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国外素质教育掠影(十八)韩国德育的特色——课程教学和全面渗透相结合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课程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   道德教育体系   民族精神   朝鲜半岛   韩国   学校德育   教育历史   伦理道德   儒家文化  
描述: 一、韩国学校德育的沿革及发展二战前,整个朝鲜半岛是一个整体,战后分南北治之。朝鲜教育历史悠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文化和伦理道德成为其民族精神的内核。朝鲜早在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时就
浅谈洞经音乐文化在现实社会中的价值
作者: 暂无 来源: 云岭歌声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理州   民族精神   洞经音乐   现实社会   大理洞经   音乐文化   道教音乐   文化人   宗教音乐   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描述: 的文化财富、是民族精神情感的重要载体。如何使洞经音乐文化在现实社会中发扬光大,实现它应有的价值,是我们这一代文化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佛光烛照下的一代儒宗--梁漱溟文化思想探要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西文化   熊十力   文化路向   民族精神   世界文化   人生态度   梁漱溟   文化心理学   文化思想   理性  
描述: 一、在“究元决疑”的生命进路上一个在十八、九岁时两度“几取自杀”的人,过了三十年,在一次历险后说:“……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那是不可想象的,万不会有的事!”(《漱溟最近文录》,中华正气出版社1944年版,第69页)这几近狂易的精神情态在常人看来是可笑的,而且即使是与之相知颇深的熊十力,也致书以“发疯”、“狂妄”相讥评。然而,它终是梁漱溟独异生命格范的真切表露。他回答他的朋友说:“狂则有之,疯则未也”。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民族精神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史研究动态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念形态   人类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   轴心时代   发展演变   中国文化传统   春秋战国时代  
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成熟的观念形态,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就已经形成。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它逐渐形成一种独立的、颇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动力接连不断、哲学慧根日益萌发的精神源泉。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期。通过九流百家的激烈争鸣,儒、墨、道、法、名、阴阳诸家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特别是儒、道、法三家取得明显的优势,成为后来中国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先秦三家人生哲学模式的比较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汉论坛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人生哲学   道家   民族精神   人性   墨家   孔子   历史传统   伦理道德观念   儒家  
描述: 我国先秦时代儒,墨、道三大学派的人生哲学有什么异同?它们各自的模式结构怎样?又各有什么功用,价值和意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乃是本文的目的。一、异同比较在儒、墨、道三家人生哲学中,儒家以仁学为实质,墨家以兼爱为核心,道家以“道”本体的追求人性复归为旨趣,在这里,既没有神启也没有超渡。正象先秦是一个革命时代一样,哲学也步入解放的时期。把人与神对立起来,把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恢复起来,承认人的地位,进而重视人的价值,这不但是儒、墨、道三家的共同之点,也确是他们各自人生哲学借以建立的前提和条件。但是,他们对人的地位的承认,对人的价值的
关公庙楹联试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原文物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存发展的需要   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行为准则   楹联   国家民族   试析   关公文化   《春秋》  
描述: 关公庙楹联试析张淑霞关羽是三国时一员名将,后来居然由人到神,由神到圣,又由圣到帝,成为与孔子齐名的武圣人、关圣帝君?其因何如。出于对关羽的崇拜,全国各地和海外华侨聚集之地都建有关公庙,对关公的评价集中体现在庙的楹联上。“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
园林创作——美国“半园”
作者: 暂无 来源: 园林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中美文化交流   中国古典园林   民族精神   中国文化   儒家思想   社会理性   园林发展史   阴阳学说   世界文明  
描述: 中国文化较早地从神化时代发展到了社会理性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了早熟的民族精神,它重伦理轻功利,追求山林仁德,主张将“情”、“志”融入山水之间。道家的阴阳学说则倡导“天人合一”、“返朴归真”。佛家注重
论“仁爱”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作者: 暂无 来源: 探索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道德   现代社会   仁爱思想   民族精神   克己复礼为仁   尊重他人   继承与弘扬   道德规范体系   仁爱精神   “仁爱”  
描述: 儒、墨、道、法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四大支柱,但中国传统道德以儒家为主流,而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体系之核心就是仁爱,本文将探讨仁爱的基本含义,并思考继承与弘扬仁爱精神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一仁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髓,是儒家的最高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儒家创始人孔丘对仁有过系统的全面的论述,并赋予仁以丰富的道德内涵。《论语》一书,讲仁字多达109处。仁的基本内容包括明智勇毅。如“智者利仁。”仁者必有勇。”包括克已复礼。“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包括刚毅木讷。“刚、毅、木纳近仁。”包括牺牲精神。”志出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包括正派耿直。“巧言令色、鲜矣仁。”包括言语谨慎。、“仁者,其言讱”包括先难后获。”仁者先难后获,可谓仁矣”。还包括恭、宽、信、敏、惠等人类美德及其道德规范。因此,仁被视为“全德之称”。
先秦诸子思想中的“利他”共性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杂志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利他”   民族精神   “兼爱”   《汉书·艺文志》   思想核心   先秦诸子   价值取向   文化土壤   价值观  
描述: 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论争,学术界一般称为“百家争鸣”。也许正是因为“争鸣”一说对各家学说之“异”的强调,多年来人们似乎忘掉了它们都是中国文化土壤的果实之“同”。其实,它们之间基本的价值取向是完全相同的。这种共性,与中国的本质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以儒、道、墨三家为例,论证诸子百家的思想在根本的价值观———“利他”价值观上的一致性。一、儒家理论的“利他”倾向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内涵是“爱人”(《论语·颜渊》)也就是爱他人。儒家对“仁”还有另一解,就是“忠恕”。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在这里“忠”是忠于别人自不待言;“恕”的内容是“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或者说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可见,忠恕的内涵始终围绕着一点就是:忠于他人,为他人着想。也就是利他。《孟子·梁惠王》告诫统治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这里的“推恩”,就是给更多的他人以利益。孟子认为,只要帝王“推恩”,使国家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风气,则“天下可运于掌”。相反,如果“上下交征利”,即从上到下,人人贪图...
中国行为礼仪论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仪礼》   民族精神   行为礼仪   华夏民族   道德重建   孔子   儒家伦理   《论语》   精神文明建设   制度礼仪  
描述: 在新旧世纪交替的前夜回顾与展望,人类惊异地察觉:本世纪工业化迅猛发展,创造出已往数个世纪相加都无法比拟的物质文明,而精神文明却在枯萎,甚至出现了社会伦理道德的衰退.于是,道德重建,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课题成为东、西方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共同理论焦点.有趣的是,蓦然回首,中国儒家的心性伦理被摆到世界文化的宏观背景中——尤其是那些所谓进入“后现代”社会的国度——成为重建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文化资料或思想资料.祖国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多的重视,这是好事,值得庆幸、自豪.然则这时更需要的是保持清醒,人家的重视、研究、选择,那是人家的事,我们自当清楚: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博大,远不是儒家一脉独自所能涵盖的,作为文化资源,除儒家外,尚有许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因此,强调立足实地,冷静而细致地数一数“家珍”是十分必要的.努力耕耘,共建精神文明家园.此乃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 1 2 3 ... 5 6 7
Rss订阅