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多经咏叹调(中篇)
作者: 暂无 来源: 星火·中短篇小说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部主任   总公司   办公室   电话   员工   多经企业   本土作家   电业   大炮   农网改造  
描述: 口袁国义 一 老多刚到家就接到王旭荣的电话,说想与老谭“对话”,时间最好是当天下午,特征求老多的意见,并一再要求老多为他主持公道。 老多知道王旭荣不会善罢甘休,但没有想到他会选择“对话”这一招。老多当然不会反对,老多甚至早就想找机会杀杀老谭的威风,好好出口恶气。 老多是杨正义的外号。他中等个头长方脸,性格不温不火,肤色偏深,四十出头便显得有点老成。由于他在多经企业呆的时间长,且开口闭口离不开多经,所以人们习惯称呼他老多,直到他当上了多经企业——鑫春实业总公司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主持日常党务工作),仍未改口,称多书记的总比称杨书记的多。老谭叫谭仕才,瘦高个,是鑫春实业总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主持日常行政工作。他俩自新世纪伊始搭档以来,基本没有愉快过。在老多的眼里,老谭水平不高,脾气不小,尤其是人品德行让人不敢恭维;最大的优点是会逢迎拍马,抱住了上面某些重要人物的大腿.所以得以爬到今天的位置,且在后来的人事更迭和改革动荡中屡屡有惊无险,化险为夷。 老谭的这次“对话”完全是自找的。在上午召开的公司经理工作会上,他一时心血来潮大放厥词。也不知财务部主任王旭荣是如何得罪了他,他竞在会上当着二十几个经理和部门负责人的面,指责财务部“T作不负责任,上报虚假数字,给领导穿小鞋……”,好在王旭荣不在场,是副职艾红梅参加会议,否则会上就热闹了。当然,如果王旭荣在场,老谭也许又不会这么肆无忌惮,当然也就不会有“对话”这出戏了。 老多觉得与老谭“对话”非同小可。老谭虽无能,却更无德,什么手段都使得出,弄得不好玩蛇不成反被蛇咬。老多沉吟片刻后说:我个人没有意见,你最好请示一下廖总,看看他的态度。如果没有他的支持,这话是对不成的,除非你想成为“对骂”或“对打”。 老多所说的廖总是漳中电业公司的副总经理廖文华。鑫春实业总公司是漳中电业公司所属的多种经营企业,具有电业工程设计、施工、修试、汽车运输、物资仓储、家电贸易、建筑装潢等资质能力的集体经济组织,公司下辖四个部室,十八个分、子公司。廖文华作为漳中电业公司的副总经理,协助总经理吕忠诚全面分管鑫春工作。如果“对话”能得到廖副总的支持,老谭即使再狡猾善变,恐怕也是咸鱼难翻身。另外,老多感觉廖副总与谭的关系并不怎么好。本来廖与谭是电大的同班同学,关系应该非同一般,但是谭的水平和能力让廖大失所望,甚至非常不满,平时安排工作交待任务时,廖总是耳提面命再三提醒,就像面对不谙世事的小学生,表现出一百个不放心。 尽管如此,谭还是经常出错,也就经常受到廖的批评,有时还批评得很重。在一次经理工作会上,有位子公司经理问:谭总,你所说的年终利润提成,是指税前利润还是税后利润?当时老谭对税前与税后的概念根本搞不懂,却不懂装懂地信口说:税前利润。廖副总马上纠正说:是税后利润,怎么可以是税前利润呢?!如果按税前利润提成,你老谭连短裤都穿不上!这样的关系,估计“对话”是能够得到廖的首肯的。 果然,王旭荣很快回电话说:廖总同意“对话”,时间就定在下午。正在这时,老多的手机响了,是廖副总打的。廖把王旭荣要与老谭“对话”的事简要说了一下,然后说为了消除上下级之间的矛盾与隔阂,增进同志间的团结与合作,他觉得有必要通过对话加以沟通。同时指出老谭在会上不负责任信口雌黄,的确伤害了一些同志,不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有必要对老谭进行批评帮助。并交代参加对话的范围不要太大,就他一个,老多一个,老谭和财务部的两个主任;时间定在下午3点,地点定在鑫春总公司三楼会议室。会议由他亲自主持。先由王旭荣发言、提问,艾红梅补充;再由老谭答辩;之后老多讲话:最后由廖副总自己作总结讲话。 二 “对话”进行了两个多小时,老谭在桌子上趴了两个小时多,缩着脖子,一动不动,活像只缩头乌龟。也难怪,这次“对话”老谭事先毫无思想准备,老多只是让总经部通知老谭开会的时间地点,并告知是廖副总主持会议,具体内容却没有说。这是老多的狡猾之处。老谭做梦也没有想到,居然有一个“批判会”在等着他,其他人都是有备而来,老谭却毫无防备,只有挨批的份而毫无招架之力。当然,最为重要的是老谭的话的确过分,且漏洞百出,什么“上报虚假数字”,拿出证据来,没有;什么“给领导穿小鞋”,举出实例来,举不出来。既然如此,你不是打击报复,污蔑同志,就是你自己“不负责任”,信口雌黄。作为主持偌大公司行政工作的常务副总,如此作派,除了成为众矢之的,除了作自我批评,除了赔礼道歉,你还能有更好的招数? 不过老谭就是老谭,他自有他的应对办法——死猪不怕开水烫。除非迫不得已,他一言不发,就这样趴着,让你对话找不到目标,“舌战”找不到“群儒”,射击找不到靶子,白费气力。 通过这次“对话”,老多有以下三点感慨: 一是王旭荣临场不乱的辩论水平的确了不得,环环相扣,步步进逼,穷追猛打,而又有理有节,滴水不漏,让人刮目相看。老多想,此人如若赶上那空前绝后的年代,绝非等闲之辈。老多之所以这样腹诽,自然有他的道理,他觉得王这个人平时的确有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毛病,老多对他的印象并不好。不过在对付老谭这一点上他们还是步调一致同仇敌忾的。 二是进一步印证了对廖与谭之间关系的判断。他们名为同学,实际水平能力却如武松和武大郎,虽为同胞兄弟,却相差悬殊;为人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有人在背地模仿范伟的口气说:他们年龄相当,又是同班同学,做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看来廖副总既一百个看不起这个老同学,却又无可奈何,同时还掺杂着恨铁不成钢的复杂心情。 三是对老谭自我心态调整能力刮目相看。这次“对话”不亚于一次小型批斗会,特别是廖副总最后作总结讲话时,对谭的错误(包括以往的过错与不足)作了五点概括,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别看廖副总长得白白净净,还戴副黑框眼镜,显得很书生斯文,批评起人来却不留情面入木三分,当时老多脸上都觉得有点挂不住,会后老谭竟然还有说有笑。 下班的时候,只有一辆桑塔纳2000,老多只好与老谭等人“同舟共济”。 桑塔纳2000是他们公司最好的坐骑,说是供两个主要领导使用,由于老谭活动频繁使用得多,久之便成了他的“专车”。不仅老多这么想,上上下下的人都这么想,老谭本人更是这么想,老多就不便染指了。一山不容二虎,一车不容二主啊。老谭是本地人,熟人自然多,又喜欢显摆,老多只好成人之美。多数情况下,老多和张果老等领导合乘一辆旧普桑,这普桑也不是固定的,当几个部门合用的陆风派不过来时,普桑常常作为替补队员,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每当遇上这种情况,老多他们就与其他员工一道乘大客车。乘大客也有不少好处,可以和普通员工“零距离”,一路上说说笑笑很开心,还可以借此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密切干群关系,比搭乘老谭的“专车”、“同车异梦”要舒坦得多。 刚上车,坐在副驾驶座的老谭便洋洋自得地说:老四又来了.赖在沙发上不走……见车上人没有反映,他又说:他妈个×,哪天老子就搞她一顿算了。说着,他微微晃了一下瘦精精的脑袋,嘴角两边拉起了两道深深的弧线,作出一种貌似轻松的微笑。 车上没有人答话,老谭觉得有点尴尬,又补充一句:老四真他妈的长得漂亮,这一点不能否认。他们家五姐妹,就像五朵金花,一个比一个漂亮,真是怪事…… 车上人不是有意冷落老谭,而是老谭前面的话没头没脑,众人不知所云,不知如何回答。后来慢慢听明白了,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于是司机小陶笑了,工会主席兼总经部主任张果老也笑了,干事小余更是笑得前仰后合,说:谭总,老四肯定是看中你了,故意找借口缠上你。送上门的,不搞白不搞。随即车内响起了一阵暧昧的笑声。 在他人看来,老谭这是幽默潇洒。只有老多知道.他是故作轻松潇洒,以此掩盖内心的紧张惶恐愤懑与不安。这是人之常情,司空见惯,唯一不同的是掩盖方式上的差异。以上可看作是“谭氏掩盖法”吧,老多这样想。 三 漂亮的老四之所以“缠”上老谭,并非老谭长得多么帅气多么有魅力,而是他自己缠上了一场官司,成了第二被告,负有连带责任。原告就是漂亮的老四的妹妹——老五及其她的家人。 这事说来话长。老谭有个相好是红楼酒店的老板娘,人称红楼娘子。红楼娘子新买了一辆蓝鸟,经常驾着它来鑫春看望老谭。蓝鸟对老谭没有多大吸引力,虽然他经常乘坐。可蓝鸟对另一个人极具诱惑力,那就是老谭的小舅子黑皮。黑皮是一家汽修厂的老板,仗着有姐夫罩着,别人生意萧条,他却生意红火:也仗着有几个钱,十分的风流倜傥。
重读 一个民族,一个人,一本书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学习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人心   民族精神文化   历史人物   孔子   个人   道德文化   道德信仰  
描述: 一个人——孔子 人们常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孔子。但是,不仅人人心中有一个“不同的孔子”.中华民族心目中还有一个“共同的孔子”。孔子不是简单的历史人物,孔子是中华民族道德信仰的核心,是整个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是我们这个民族道德文化的最后依据。中华大众所崇尚并践行的仁、义、礼、智、信、忠、恕等等,就是孔子提倡的。 我拜谒过曲阜三孔,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孔子,以他一个人的力量提升了整个民族。 为什么这样说?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轴心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代,这个血与火的时代之所以被我们推崇,不是因为那些残忍嗜血的诸侯,而是因为以下一些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闪耀的名字: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苟子、韩非子…… 但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这些人为什么会在那个时代出现?是什么力量催生了这些伟大的哲人? 当然,我们可以说,是政治、经济等等“物”的因素。 但是,“人”的因素我们不能抹杀。否则,我们的历史就不是人的历史,而是物质史了。 说到“人”的因素,有一个“人”,凸显出来。这个人,就是孔子。 他说他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志于学”就是立志于终生追求学问和道义。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志于学”的人。 孔子之前.没有这样的人,只有“学而优则仕”的人和“仕而优则学”的人。他们确也偶或有学问.甚至有大学问,比如老子、子产、晏婴。但是,他们终生的事业并不在此。 “志于学”的孔子.又创办了“有教无类”的私学.培养更多的像他一样“志于学”的人.这是中华文明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所以,孔子之后,有很多这样的人:墨子、孟子、庄子、苟子、韩非子……他们确也偶或做官,但是.他们终生“志于学”,以倡导思想学术为终生的事业。 有了这样的人.人类的人口结构就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群中,出现了专门的关注形而上问题、关注彼岸、承担价值的人。 人类出现了质的飞跃——精神问题和道德问题开始成为人类的首要问题。并且,有了专门的精神家园的打理者和看护者。 所以,孔子是中国学术的分水岭,是中华人类史的分水岭。 孔子去世后,“儒分为八”:不同利益诉求的人,对人生有不同感觉的人,开始了百家争鸣。 是的,没有孔子,就没有百家争鸣! “志于学”的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独立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就是“士”。 其实,孔子之前,就有“士”,那是一个社会阶层,是一种特定身份的人。 孔子之前,也有“儒”,但那是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称之为“儒业”。以“儒业”为生的人,就是“儒”。“儒”是“士”的一种,“士”以儒业谋生,就是“儒”了。 孔子之后的“儒”和“士”.“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不再是“志于仕”,而是通过“志于学”直接对接了“志于道”,由候补公务员、委琐的民间礼仪师,一变而为道义的化身、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价值的生产者和承担者。于是,“小人儒”变成了“君子儒”,“士”变成了“志士”(所以,后来孟子说士的事业就是“尚志”),变成了“仁人”。这样的“儒”和“士”,是有使命感的人,是知天命的人.是对自己有道德要求的人,所以.也是高贵的人。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所以,这些人不会因为世俗的原因而放弃自我的道德坚持。说到这里,顺便提一下,在电影《孔子》里,孔子竟然说出:“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就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这样的市侩言论,是严重歪曲甚至污辱了孔子!极而言之,这样的话不仅污辱了孔子.甚至污辱了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准。要知道,孔子的高度就是民族的高度。鲁迅先生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舍身求法、为民请命、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这是一种对信仰的坚持。我们的民族气概堂堂,正大阳刚,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等。孟子后来接着孔子说“舍生取义”,“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哪里是“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呢? 海外大片宣传的都是对信仰的坚持.在输出他们的价值观,西方人老是让人觉得他们有信仰。其实,我们也有信仰,他们信仰上帝,我们信仰孔子。我们不是一帮乌合之众,不是见风使舵、顺水推舟的功利民族!这是涉及整个民族对外的体面和尊严的问题。孔子一生,颠沛造次,但是他绝不为了世俗的“成功”而放弃原则,他抱持价值,至死不变,“知其不可而为之”,正是这样,才成为圣人。如果让人认为“改变自己的内心”是孔子的主张,那么孔子的伟大何在?孑L子的高贵何在? 孔子的“志于学”三个字.改变了“士”和“儒”。中国历史的原野上,出现了一批崭新的人:他们意气风发,他们傲视王侯,他们自信自负,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们“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他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们是一群“大丈夫”、君子、豪杰之士。 他们出现了,历史改变了! 孔子的私学,有教无类。各个阶层的人,无论贫富贵贱,都纳入门下,尽管这些不同出身的人,不同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人,一定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有不同的对世道的感受。 不仅如此,孔子的教学,是讨论,是启发——是让你自己得出结论,得出自己的结论。孔子是在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 结果便是:不同利益诉求的人,对人生有不同感觉的人,都有了思考的能力、表达的愿望,如果社会再提供给他们表达的权力,结果会怎么样? 就是百家争鸣! 这样的人,无疑是伟大的,是神圣的,是不容亵渎的。 现在,有一种声音,以“还原孔子”为幌子,动辄声称“孔子也不过是个普通人”,这是不对的。简单地说,普通人中,有几个终生“志于学”?孔子十五岁达到的境界,我们几人能达到?孔子“三十而立”,有多少人一辈子还没“立”起来?孔子“四十不惑”,有着超常的价值判断力,又有几人能拥有?孔子“五十知天命”,芸芸众生中,有几人意识到自己的天命并无怨无悔地履行它?生活中,几人能“耳顺”,几人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在追求真理和理想时,有几个普通人能够做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司马迁被后世称为“文史之祖”,当他面对孔子的时候,亦不免战战兢兢,他说他对孔子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今天一些缺乏常识和敬畏心的人,在麻将桌、酒肉场、名利场中厮混,然后一句轻飘飘的“孔子不过如此”,是轻贱。 孔子是人,但是,孔子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早已“优人圣域”。 还有人说,孔子是个失败者。他当过官,且还很大,但是,后来丢了。他当大官的时候,俸禄也很高,不过后来也丢了。但是,这样就算失败吗?那茫茫人海,谁不是失败者? 孔子很讨厌那种患得患失的人:一门心思往上爬,爬上去以后,又忧心忡忡怕掉下来。一开始忧患于不成功,成功后又忧患于不能保持成功。孔子说,人一旦到了这种境地,就完了。那才算失败呀! 而孔子呢?孔子是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成功者! 第一,他做事,很成功。 他做老师,很成功。古往今来,还有哪一位老师,像他那样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培养出那么多顶级的人才,在整体上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还有哪一位老师,被学生看成父亲,为他服丧守墓三年,子贡更是守墓六年? 他做思想家,很成功。别的思想家,只能说是对后世产生影响。孔子呢?后世就是他塑造出来的。中华民族的民族道德、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
传承与创新:大学生国学教育之必要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东文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学   素养   传承   创新  
描述: ”.让国学教育结出硕果。 (作者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岂之.中华
试论凤凰网历史专题的策划特色及对党史期刊的启示
作者: 暂无 来源: 党史文苑·学术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启示   特色   专题策划   凤凰网历史专题  
描述: 学习、思考和借鉴。 一、凤凰网历史专题的创新设置 笔者经过统计,从2008年8月1日起至2010年5月13日止,凤凰网“历史·专题”板块共上传历史专题109个,还有少数专题如纪念
论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
作者: 暂无 来源: 广西教育·C版职业教育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和谐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   和谐文化   核心理念  
描述: 。“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文化理念所追求的人的和谐,包括两个维度四个方面:一是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共存,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二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包括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和谐。 1
诗词教学探微
作者: 暂无 来源: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诗词   文化人格塑造   学习兴趣   古体诗词   诗词教学   学员   老年人   古典诗词   老年大学   精选教材  
描述: 、背诵表演、诗词接力等等。学员们兴趣浓烈,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教学,许多学员诵诗、背诗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生命中的一种乐趣。如78岁的老学员陈宛谋风雨无阻坚持上学,每天都要读背1~2首诗,连买菜
成钧诗笔 裁伪存真——许永璋的杜诗研究探微
作者: 暂无 来源: 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许永璋   以诗论诗   杜诗研究   以杜注杜  
描述: 借用桐城文法对杜诗格调辞章的分析、“和杜”时体现的以诗论诗的新创思,均能裁伪存真,而独标一。在许先生丰富的杜诗研究成果中,最突出的就是以诗人的生命融织于学术研究之中,无论其以杜注杜,还是以诗论诗,均
明清龙游商帮与儒学文化(二)
作者: 暂无 来源: 商务时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雠印刻、贩销于一身的明代儒商。他多才多艺,结交甚广,高官名士皆其友好“世为书贾,佩独以诗文游公卿间,尝受业于归有光,其殁也,王世贞为作传,王禾犀登为作墓志,盖亦宋陈之流也。诗清越,不失古音。”南京
略谈人文教育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暂无 来源: 职业·中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1.中职英语教育的现状呼唤人文教育 (1)在传统的中小英语教学中,由于刻意地追求升学质量、达标成绩,为考而教,一味地用高度、远度、时间等统一指标去实施教育过程和评价教育效果。英语本来是一门活泼
< 1 2 3 ... 218 219 220 22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