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古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作者: 王渝生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在人类文明的第一个形态——农业文明阶段,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科学技术并促进了中国古代和中世纪科技的发展。 从先秦诸子《论语》《中庸》的学、问、、辨、行
终南山地带是华夏民族文化的发祥地
作者: 赖伯年   来源: 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道路·创新·发展——“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论坛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终南山   地域文化   秦岭   终南文化  
描述: 从思想文明和文化文明的层面来考察,华夏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是在以终南山(秦岭)地带为标志的陕西关中地区。华夏民族从终南山下走向了神州大地。终南山地带具有得天独厚、适合远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一地区是黄帝、炎帝、后稷、神农氏这些古代传说中的华夏始祖们早期活动的主要地区。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兴起与发展有者伟大的贡献。终南山具有极为悠久的人文历史,不仅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主要源头,并且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成中的多重要素,是华夏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由儒、释、道三大部分组成。这些不同体系的文化源流都起源或汇聚于此。综览中国的名山,没有一处能像终南山一样具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
人物志
作者:   三国   刘邵   来源: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人才学   中国   三国时代  
描述: 这本书最有价值的是提出了系统的评价人物的方法,这就是“九征”与“八观”。作者的人才观一开始就明白地说出来了, “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所以,他的观点基本是重视先天的。人物可以用九种特征加以识别,根据这九种特征,就可把人分为兼德、’兼才、偏才、依似、间杂五个级别,进而再根据人的素质,就可以判别他所适合的工作,也就是“十二流业”。 另一部分内容就是讲如何识别人才的,即识别人才的方法,这就是第七章“接识”、第九章“八观”。讨论怎样通过与人接触来识别人、怎样通过各种途径更精确地判断人,又讲了在识别人才的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这就是第十章“七缪”、第十一章“效难”。 实际上,这本书还有一方面的内容是值得重视的,这就是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作者认为人们相互感应是受自己的情性影响的,第四章“材理”篇中提到“同则相解,反则相非,杂则相恢”。刘邵又讲了人们之间产生矛盾的六种原因,主要讲的是交流过程中的矛盾,这就是“六构”。全书的最后一章“释争”则是对这一方面的内容的总结。实际上,从作者的观点来看,能够做到“释争”的只有那种具有中庸之德的人,这正是作者看人最重要的标准,“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 总体来说,《人物志》一书以古为鉴,纵论得失成败,专讲识人之术。它融汇了儒、道、法、阴阳等诸家思想,体现了魏初学术杂取诸家的风气,集道德、仁义、才能、功利等多种观点,系统地阐述了鉴定人才之术、量能用人之方,并对人性进行了深度剖析。 《人物志》素有“识人宝鉴”的美称,被明代人推崇为夏商周三代以来第一流的人才学著作。
初中生必读名著试题精练
作者: 袁伦国   来源: 重庆:重庆出版社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习题   初中   语文课   阅读教学  
描述: 阅读要从经典开始。 什么是经典?拆开来看,“经”,最初指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与“纬”相对:如经纱,经线。“经”还指“南北向的道路或土地”,跟“径”相通,是人们经常要走的,长久有。用的,因’此,“经”引申为常道、准则,是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如《道德经》《易经》等经书。 “典”是会意字。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合起来就是大本大册的书。典的本义是指重要的文献、典籍。如佛典、儒典、字典、法典等,是某个领域重要的文献。因其重要,故有典型、典范、典式之说。写作中引用古代名言名事,就是“引经据典”。 合起来,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精华而成。 阅读经典,可以避免市场上有损青少年心灵健康的各种泛滥的新阅读之害,如盲读、浅读、恶读等,让维持社会进步的正气力量,陪伴学生成长。 经典与道德同在。《繁星·春水》让我们认识了爱的哲学,懂得母爱、童真、自然的重要;《朝花夕拾》让我们走进名人的童年,懂得友谊、尊师、亲情对成长的维护;《水浒传》让我们认识侠义,懂得反抗的意义;《骆驼祥子》让我们感受旧中国个人奋斗的艰难,懂得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的作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们认识了顽强的品质,懂得理想对人生的提升,《童年》让我们看到人间的痛苦和丑恶,懂得了苦难是最好的大学;《鲁滨孙漂流记》让我们懂得战胜自然,改变环境……经典,给我们道德的力量,让每个人能够挺直脊梁行走。 经典与智慧同在。《格列佛游记》让我们体验童话的想象之美,认识讽刺小说的力量;《西游记》让我们云来雾去,感受了神话世界的奇妙;《三国演义》让我们在刀光剑影中,认识智谋的神奇、用兵的莫测;《名人传》让我们知道了贝多芬的天赋、米开朗琪罗的灵感、托尔斯泰的深刻……经典,给我们成长的智慧,让每颗大脑诗意地创造。 为了读透经典,用好经典,本书策划上一是精选教育部推荐的初中生必读名著精美片断,二是根据初中阶段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针对考点难点进行试题精练,三是结合中考实情,展示最新三年中考名著原题,并模拟来年考题,让同学们达到一书多用,一用多效的目的。
精深的感悟 赤诚的情怀:读新版《感悟中医》有感
作者: 暂无 来源: 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外   中医队伍   中医中药   感悟  
描述: 《感悟中医》中举了许多中医在国外因神奇疗效而受到特别欢迎和赞美的事例。国外对中医的热衷者越来越众,研发应用也愈加广泛。然而在国内,中医的遭遇却不佳。有人轻视,甚至有人提出“弃医存药”、“告别中医中药”;中医队伍中也有人信心动摇,踌躇不前。中医需要“雄起”!此时更应该宣传中医,宣传中医人。《感悟中医》应时而出,乃一大好事,一大喜事。其新版,内容更加丰富,特色更为鲜明。在中医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和诸多的严峻挑战的关键时期,让更多人正确认识中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医特别需要如书中所提到的“认识到位,感情到位,举措到位”的领导,特别需要忠诚中医事业,“继承不拘古,创新不离根”的铁杆中医,特别需要相信中医,问求中医的广大群众。这些都是以对中医的不同程度的认知为前提的。中医是智慧之学,是灵验之术,是文化之花。这是马教授对中医的深刻而鲜明的归纳,他并且对之赋予了生动而丰富的内含。跟着他的感悟步入中医,我们不禁为有这样一个“伟大的宝库”而自豪!马教授对中医的赞誉,毫不过份。中医吸收了我国古代哲学特别是道儒思想和先人长期的治病养生经验及其他有关学科的成果,一开始就形成了寓意特别高远的医学模式。她把人体视为各部份紧密相连的整体的同...
小议修身之“慎独”
作者: 暂无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下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慎独”   中华民族   中华传统美德   责任和义务   “修身”  
描述: 中华传统美德具有丰富的内容,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积极推动因素,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每个人都有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的责任和义务。“修身”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我们应该坚持并做到的,而“慎独”则是修身的关键。 “慎独”作为一种修养方法,最早由儒家提出的,见于《礼记•中庸》篇:“君子或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君子对于自己的行为,就是人们所看不见的地方,也要敬畏谨慎;在人们所听不到的地方,也要警惕恐惧。隐蔽的事情正是最容易暴露的,微细的事情正是最容易显示的。所以君子即使是独自一人时,也要谨慎警惕。你的所作所为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你自己本身修养的体现,所以无论有没有人关注你,你做事的时候都应有一定的准则,那就是言行一致,人前人后一致。关于“慎独”后儒荀子又提出,人的道德修养的根本是信诚,信诚的根本是自诚自明,而自诚自明的根本又是“慎独”。所谓“慎独”就是在自己独处时能够真诚无欺的按仁义道德行事。此种“慎独”不只是指自己一个人处在某时某地,更指自己内心的那种不可闻见、不可言说的精神世界。所以,“慎独”可说是内在精神世界的绝对真诚、绝对明智、绝对仁义。
河洛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评薛瑞泽、许智银著《河洛文化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农耕民族   成果   江淮地区   文化传统   文化研究   薛瑞泽   30年代   河洛地区  
描述: 蒙文通先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版的《古史甄微》一书中提出,中国上古实际上存在着邹鲁、三晋、吴楚或者称之为海岱、河洛、江淮三个系统的文化传统。以传说而言,江淮地区之民族以炎族(三苗、九黎)为代表,传说人物有共工、神农、炎帝、蚩尤等,是一种农耕民族;河洛地区之民族以黄族(华夏)为代表,传说人物有黄帝、颛顼、尧、舜等,是一种游牧民族;海岱地区之民族以泰族(东夷)为代表,传说人物有伏羲、女娲、燧人等,是中国最早的土族居民。以风俗习惯、思想素质而言,“泰族为长于科学、哲学之民族,俨然一东方之希腊;炎族为长于妖祥、崇宗教之民族,颇似印度;黄族为长于立法度、制器用之民族,颇似罗马也。”以诸子而言,纵横、法家乃三晋北方之学;道家如老庄以及词赋家如屈、宋,并是南方之学;六经、儒、墨之流,则为东方邹鲁之学。三方文物之各殊,在在可见,固非言史之一端而已。蒙文通先生关于中国上古三个不同文化传统同时并存的观点,不但将纷繁纠结的上古史理出了一个头绪,而且也是对那种把由内向外辐射传播文化视为唯一形式的一个中心的观点的挑战。这里并不想对蒙文通的这一观点作进一步评论,而想要强调的是,它实际上开启了中国历史区域文化研究的先河。就河洛文化研究而言...
《三礼馆:清代学术与政治互动的链环》评介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史研究动态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代学术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   礼学   评介   政治互动   三礼  
描述: 2008年5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林存阳著《三礼馆:清代学术与政治互动的链环》一书,是作者继《清初三礼学》之后研究清代礼学的又一力作。笔者研读之后,略谈一点体会。第一,结构合理,内容充实。全书共十部分38万余字。正文由“前言”、“三礼馆的诏开及其原因”、“三礼馆纂修整体进程”、“三礼馆人事变迁与纂修条件”、“《三礼义疏》的学术取向与架构”、“《钦定大清通礼》等的政治文化功能”、“三礼馆诏开的历史意蕴”、“余论”八部分组成,主要通过对清廷诏开三礼馆的缘由、纂修进程、人事变迁、学术取向、历史意蕴等问题的详细梳理和阐发,彰显了三礼馆在清代《三礼》学史和政治文化抉择转型过程中所具有的关键作用和历史意义。正文之后,附录一包括“三礼馆编年”、“三礼馆儒臣一览简表”,勾画出三礼馆运作的过程和人员构成,资料详实,嘉惠学林;附录二包括“方苞三礼学论析”、“杭世骏与三礼馆”、“礼法之治:维系清代王权的一种政治理念”三篇论文,论述了三礼馆副总裁方苞的礼学思想、纂修杭世骏的学术贡献,以及清代采用礼法治国的政治取向。这两部分是正文的重要补充。作者善于发掘问题,详引史料加以充分论证,反映了踏实的学风。如对诏开三...
陈绍园临床经验撷英
作者: 暂无 来源: 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寒热夹杂   痰瘀痹阻   虚实互见   中医进修学校   苏梗   江津专区   中医研究所   脉浮缓   腹胀满   炒桑枝  
描述: 中医学会理事、重庆市第10届人大代表等职。1985年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名老中医称号。1辨证首重病因病机正确的治疗,来源于正确的辨证,认清病因病机是辨证的关键所在。《内经》云:“欲伏其所主,必先其所因。”所谓因者,风
“如保赤子”:儒家传统中的伦理与政治
作者: 伍晓明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中国传统倾向于从伦理角度来理解和规定政治。理想的政治常被描述为民能在其中享受到统治者无微不至的呵护这样一种状态。是以种种描述父母对子女之照顾与关切的字眼常被用来描述此种理想的政治或政治的理想。此一传统所理解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遂成为统治者与民之关系的理想模式。此或许即中国传统中所谓家、国同构的最根本的意义:“国”只是一大“家”,主要是因为前者乃后者所具有的伦理结构的放大,而不是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实际制度的放大。而当此种基于传统的家伦理而被理解的政治结构开始暴露自身种种似乎不可解决的问题之时,此种以国为家的政治状态即开始被批判为“家天下”。本文试图思考中国传统中此一以特定方式被伦理化的政治所必然蕴含的某种结构性的暧昧或两可之处:“家—天下”理论上可以是最具伦理性的,亦即最对他者负责的制度,但也可以是最具暴虐性的,亦即最不对他者负责的制度,而此二者乃是分不开的。因为在此制度中,当“家长”对“子女”的被认为应该是无条件的关切无论由于何种原因而转为暴虐——而此转变始终都是可能的——之时,并没有一制度性的“第三者”来限制此可以无限膨胀的暴虐。本文试由此而进一步分析中国传统中存在于君主对民的无限绝对责任与社会对公正和法律的需要这二者之间的困难张力。
< 1 2 3 ... 125 126 12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