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现代新儒家视野中的儒学道德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新儒家   儒学思想  
描述: 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梁漱溟、冯友兰、牟宗三、唐君毅、杜维明等代表人物对儒学道德思想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对这些见解进行了详细介绍。
清儒汪缙《格物说》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应华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道   仁义   汪缙   孟子   儒家  
描述: 的代表作。 朱子學的核心思想之一,即其「格物說」,牟宗三(1909-1995)曾說:「朱子真正工夫著力處實在格物窮理,全部事業、勁力全在格物窮理處展開。」汪縉鑽仰朱子「格物說」,遂撰《格物說》三篇,置
儒家传统对于知识与价值的理解与诠释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评论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解与诠释   价值   知识   儒家传统  
描述: 、性善性恶之相互补充到宋明儒之"天道性命相贯道"、"理一"与"分殊"之内在统一,都表现了知识与价值相统一的指向。至于现代新儒家,从熊十力的"本性智以开量智"到牟宗三之"智的直觉"以及以"理一"与"分殊"两行之内在统一回应全球伦理,都是以知识与价值之互渗互证与内在统一为一贯精神的。
寄语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研究生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育中心   大学教授   东方宗教   哲学史方法论   哲学博士   大学哲学   台湾大学   师范大学  
描述: 林安梧教授,台湾大学首位哲学博士,当代大儒牟宗三先生高足。曾任台湾清华大学教授暨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南华大学哲学研究所创所所长、《鹅湖》学刊主编、社长,《思与言》人丈社会学刊主编、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
唐君毅先生之船山人性论浅释(上)——探《船山之尊生尊气与尊情才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宜宾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客观   气质之性   主观   乾坤  
描述: 当代新儒家中,牟宗三先生看中船山的历史哲学,认为蕺山是宋明理学的殿军,故牟先生对于船山学总是忽略之;徐复观先生的精神则放在先秦及两汉;相对于此,唐君毅先生对于船山学很能有其相应的理解,故唐先生的船山
宗密〈原人论〉三教会通平议
作者: 暂无 来源: 台大佛学研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宗密   和会   佛教   原人论   三教会通   体用  
描述: 」模式。这比宗密之前的三教调和论,更具有深刻的形上学意义。宗密批判儒道时,涉及本体论与宇宙论的争议。对此,当代学者颇有批评,本文有所回应。牟宗三先生有关佛教「体」「用」的论述,本文也试作回应。笔者认为
“比较”作为一种方法对当代中国哲学的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与文化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解   类比   上帝   存有   共相   实体  
描述: 天人合德的實踐界域。此外,究應如何在中西哲學的比較研究中拿捏方法的合理性與適用性,本文則以牟宗三與李震(李振英)爲例,具體展示「比較」作爲一種方法的詮釋學功能,乃大可經由形上學的引領,終在「道」與「上帝」的對比之間不斷地向未來展開。
海外新儒学的新动向
作者: 暂无 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动向   现代新儒学   现代新儒家   余英时   儒家伦理   本体诠释学   韦伯   中国哲学   成中英   理性主义  
描述: 的梁漱溟为保住文化本根而努力,对此是排拒性的;而在台港大学讲坛上讲内圣外王之牟宗三辈,则要用儒学来指导现代化了.相比之下,新儒学的另一批提倡者,态度要平实一些.这些活跃在大洋彼岸的学者更关切的问题似乎在于“适应”上,即儒学如何适应现代化,
张载关学要旨及其现代诠释
作者: 暂无 来源: 儒藏论坛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载   太虚四句   关学   横渠四句   太和四句  
描述: ”基于“天”“道”“性”“心”的义理架构,奠定了宋明理学本体论的基本规模,而张岱年和牟宗三对“气”“太虚”范畴的研究深化了当下对关学本体论的认知;“太和四句”重在描述气的聚散运动过程,冯友兰所做诠释
方东美中西融会的华严义学诠释法解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西融会   西方哲学   华严义学   方东美  
描述: 哲学体系便是以"广大和谐"为旨趣,以"天地生生之大德"为起点,以"平等和谐"为原则,融会儒释、贯通中西的思想体系,这也使得其与牟宗三、唐君毅等新儒家以心性思想为基础贯通中西的道路鲜明的区别开来,因此深入剖析其华严义学的解读方法对我们了解其新儒家思想体系的逻辑内涵具有深刻而积极的意义。
< 1 2 3 ... 14 15 16 1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