴恢宏。他正是用现代多声音乐——这种对于蒙古族民族来说尚还新鲜的形式,告诉大家一个古老的话题——蒙古族传统音乐的风格精神底蕴——史诗与历史的交融。这份丰厚的资产是传统赋予他的,也是他所承递给后人的。永儒布这个名字已经和他的音乐作品一起,镌刻在了20世纪的蒙古族音乐史中。他在一本著作中赫然写到:“我活着,就是要多写几部蒙古族的交响音乐和其他形式的多声部作品。我相信,在内蒙古这块土地上,终究会出现贝多芬这样的作曲家,使蒙古族音乐立于世界之林。这当然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要为此而奋斗!”超常的智慧、无比的情商、坚定的信念、不懈的追求,使得这位音乐骄子的艺术人生如此地光芒四射,而他将留给后人的除了他的作品外,还有许多许多值得去体会、去思考、去学习的东西。
尊师重道及学术尊严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术腐败   学术生态环境   教师   重道   为学之道   尊师   现代学术规范   为师之道   学术道德   学术尊严  
描述: 尊师之道,是中国两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并影响东亚各国。当前教育界、学术界相继出现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失落,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我们以忧患的心情,从各个层面阐发了学术自由与规范、创新与抄袭、道德与腐败、责任与义务等的关系,并从中国现代学术规范的省思中,反思中国儒、佛两家的学术规范。这种不良行为的根源,是因为师不尊、道不重的缘故。尊师重道,一为尊师之道;一是自尊之道。前者为为学之道,后者为为师之道。教育界、学术界教师只有自尊,才能获得社会、他人、学生的尊敬。教师的为师之道包括师德、师才、师法,教师为人师表、为人模范,是人们所敬仰的人类灵魂的塑造者,这就要求教师有崇高的道德情操,才能肩负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重任。在学术研究中要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严禁学术腐败。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既要勤学、勤思、勤练,学问渊博,掌握新知,又要精心备课,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严以律己,才能净化学术生态环境。学生要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老师,向老师学习。学生一方面要勤学苦练,虚心好学,学以致用,成为国家的栋梁;另一方面“师不必贤于弟子”,师生平等讨论,教学相长。尊师的为学之道和师自尊的为师之道都应以“诚?
为师有为师之道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生   道者   教师   历史文化   相辅相成   为师之道   师道传统  
描述: 尊师之道,是中国两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并影响东亚各国。当前教育界、学术界相继出现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失落,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我们以忧患的心情,从各个层面阐发了学术自由与规范、创新与抄袭、道德与腐败、责任与义务等的关系,并从中国现代学术规范的省思中,反思中国儒、佛两家的学术规范。这种不良行为的根源,是因为师不尊、道不重的缘故。尊师重道,一为尊师之道;一是自尊之道。前者为为学之道,后者为为师之道。教育界、学术界教师只有自尊,才能获得社会、他人、学生的尊敬。教师的为师之道包括师德、师才、师法,教师为人师表、为人模范,是人们所敬仰的人类灵魂的塑造者,这就要求教师有崇高的道德情操,才能肩负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重任。在学术研究中要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严禁学术腐败。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既要勤学、勤思、勤练,学问渊博,掌握新知,又要精心备课,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严以律己,才能净化学术生态环境。学生要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老师,向老师学习。学生一方面要勤学苦练,虚心好学,学以致用,成为国家的栋梁;另一方面“师不必贤于弟子”,师生平等讨论,教学相长。尊师的为学之道和师自尊的为师之道都应以“诚?
中国现代学术规范之省思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术背景   检讨   现代学术   学术规范   中国现代  
描述: 尊师之道,是中国两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并影响东亚各国。当前教育界、学术界相继出现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失落,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我们以忧患的心情,从各个层面阐发了学术自由与规范、创新与抄袭、道德与腐败、责任与义务等的关系,并从中国现代学术规范的省思中,反思中国儒、佛两家的学术规范。这种不良行为的根源,是因为师不尊、道不重的缘故。尊师重道,一为尊师之道;一是自尊之道。前者为为学之道,后者为为师之道。教育界、学术界教师只有自尊,才能获得社会、他人、学生的尊敬。教师的为师之道包括师德、师才、师法,教师为人师表、为人模范,是人们所敬仰的人类灵魂的塑造者,这就要求教师有崇高的道德情操,才能肩负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重任。在学术研究中要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严禁学术腐败。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既要勤学、勤思、勤练,学问渊博,掌握新知,又要精心备课,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严以律己,才能净化学术生态环境。学生要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老师,向老师学习。学生一方面要勤学苦练,虚心好学,学以致用,成为国家的栋梁;另一方面“师不必贤于弟子”,师生平等讨论,教学相长。尊师的为学之道和师自尊的为师之道都应以“诚?
为学和弘道需要“诚”——试论当前学与道分离的困境与出路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分子   体制改革   不利影响   危机   为学   投机   剖析   中国社会   “诚”   市场经济建设   困境与出路   钻研精神   学术素养   分离   普通学校  
描述: 尊师之道,是中国两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并影响东亚各国。当前教育界、学术界相继出现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失落,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我们以忧患的心情,从各个层面阐发了学术自由与规范、创新与抄袭、道德与腐败、责任与义务等的关系,并从中国现代学术规范的省思中,反思中国儒、佛两家的学术规范。这种不良行为的根源,是因为师不尊、道不重的缘故。尊师重道,一为尊师之道;一是自尊之道。前者为为学之道,后者为为师之道。教育界、学术界教师只有自尊,才能获得社会、他人、学生的尊敬。教师的为师之道包括师德、师才、师法,教师为人师表、为人模范,是人们所敬仰的人类灵魂的塑造者,这就要求教师有崇高的道德情操,才能肩负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重任。在学术研究中要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严禁学术腐败。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既要勤学、勤思、勤练,学问渊博,掌握新知,又要精心备课,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严以律己,才能净化学术生态环境。学生要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老师,向老师学习。学生一方面要勤学苦练,虚心好学,学以致用,成为国家的栋梁;另一方面“师不必贤于弟子”,师生平等讨论,教学相长。尊师的为学之道和师自尊的为师之道都应以“诚?
尊师重道与学术规范笔谈(四篇)——尊师重道及学术尊严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术腐败   为人师表   道德情操   因材施教   为学之道   不良行为   学术规范   “诲人不倦”   传统美德   知识产权   为师之道   学术道德   尊师重道   学术自由   学术生态环境   创新能力   建设人才   学术研究   笔谈   中国现代   教书育人   学术尊严  
描述: 尊师之道,是中国两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并影响东亚各国。当前教育界、学术界相继出现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失落,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我们以忧患的心情,从各个层面阐发了学术自由与规范、创新与抄袭、道德与腐败、责任与义务等的关系,并从中国现代学术规范的省思中,反思中国儒、佛两家的学术规范。这种不良行为的根源,是因为师不尊、道不重的缘故。尊师重道,一为尊师之道;一是自尊之道。前者为为学之道,后者为为师之道。教育界、学术界教师只有自尊,才能获得社会、他人、学生的尊敬。教师的为师之道包括师德、师才、师法,教师为人师表、为人模范,是人们所敬仰的人类灵魂的塑造者,这就要求教师有崇高的道德情操,才能肩负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重任。在学术研究中要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严禁学术腐败。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既要勤学、勤思、勤练,学问渊博,掌握新知,又要精心备课,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严以律己,才能净化学术生态环境。学生要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老师,向老师学习。学生一方面要勤学苦练,虚心好学,学以致用,成为国家的栋梁;另一方面“师不必贤于弟子”,师生平等讨论,教学相长。尊师的为学之道和师自尊的为师之道都应以“诚”为根本精神,尊师要诚,为师也是诚,以化解学与道的分离,使道与学合而不二,推进中国学术的发展。
吴宓:传统人文精神的守望者
作者: 暂无 来源: 百科知识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20世纪   文学   文化史   传统   守望者   94年   人文精神   19世纪   东南大学  
描述: 学说这四大传统作比较印证。1922年,吴宓在东南大学与梅光迪、柳诒徵一起主编《学衡》杂志,11年间共出版79期,于新旧文化间,取径独异,持论既有深获西欧北美之说,又兼先儒旧,故与时兴之新文化运动分庭
“礼仪之争”与礼仪变迁
作者: 暂无 来源: 前线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德规范   人际交往   世界性   公民素质   “礼仪之争”   文明进步   以礼治国   国际交往   文化现象   世界各国  
描述: 礼仪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各自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礼仪道德规范。礼仪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一个公民素质的标志,在国际交往中则体现为国格。中国人自古崇尚“以礼治国”,素以“礼仪之邦”的盛誉而著称于世。《左传·隐公十五年》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仪,上升而为礼制,下沉则是礼俗,与道德更是互为表里,具有维系、调节和教化功能。中国传统礼仪中,有不少合理的成分,诸如尊道贵律、律己修身、仁爱孝悌、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信修睦、精忠报国、天下为公、自强不息等等,无疑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精华,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凝聚剂和内聚力,对中国社会发展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传统礼仪也仍在不断调适、融合和发展。明末西方天主教耶稣会来中国传教,以利马窦为代表的一批传教士来到北京。为了打开传教局面,他们十分注重策略,一切顺应中国的风俗礼仪,采取“补儒易佛”的方针,深得中国皇帝的喜爱,利马窦死后还于马尾沟敕建墓冢。但还有一部分传教士认为中国礼仪中的敬天、祀孔、祭祖等内容与天主教教义格格不入,并以此攻击耶稣会违背教规。清初,罗马教皇为此甚至发布七条禁...
< 1 2 3 ... 35 36 3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