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成长路上无捷径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问(现代教学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机智幽默   四大名著   成长   生动形象   魏书生   唐诗宋词   周总理   汉赋  
描述: 语文是什么?语,语言,说话。像孔明舌战群儒联吴抗曹;像魏书生演讲妙语连珠;像周总理谈判机智幽默……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进什么场合发什么言,话一出口如春风拂面,如隆冬的炉火,如炎夏的清泉。文,文章,文采。它是比喻迭起的《离骚》;是气势如虹的汉赋;是凝炼隽永的唐诗宋词;是琅琅上口、词彩句丽的散文;是栩栩如生、生动形象的四大名著…… 多读胸中有本,多写笔下生花。读得多才能写得好,写是读的运用,读是写的基础。写真事、描真景、抒真情,写下丰富多彩的生活,写出生活的丰富多彩;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努力使文章情文并茂。 现在的初中生在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上实在是令人担忧。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渠道,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要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之中,靠读写听说训练去完成。 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在语言学习上,大量的阅读是永远不容忽略的。现代教学重视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包括:对词句的理解能力、对文中的哲理的领悟能力、对文章主题的发掘能力、对文章艺术性的欣赏能力等等。
走向实用的儒学:荀子的管理思想(下)
作者: 暂无 来源: 管理学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天人关系   儒家思想   技术层面   价值层面   儒家管理思想   技术分析   儒学  
描述: 同孔子孟子相比,儒家思想到了荀子这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使荀子的管理思想更接近于现实。在孔孟那里,儒家的管理思想侧重于价值层面的定位,而在技术层面展开不多。到荀子这里,儒家的管理思想已经有了较多的技术分析。这种偏重于技术分析的专门篇章,有《君道》即领导学说,有《臣道》即执行学说,有通过天人关系的界定对管理本体论的考察,有通过《解蔽》、《正名》对管理认识论的考察,有通过《议兵》进行的管理案例分析;这些论证,最终完成了荀子对《儒效》的说明,并反过来构成荀子批判先秦诸子的学理基础。至此,荀子已经基本完成了儒家管理思想的构建,虽然这一思想体系的实践要到汉代才兑现,但在观念形态上,荀子是集大成者。 荀子论君道 社会治理的主导者是君主,在战国的混乱局势中,荀子坚持了儒家强调的德治路线。在《君道》中,荀子开宗明义就强调:“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所以,他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君主的自身修养。“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影)也,仪正而景正。君者槃(盘)也,民者水也,槃圆而水圆。君射则臣决。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君道》)这种思想,完全继承了孔子“为政以德”的观点。
企业文化建设要讲好故事
作者: 暂无 来源: 企业文明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淮南子   讲故事   形象化   阴阳五行   小故事   入脑入心   道家思想   思维方式   领导者   企业文化建设  
描述: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文化的口号和标语似乎不难提炼,难的是得到员工的共鸣。究其原因,是这些口号和标语多停留在词藻上而没有被形象化,难以入脑入心。西汉淮南王刘安在编纂《淮南子》一书时非常重视讲故事,把讲故事称之为“假譬”,藉此取得了经久不衰的魅力,值得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借鉴。 《淮南子》中的故事源远流长 《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和阴阳五行等思想的重要的杂家著作,原本流传不广。然而在谈到传统文化时,如果说不知道《淮南子》还算正常的话,那么不知道羿射十日、女娲造人、蛤蚌育珠、塞翁失马、掩耳盗铃等成语故事,那可就成了“老外”了。 《淮南子》被归入杂家之列,那是因为它兼收并蓄。它把讲故事作为表达各种理念的有效并且很经济的转换器,“说山训”、“说林训”、“道应训”等卷专门用寓言、故事喻说“道体”,客观上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寓言。据统计,全书各种故事有174个,仅“道应训”一卷就用了56则故事形象的解说道旨。正如清朝晚期的曾国藩所说的那样:“此篇杂征事实,而证之以老子《道德》之言,意以已验之事,皆与昔之言道者相应也。”其体例就是先讲一个故事,然后在故事之末引用先贤的一句话,点明主旨,使人顿有所悟。
和而不同
作者: 暂无 来源: 醒狮国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和”与“同”是先秦重要的哲学概念。孔子关于和同之辨的观点,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中国哲学智慧 “和而不同”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和”。“和而不同”,被公认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时代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必不可少的保证,也是新时期处理好各种文化关系的理论依据。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的体现。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的文化理想。但是孔子并未一味求“同”于周礼,而是在对三代文化的“损益”“因革”有着清醒认识的基础上,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而从的态度。 战国中后期,儒学的所谓的“驳杂不纯”的特征日渐明显。汉代以后所谓的“独尊”的儒学,也是儒、道、墨、法、阴阳等诸子思想的结合体。
再思当代中国性
作者: 暂无 来源: 城市建筑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中国文化   当代中国   文化传承   种族主义   饮食习惯   古建筑   诗词歌赋  
描述: “王澍的建筑以其强烈的文化传承感及回归传统而著称”.这是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对2012:l~E获奖者王澍的描述.让人不由自主地思考什么是“文化传承感”以及“回归传统“。是对中国文化和传统的传承和回归
民国循吏第一人王永江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精华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傅斯年   中央研究院   民国   张作霖   中国现代史   大学校长   特殊地位   王永江   五四运动   金州  
描述: ”呢? “英雄通病是轻儒” 王永江是闯关东的后代,1872年1月25日生于金州(今大连市金州区),字岷源。父亲王克谦,从小就在金州城双兴货栈做学徒,因为忠厚老实,干活儿不偷懒,又读过几年私塾,后来做了账房先生。
董其昌“南北宗”论与当代中国画“南北宗”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凤凰美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一、以禅论画 佛教对中国艺术产生了直接影响。自从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吸收了中国儒学、道学、玄学思想而本土化后,形成了以禅宗、律宗、净土宗、华严宗、慈恩宗、密宗、藏密等为主的中国佛学。东晋时代,慧远和尚的“形神论”为中国艺术所鉴。同时代的画家顾恺之及稍后的宗炳、王微,还有南北朝的刘勰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佛学影响。像顾恺之“传神”论、谢赫“气韵”论、王微“神情”论、刘勰“二十四诗品”等,都直接或间接产生于“佛学”作用。由于佛的充分本土化,禅宗融入了更多的道家思想,从此佛(禅)、道一起共同影响着包括文人画、书法、诗文等艺术的发展。唐“诗佛”王维,与“南宗”过往甚密,六祖慧能(南宗“顿悟”之祖)圆寂之后,亲笔撰写《能禅师碑》。隋唐书法家智永、怀仁、怀素等本身就是佛徒。宋代贾岛、贯休、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无不以禅入文、谈禅识画,甚而禅理即是诗理,谈禅即是谈诗。包括儒学在内也同样受其沾染,宋代新儒学即是融合儒、道、释的产物。三者相互渗透共同影响着文人以及绘画思想。 明代董其昌以禅论画的思想,与六朝顾、宗、王,唐、五代、宋之王、欧阳、苏、黄等人一脉相承,只不过董其昌“谈禅”,而六朝讲“玄学”,其内理一通,内涵一致。
寺与庙之间:甘肃永靖孔氏回族后裔的人类学研究
作者: 马英梅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孔家庙   孔氏回族后裔   清真寺  
描述: 回族的形成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相一致,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汉文化在相互整合的过程中所形成,本质上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的结合。甘肃永靖孔氏回族后裔,具有回族与孔氏后裔的双重身份。这使其既区别于一般的回族,又不同于普通的孔氏后裔。笔者借用清真寺与孔家庙这两种物化的符号,将其作为孔氏回族后裔双重认同的象征符号,分别寓指“孔回回”与“孔家人”所代表的双重身份。这种双重身份使其出入于清真寺与孔家庙之间,他们一方面严格遵守伊斯兰的信仰功修,另一方面也不忘自身的世系渊源,敬宗祭祖。双重身份的背后是其身上所留有的伊斯兰与儒家二元文化的印记。孔氏回族后裔文化是在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相互整合的过程中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所形成。孔氏回族后裔群体的形成是回族形成过程的再现,而孔氏回族后裔文化的形成同样也是回族文化形成的参照。通过孔氏回族后裔这一群体,可以反观回族与回族文化的形成。本文以永靖孔氏回族后裔为研究对象,整体脉络是首先对这一特殊群体做一个民族志的描述,之后在此基础上抽离出一些重点概念进行人类学方面的解读。全文总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交代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综述及理论方法框架和田野点概况。第二章从孔氏家族出发,先介绍了孔氏家族的形成及其文化,之后从家谱与口传两方面考察了永靖孔氏后裔从山东曲阜至甘肃永靖的迁徙史,最后通过流传于民间的口述资料,对永靖孔氏回族后裔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第三章聚焦于孔氏回族后裔,通过其从大川到后坪的迁徙史,祖坟与宗教教派的变迁及后坪孔氏回族后裔的家族场景等,展现了其自形成至现在变迁中的发展与现状。第四章从日常生活礼俗、人生礼仪、信仰习俗三个方面全面展现了伊儒文化整合之下的后坪孔氏回族后裔文化。第五章从孔氏回族后裔的二元性认同、孔氏回族后裔在家谱中之缺失、通过孔氏回族后裔反观回族形成及以儒诠经与以伊释儒四个方面对孔氏回族后裔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人类学方面的解读。结语部分将清真寺与孔家庙作为孔氏回族后裔的身份象征及认同符号,再次强调了孔氏回族后裔双重身份所带来的二元性认同与双重身份背后的二元性文化。
白话楞伽经
作者: 荆三隆注释   来源: 西安:三秦出版社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佛教,至今已经走过了2500多年的历史岁月。佛教在纪元前后开始传入我国,在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交汇、融合后,逐渐发展和演变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形成了众多的宗派,表现出百态纷呈的局面。仅以中国佛教的三大系统(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中的汉语系的主要学派就包括天台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密宗等众多宗派。在这些众多的宗派中,又由于所倡导的修行证悟的方法各有特色,从而又各立门庭,各有传承,至今绵延不绝。如以《六祖坛经》为代表经典,首尊《楞伽经》,后以《金刚经》为主要的禅宗,在发展和演变中又形成五派,即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其中的临济宗自宋以后又形成了黄龙派、杨岐派。习惯上,人们将禅宗衍化的各派合称为“五家七宗”。其宗风在海内外之影响,至今而未衰。佛教在思想上与魏晋风行的玄学义趣相投,迎合了文人学士的口味,在隋唐时大盛并与儒、道两家学说互为补充,形成了三家合流的局面,又经宋、元、明、清历代,是中国文人的传统学问,代有大德高僧、学界巨擘。佛学成为博大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我们所进行的研究工作,应当具有冷静而客观的态度,既反对简单地肯定或否定的做法,也力戒从信仰或一宗一派的角度去解释佛教义理。注重于从印度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整体背景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注释佛教经典,使之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得到继承和光大,这也是笔者的意愿所在。《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亦称《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其译名分别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罗、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阗(今新疆和田)僧人实叉难陀。各译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由于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最早,更接近本经的原始义,因此流传广、影响大。我们也以四卷本为工作底本。针对佛僧对话,散文与诗句相互交叉的特点来进行标点和分段。注释部分采用以句为主,兼顾数句一旨的方法,依次进行,有些佛教词语出现时前后在义理上各有侧重,则采用删繁就简的原则,予以复注;白话译文部分,以直译为主,在有的术语已有注释的前提下,兼采意译,以便于阅读这也是根据《楞伽经》具有突出的理论探究和人生哲学论辩的特征而采用的方式。应当说明的是在注释部分,作者并不恪守于旧注,而是突破一教或某宗的信仰与偏执,力图在印度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上进行冷静客观地工作,且根据需要采用了一些前期的研究成果,尚祈读者谅解。由于必须兼顾本书与丛书的衔接,时间紧迫,因此在工作中谬误、疏漏以至于偏颇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方家指正,由衷地期望本书能得到读者的喜爱和帮助。
经堂教育课程设置的变革与发展
作者: 暂无 来源: 群文天地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经堂教育   伊斯兰教文化   课程设置   相结合   中国穆斯林   培养   相适应   清真寺   伊斯兰文化   健康发展  
描述: 一、经堂教育内涵及目标 在明朝末年时期,陕西人胡登洲(1522年—1597年)在家中开学教授《古兰经》,招收经生培养经师。由于穆斯林学子前来求学者较多,后来演变成了在清真寺内进行教学,符合我国穆斯林实际需求的经堂教育。 经堂教育也叫寺院教育,是指穆斯林在清真寺里办学,招收穆斯林子弟,延聘阿訇(经堂教育的教师)讲习伊斯兰教经典,传授教义、教法,普及宗教知识和培养教职人员的一种教育制度①。 伊斯兰教教“育以宙为书本,以社会为学校,以综合教育为内容②”,以培养“代治者”(代治者是指培养代替安拉统治现实生活的使者)为目标。经堂教育不仅要向经生传授宗教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生活能力。伊斯兰文化培养出来的理想角色是“白天的斗士,夜间的修士”,其人生目标是:“成为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奉真主的旨意,管理好这个世界,建设好这个世界”③。所以伊斯兰教教育的目标,概言之就是培养代安拉管理和建设这个世界的人才。 明末清初时期,张中、马注、刘智、马联元等大批汉文译著大师,以促进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国社会文化相适应为宗旨而开展的“用儒文传西学”、“以儒诠经”④的翻译、诠释活动,促进伊斯兰教文化在我国的发展传播,使经堂教育逐渐走向成熟。
< 1 2 3 ... 36 37 3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